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9日星期三

林行止:外侵性強善待國人日本升沉南韓雙跌

一、去周五習廣思「信筆攻略」的題目為〈是時候與債券分手〉,果不其然,翌日本報便有〈國債二年來首次認購不足〉的新聞,解釋此現象的副題是「資金緊絀嚴重影響債券發行」(財政部發行「九個月貼現國債一百五十億,認購金額九十五點三億,中標孳息三點七六一二厘;認購不足額為二○一一年七月以來首次」,不過,真正原因,筆者揣測是投資者預期通脹率上揚,擔憂債券可能成為「充公(沒收財產)證書」(Certificates of Confiscation),因而避之則吉所致。「充公證書」是一九三三年羅斯福總統為挽救經濟蕭條的「新政」一部分(不准民間藏金幣、金塊甚至黃金券,等於宣布黃金作廢),至六十年代「金甲蟲元祖」法蘭茲.匹克博士(Dr. Franz Pick,1898-1985;以炒外彙及商品享譽的捷裔美籍經濟學家)預期惡性通脹將臨、黃金有價債券必成廢紙,遂把此名「轉贈」債券……。匹克於六十年代中末期作這種預測時,全球有四十九個國家禁止人民買賣黃金,有錢人視債券為「最佳投資工具」,可見他眼光獨到,洞燭先機。 

在當前的金融環境特別是當局立意刺激通脹率回升,政府發行債券,的確「存心不良」,以通脹率不難高於孳息,果如是,債券價格便無法不下挫,結果發行機構贖回時,債券持有(投資)者所得本金的購買力,肯定大不如前。「充公」之說由此而生。 

在以寬松策略紓解經濟困局上,目前最為保守論者詬病的是日本政府,以其國債最大持有者為日本人(投資者及退休基金),在通縮年代,孳息雖然低至近零,持有者仍有實質收益;投資債券絕不進取,卻是不願(敢)冒險只圖保值即保持購買力之餘尚有點進賬者所樂為。事實上,通縮的確保障了這類「不長進」投資者的購買力,令他們的物質生活質素不變。如今「安倍經濟學」目的在鏟除通縮,讓通脹回升至百分之二水平,低於二厘的債券孳息豈非成為負利息,那意味持有者得不償失,等於政府「略施小計」,便吃掉日人的「半生積蓄」!此說大有道理;然而,這種「正統」分析在日本派不上用場,以安倍政府一上場便力促人民減持債券,分散投資(特別是海外和本國股票及本國物業),而日本央行負起吸納新發行債券及回收已發行債券的責任,這種做法—師高橋是清故智—美其名為「債務貨幣化」(debtmonetization),當局印鈔票購當局(不同部會)發行的債券,是為債券貨幣化!而改組後「改革派」全面控制的日本央行,完全認同政府的做法,遂大手掃進國債,據最新(?)數據,至五月底,央行持有的長期政府債券已達一百零四萬億(日圓.下同),曆史上第一次突破百萬億(約為總發行額百分之十),比四月底多八萬億(增幅百分之八點三)。日本央行這種「史無前例」增持國債的速度,並無放緩之象,意味在三二年後,央行將成為國債最大持有者,而財政部大印鈔票,則為圓低持續的保證!和所有成熟的利伯維爾場一樣,報價投資媒介的升降都不會「無止境」,急升後必暴瀉、驟跌後則飛升(市場資金愈充沛升跌幅度愈大),這是投資市場的正常現象。近日日圓強力反彈,然而無改圓低的趨向,以日本政府發鈔購債之策未改,日圓再度偏軟,勢所必然。 

日本央行大購本國國債的副作用是它能有效地操縱債價、左右孳息,利伯維爾場因而失去「定價」功能,那才是目前經濟學家憂心之處。 

日本政府有外侵性,侵占我國東北後發動太平洋戰爭,種種惡行,彰彰在人耳目,不管日本政府如何不肯面對現實,日本教科書如何歪曲史實,都是無法改變的事實,但日本政府沒有汲取曆史教訓,最近不僅主動挑起釣島爭端,安倍政府還積極籌組類似「北大西洋公約」(NATO)的「太平洋安全公約組織」(PacificSecurity Treaty Organization, PSTO),要把區內的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南韓、澳洲以至美國,納入此一太平洋沿岸國家組成的軍事同盟組織,擺明與中國對著幹……。有這樣的鄰國,真是我國之不幸!不過,日本政府沒有欺壓魚肉本國百姓的傳統,如今她全力刺激通脹回揚,斷然沒有藉之吃掉人民購買力的存心……。至於日本央行把大部分國債攬上身後如何善後,是另一問題。高橋是清被刺殺後日本軍閥加強對我國用兵,而不久後太平洋戰爭便爆發。現在的情況不免令人惴惴不安。 

