2014年3月25日星期二

套利驅動中港黃金乾坤大挪移

過去幾年,經濟和金融市場留下了兩大“懸案”。 第一是中國大陸和香港的貿易規模激增,背後誰是主謀。 第二是為什麼黃金實物需求旺盛,金價卻不漲反跌。 本文可能可以一次過解開你心中的兩大疑惑。 (感謝Zerohegde博主Tyler Durden充滿想像力的視野)


 

誰刺激了中港貿易? ——黃金貿易融資交易

與銅貿易融資交易相比(關於銅融歡迎回顧《 銅融資時代的終結是中國的雷曼時刻? 》),中國黃金貿易融資交易用了另一種操作方式,但兩者都是為了幫助廉價的國外資本流入中國。 特別的,黃金融資交易涉及了現貨黃金的進口和黃金半加工品的出口,並把外匯帶入中國。 結果是,中國的貿易數據可能反映了,至少部分反映了,中國黃金貿易融資交易的規模。 相反,中國銅融資交易並不需要把實物銅真實地運入再運出中國,正如去年文章所解釋的,所以銅融資交易的數據是不會顯示在海關數據上的。


詳細地說,中國黃金貿易融資交易涉及以下四個步驟:


1.在岸黃金廠家把信用證支付給離岸子公司,並從保稅區倉庫或香港進口黃金到中國大陸——這將增加進口數字
2.離岸子公司以收到的信用證作為抵押,從離岸銀行借入美元
3.在岸黃金廠家收到離岸子公司的美元款項,並把黃金半加工品出口到保稅區倉庫——這增加了出口數字
4.重複以上3步

如下圖所示:

如上圖所示,黃金融資交易理論上應該會同時以相同的規模增加進出口數字。 對進口而言,其會增加中國總現貨黃金的進口數字,而出口數字的增加主要和黃金製品相關,比如說金箔、金器、黃金珠寶等。 鑑於中國從香港進口的黃金從2009年起增長了超過10倍,到2013年末漲至約700億美元,同時黃金和其它黃金產品的出口業也增長了大概相同的規模,這足以證明了(如下圖所示)。 這與中國黃金貿易融資交易作業圖分析的影響一致——大概以相同的規模增加了出口和進口數字。


(淺紫色代表大陸向香港出口的黃金(金條、金盤和金箔等),深紫色代表大陸向香港出口的珍珠、貴金屬和珠寶,黑線代表大陸從香港進口的黃金(金條、金盤和金箔等))




鑑於中國大陸和香港之間​​黃金貿易市場規模的快速增長(從2009年的不到50億美元增長到2013年的700億美元),極可能是由黃金貿易融資交易帶動的。


然而,更大的問題仍然搞不清楚,也就是高盛觀察到的,“我們不知道多少噸實物黃金被用於這些交易中了,因為我們不知道循環使用的次數,但我們認為,該次數應該遠大於銅融資交易的。”

為什麼金價不漲? ——黃金貿易融資交易

中國進口了1400噸的實物黃金,名義價值約為700億美元,在通常的情況下怎麼可能不令供求平衡的價格飆升,但實際上金價的確沒有上漲,反而下跌了。


(中國進口現貨黃金的總量)


答案很簡單:紙面黃金市場   [不是紙黃金,這裡指非實物黃金交易的市場。]


高盛的報告給出了實物市場和紙面市場脫節的解釋。 可以肯定,這種聯繫的脫節已經被很多人提出或猜到,特別是看到某些實物需求看起來十分旺盛,但並沒有伴隨價格上漲而感到震驚的人,他們會猜測有人在紙面的期貨市場激進的拋售,抵消了現貨的需求。


高盛的報告似乎給出了解釋:


從大宗商品市場的角度看,貿易融資交易製造了額外的現貨需求,使現貨市場出現緊張,並利用從人民幣與美元利息差異中賺取的部分利潤支付存儲現貨商品的費用。 雖然通過持有相抵消的商品期貨對沖頭寸,貿易融資中的商品頭寸一般是中性的,但購買現貨商品對現貨市場造成的影響,很可能要大於在期貨市場售出商品期貨合約造成的影響。 這反映了一個事實,現貨庫存的數量要遠少於期貨市場的未平倉合約(如下圖所示)。 中國商品貿易融資活動,不單增加了現貨價格的上漲壓力,還“收窄(tighten)”了現貨商品價格和期貨價格之間的價差。

(深紫色代表現貨庫存規模,淺紫色代表銅融相關的LME期貨未平倉合約規模,前者只有後者的約1/1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