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7日星期二

市場需要普通投資者做出各種愚蠢的決策

By Morgan Housel

投資者會失敗,這不是可能,也不是意外,而是必然。不管是專業投資者,還是業餘投資者都是如此。你們中的一些人必須失敗,這是市場需要。

據Dalbar和其它研究團體,在過去的30年內,美國股市投資者收益平均每年比市場基準低3%-7%。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Carl Richards稱之為“行為差距”:普通投資者做出各種愚蠢的決策,高買低賣。圖示如下:





(投資者在市場高位時貪婪,買入股票;投資者在市場低位時恐懼,賣出股票)

避免高買低賣的行為是投資成功的聖杯。許多人受訓練後能夠表現的更好。但是,實際情況是,作物一個群體,投資者永遠無法避免這種情況。

為什麼呢?因為市場總是崩盤,這是必然的。十幾年前,經濟學家Hyman Minsky講述了一個矛盾困境。他稱,穩定性正逐漸不穩。如果股市永遠不崩盤,那麼我們所有人都會認為自己是安全的。如果我們都認為是安全的,我們就會理性的抬高股價,使股價過高。如果股價過高,避險意識和不確定性就會導致股市崩盤。因此,“不會崩盤”實際上為下次崩盤埋下了種子。

那麼,什麼是崩盤呢?它就是投資者在高位買入,然後在低位被迫賣出,即陷入上圖的“厄運怪圈”。

股市長期內能夠帶來高回報的原因是,它短期內波動,這是收益高於安全資產的代價。沃頓商學院教授Jeremy Siegel曾說:“市場波動足夠把一些投資者嚇跑,以給留下的投資者帶來豐厚的回報”。這些話激勵著那些選擇留下來的投資者,但是,並非所有投資者都這樣。市場波動為豐厚回報打基礎的階段,恰巧也是一些投資者被嚇出市場之際。

結合來看,你會發現一個不幸的事實:股市能夠為一些投資者提供優厚回報,但代價是另一些投資者被迫痛苦出局。沒有這種“痛苦”,市場就不會提供優厚回報。沒有豐厚回報的前景,市場就會崩盤,然後又帶來“痛苦”。

我們所見的投資者都說,當其他投資者恐懼的時候,我們要變得貪婪。但是,他們從來不假設自己就是那些感到恐懼的人。我們的經驗是,稱自己在“別人”恐懼時貪婪的大多數投資者會很快就會發現自己成為“別人”。它必須是這樣:當所有投資者都認為自己是“逆向投資者”的時候,至少會錯一半。

在市場崩盤後,很快會有記者和金融顧問發問:投資者何時才能夠從這些錯誤中吸取教訓?他們要高買低賣多少次才能夠學聰明?

我的答案是:永遠不可能;至少作為一個群體,是不可能的。如果投資者行為不再愚蠢,市場就會變得穩定。如果市場穩定,投資者就會理性抬高股價,股價就會被高估。如果股價被高估,投資者行為就會變得愚蠢。 ——這是個“死循環”。 1000年前是這樣,1000年後依然是這樣。我想,這就是市場本質的準確描述之一。

那麼,我們能夠從中學到些什麼呢?

大多數都做不好的事情絕非易事。因此,我們不能夠假設自己能夠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投資打水漂而保持鎮定,或者是看見市場大漲而保持頭腦清醒。隨著時間發展,那些成功的投資者都是那些能夠忍受“情感衝動”的人。提高投資成功機率的最好方式就是重複實踐,一遍又一遍的實踐。如果市場崩盤,這不是出現了問題,也不是事情不對頭的指標,而是提供豐厚回報的“入場券”。這就像能夠給你帶來巨大紅利的緊張工作一樣。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