撇開這類不可知不可測的政治變局,安倍政府以「三本之矢」鏟除通縮的決心不容忽視,筆者對其將對日本經濟帶來積極效果的看法不變,但認為「安倍經濟學」會以失敗收場的論者,數不在少……,昨天本報B十六版「國際脈象」以(三箭未言敗日股更吸引)為題,B十七版「專家之言」的題目則為〈安倍後遺症浮現日股債勢危〉,前者譯自《金融時報》,後者出自經濟學教授之手,俱為深思熟慮不偏不倚之作,投資者可輕易取舍,惟欲有所斬獲,便要靠運氣了! 

二、日本以貨幣貶值促進出口,為時甚暫卻已生效(見六月十三日本欄),有論者認為,「受害」國家亦可把貨幣貶值,彼此互貶,「以鄰為壑」,貶值的效用便互相抵銷。這種看法是正確的,安倍內閣的特別顧問、耶魯大學榮休經濟學講座教授濱田雄一(博弈論大家;「安倍經濟學」的重要推手)與此同調,他說得坦白:「南韓官員不應抨擊日本央行,如果他們認為貶值有利南韓經濟,他們該要求南韓央行制訂正確(proper)的貨幣政策。」非常明顯,「正確的貨幣政策」便是讓韓圜貶值。事實上,韓圜近日的確跌個不亦樂乎,今年以來頹態畢露的日圓兌韓圜還升了約百分之十! 

不過,和日圓低股市升不同,南韓股市與韓圜同步下挫,這和南韓經濟與股市結構「比較特別」有關。首先是,平均而言,不動產(物業)占南韓家庭財產約八成(這樣的比重可算世界第一),而南韓物業熊市已持續五年,樸槿惠三月初就任總統,四月中旬便推出一系列刺激樓市措施,但樓市只有輕微反彈而無法形成升勢,據首爾物業顧問公司Real Estate114的數據,迄今年五月,該市平均樓價仍企於二○○八年「金融海嘯」時的價位;路透社五月底的消息,則指數家首爾地產(原文為建築)公司鼓勵員工購買公司樓宇,「以示對公司的忠誠」,顯見南韓物業市道的疲弱。 

南韓經濟雖然起飛多年,卻至今仍是「出口導向」,據南韓銀行(BOK)資料,去年出口額占GDP百分之五十六點五,而私人消費和不動產投資為一九七○年以來最低。真是無巧不成文,彭博昨天報道教育開支是南韓家庭的重擔,那主要是指「補習費用」,看情形南韓「補習業」的興旺,絕不遜香港(據說首爾大部分商場大廈的二樓都是「補習社」)。此一題材也許可另作一文。無論如何,彭博說「教育開支」令南韓家庭不得不撙節其他開銷,這是「私人消費」不前的根本原因。令為韓劇著迷的人吃驚不已的是,BOK的數據顯示南韓舉國上下—個人、家庭、企業和政府—負債累累,以去年為例,總額約為GDP百分之二百八十三,比一九九八年亞洲金融風暴時的百分之二百二十七還高。南韓的實況顯然不及韓劇所見的風光! 

首爾股市亦有與眾不同處,Kospi指數成分股全面向出口企業傾斜,這意味出口盛衰決定韓市升沉。彭博的數據顯示,二○一一年四月底,三星電器占韓股總市值百分之十點九,二○一二年四月增至百分之十七點九,今年四月再增至百分之二十—一家企業股票的股權比重占整個股市五分之一,無論從哪一角度看,都太不正常……,因三星的新款手機S4Galaxy銷情比預期差,J.P.摩根六月六日把之「降級」,是日其股價挫百分之六點六,拖低大市,不言而喻。 

南韓的通脹率目前企於百分之一水平,大有條件走日本量化寬松之路,但南韓出口突逢決意貶值的宿敵,頓失彙價優勢,出口無複過去蓬勃,不難理解。和日彙看跌日股可以看高一線不同,在現階段,南韓股彙皆宜空不宜「?」!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