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19日星期五

羅家聰:假話始終是假話逐點反駁曾俊華

一名經人 - 羅家聰 2011年8月19日

羅家聰:假話始終是假話逐點反駁曾俊華 (2011-08-19 08:48:34)

轉載

曾俊華在其網志發表「彙率與民生」一文,企圖為聯彙強辯。今文將之逐點擊破;但在此之前宜先細讀其原文,一可知其來龍去脈,二可測試閣下窺視魔鬼細節的能力。

一、食品從來主導通脹,為何1974年又脫鉤呢?何解近年反見脫鉤潮呢?

網志第二及第四段將本港整體通脹歸咎於食品通脹,企圖將通脹嫁禍於外圍糧價,從而為聯彙卸責。回顧史上所有超級通脹,全皆貨幣過剩、彙率狂貶、商品飛升所致。從來無人講過單單將彙率掛鉤就會導致通脹,亦無人講過掛鉤是通脹的第一「元凶」;現在坊間指控的是掛鉤使物價波幅更大,令本來的通脹更脹,令本來的通縮更縮,這些早有學術理論實證支持。曾生,你這樣偷換概念是無用的,有識之士一眼就看穿了。

再講,本港有史以來的整體通脹都與食品通脹極度相關【圖1】,既然一路如是,1974年又脫什麼鉤呢?其實全球情況一樣,這從美國整體與食品通脹也相關可見一斑【圖2】。既然外圍亦然,據你曾氏邏輯,眾多浮動或半浮動國包括大陸,都浮錯啦?

二、美元跌對本港通脹「影響甚微」?講這大話,眼睛未免睜得太大吧!

第五段指,2002至08年美彙指數跌26%,但本港同期通脹平均每年0.4%,因而推論美元跌對本港通脹「影響甚微」。在辯論舞台上,斷章取義是扭橫折曲常見伎倆。只用2002至08年一段數據,顯然就是斷章取義,因兩個數據的曆史都絕非得這六年。回顧有數據紀錄的四十多年,每當美元下跌,尤急跌時,本港通脹都在上升【圖3】。只算到2008年,曾氏似已肯定美元不會再跌穿底,順便取巧地不計近年的高通脹期。

就算單看2002年至今美元跌的一段,亦見本港通脹由-4%升至6%以上,平均每年升近1%,升勢明顯不過。若學曾氏般取-4%至6%平均數而得約1%,那又有何意義?現在就是逾6%,且看來仍會續升,告訴世人過去n年平均,唯一作用只有自欺欺人。

還有,若非聯彙令本港通縮多年,你還能得這低平均數?這非占了便宜又賣乖是什麼?掛鉤的壞處是令通脹波幅擴大、趨勢變得持久,應計的統計數字是standarddeviation與autocorrelation,而絕非mean。刻意錯用統計數字,顯然又是另一次的偷龍轉鳳了。

聯彙拖累經濟
三、聯彙是經貿發展的「必然選擇」?對,是拖累經貿發展的必然選擇。

第六段指,聯彙是穩定本港金融體系的「必然選擇」。全球著名金融中心當中,除香港外還有紐約、倫敦、東京、新加坡等。請問除香港外,還有哪個地方掛鉤的呢?過去多次危機、海嘯影響遍及全球,這些無掛鉤的金融中心,又有哪個就此玩完呢?

同一段指,聯彙是便利經貿的「必然選擇」。實在不知曾氏問過幾多真正做廠的,這班廠佬,近年無一不對港元不斷貶值罵個狗血淋頭,究竟聯彙「便利」他們什麼呢?IMF年度進出口總額數據顯示,同以出口主導的亞洲細小開放型經濟體──四小龍中,本港1983年開始掛鉤起至1997年間,比起之前的港元危機年代,貿易增速確實加快。不過亞洲金融風暴之後,情況截然不同。掛鉤的香港,四小龍中增長最低;南韓脫鉤,其後增速最快,兼已追過香港【圖4】。必然選擇?沒錯,必然是負累,過時的選擇。

