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2日星期二

人民日報刊文:美元“霸主”當得不像樣

阿爺呢排做咩出咁多文章大插老美.... 莫非?


人民日報海外版(2013年10月22日第06版)



德國《世界報》網站這樣調侃美國的債務談判:在華盛頓上演的驚悚影片“國家破產”中,各黨派現在似乎打算按下暫停鍵。上週晚間兩黨達成的協議將觸及債務上限的時間推遲至2月7日。違約也好,不違約也罷,各國央行開始對美國這個全球最富有的國家喪失信心。

信任危機

美國總統奧巴馬17日簽署法案,結束政府停擺,上調債務上限。美國股市漲聲一片,但美元在全球貨幣體系中的表現卻黯然失色。

17日,在債務糾紛暫時化解的“利好”刺激下,美元指數不升反降,並跌破80點大關,美元兌歐元、日元、英鎊紛紛走跌。

美元的疲態並非只在此次事件中呈現。今年7月,美聯儲縮減購債規模預期引發東亞等經濟體金融市場劇烈動盪,資本加速外逃。奇怪的是,美元並沒能如期走強,美元指數還在7月11日時創出單日1.78%的跌幅。

自今年7月以來,美元指數一直延續跌勢,至今已累計下跌百分之五六,同期歐元指數卻上漲1.65%,英鎊指數亦相應上漲3.76%。

在此“利好”的指引下,金價一改頹勢,在上週四大漲3.2%,重新衝至1300美元上方。因為多數投資者在獲知兩黨達成協議後將焦點轉移到美聯儲的政策上,一些人預計美國政府關門事件會使美聯儲延長實施經濟刺激措施的時間。

國際社會已經開始對美元儲備不再信任。有許多減持美國國債的信號已經發出。

“霸道”美元

德國的報紙細心觀察到,評級機構似乎對美國的主權債務問題表現得十分平靜。雖說這種觀察有些公報私仇的意味,但事實確實如此,當年這些公司對南歐的國家表現得相當無情。

但有分析者也認為,與希臘不同,美國從純經濟角度來看仍是健康的。

美國以接近於零的票面利率發行國債,這些國債被世界各地的投資者買下。只要美國聯邦政府增加債務總量的速度低於國內生產總值增速(通常為每年2%-4%)減去實際利率(近年為零甚至負數),它就能夠幾乎永遠滾轉債務,永遠不需要為還債操心。

所以根本沒必要擔心美國會出現技術性違約,專家指出,如果美國的一部分現有國債發生技術性違約,那將標誌著美國聯邦政府一直在玩的奇妙遊戲進入終局。

觀察者比較美國與希臘的區別,後者找不到願意借錢給它的人,而前者卻有投資者很願意託付給它資金。

格林斯潘曾對美國的債務經濟模式有所解讀:“美國增加債務能力是全球化的一種職能,因為負債能力的顯著提高與成本的降低以及國際金融載體範圍的擴大休戚相關。”這話說白了就是,經濟全球化就是美元本位下的美國印鈔他國買單。

再通俗點說,在債務經濟的框架下,美國即便不生產也不愁過日子。因為美國所需要的商品,只需用美元去國際市場買就是了;而美國買東西花掉的美元,又可以通過出售美國債務回流到美國,變成美國政府或公司可支配的現金。

長久游戲?

事實上,美國並沒有解決債務危機。提高的上限額度僅夠未來3個月使用。 3個月過後呢?

美國的情況並不樂觀。債務風險以及一個似乎越來越無法管理的政治系統已經非常糟糕,但在今後的幾年裡,這些情況還會大大惡化。

而對財政黑洞無法達成協議的白宮和國會已經把調理經濟的任務交給了美聯儲。這也是為什麼近些年美聯儲持續受關注的原因。為了讓利率保持在低位,美聯儲已經買入了數万億美元的證券,股市繁榮了,但經濟增長依然缺少活力。

匯豐銀行的經濟學家分析,美國潛在的爆炸性的財政狀況可以通過下流的手段加以解決,但這卻是以威脅全球金融和穩定為代價的。政府可以讓美元貶值,重創亞洲和阿拉伯債權人,但這種隱形的違約可能導致對美元的信心危機,從而消除美國人從美元作為世界儲備貨幣的地位中所獲得的購買力的好處。一旦信心歸零,美元的“霸主”地位也就壽終正寢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