同段還有一句:聯彙是市民「安居樂業」的基石。虧其講得出口。多得聯彙令樓價大上大落,誰會安居?還拜聯彙令鋪租也大上落,誰能樂業?這句話,風涼到不得了。

四、仍要「擁抱美元資產」?你旗下的金管局已出賣了你。
第七段指,國際投資者在風高浪急之際仍要擁抱美元資產,暗示港元要擁抱美元。是的,在2008、09這兩風高浪急之年,根據美國財政部數據,本港確實大量增持美債【圖5】。不過美元過去年幾以來再度插水,港府所持有的美債,卻是「掟都掟唔切」,比手持過萬億儲備的崛起大國,雙腿更發軟蹄。當然啦,不減美債,基金哪來回報呢?從金管局找其持有美債的數據,麻煩得很;但美國財政部呢,不用一分鍾就取齊了。

五、現時美元是主流,不等於將來是,更不等於香港也是。
第九段指,現時大部分貿易仍以美元計價雲雲,言下之意就是「所以要掛美元」。據IMF有關本港對外進出口總和數據顯示,自1999年歐羅面世至今,本港對五大貨幣體系的進出口占比中,對大陸升近一成,對美國則跌近一成【圖6】。這些體系都會以本幣定價,可見過往美元計價雖占壓倒性比重,卻不等於將來是,更不等於香港是。

浮動彙率穩定港元
六、不掛美元會增加彙率風險?掛鉤的彙率波幅才是最大!
第九段又指,掛一籃子貨幣會增加進出口商的彙率風險。在下並不贊成掛一籃子,但掛單一貨幣又何曾降低彙率風險?國際結算銀行基於各地貿易比重編制了有效彙率(effectiveexchangerate),觀圖可見,不管以名義還是實質計,掛鉤期的港元有效彙率波幅均比浮動期的高約一倍【圖7】,即使不計1974年前掛英鎊一段,結果亦差不多。須知彙率已經貿易加權,故能將其波幅減至最低的制度,才是對進出口商最佳的制度。由此可見,最能穩定港元兌一籃子制度的正是浮動彙率,而非掛一籃子或單一貨幣。

七、掛一籃子貨幣會令息口波動?也是掛鉤的息口最波動。
第十段指,掛一籃子貨幣會使港息出現波動。姑且再將性質相似的三小龍來作比較(台灣無數據)。眾所周知,亞洲金融風暴後,港元掛鉤,韓圜浮動,坡元介乎中間。從三地自2000年有紀錄以來的日度三個月期拆息可見,最「chok」的一條正是港息,反而掛一籃子的坡息與較為浮動的韓息皆較圓滑【圖8】。嫌看不夠,那就計計數吧。計算三地息2000年至今的標准偏差對平均比率,即見掛鉤的港元最高,浮動的韓圜最低。其實,市場人士根本毋須計「婆?數」:當年被沖擊時隔夜息挾三百厘,已是最佳印證。

彙率通脹有必然關系
八、彙率和通脹無關?那曾生你可推翻整個宏觀經濟學了。
第十一段指坡元兌美元今年6月按年升13%,但其5.2%通脹卻跟香港相距不遠,於是續指既然彙率和通脹無簡單直接關系,故應繼續掛鉤雲雲。如果斷章取這個別案例就可以推翻幾十年來不斷經過反複驗證、「行之有效」的經濟「基石」(皆為當局術語),曾生應得諾貝爾獎了。辯論之上,最笨就是貿然並公然挑戰一些最根基的學術理論。

究竟彙率和通脹,是否真如曾氏所指「無簡單直接關系」?就來做些高中練習吧,全部數據不難從網上找到。如果升值可遏通脹(或者反過來說就是貶值會引發通脹),那末一段時期內彙率升值,應見通脹下跌,反之亦然。然而,物價移動緩慢(sticky),如曾氏般要彙率升值一年便立即見效,當然吹毛求疵;反而日子有功,自然可以水到渠成。

就以2002年1月28日美彙指數起跌至今年6月底計,亞洲、金磚及七大主要貨幣彙率兌美元累變幅度與同期通脹累變顯然反比【圖9】,只有兩個偏離份子(outliers)。

鑒於樣本不大,這里不做統計測試;不過縱只觀圖,亦實在難言「無簡單直接關系」。單看坡元過去一年表現便再與本港比較通脹,顯然完全不明彙率和通脹的個中關系。

早於五年之前,在下已曾踢爆白頭總裁旗下人馬一系列死撐聯彙文章的蠱惑之處。鑒於當時行文之人多屬博士級數,拙文用上大量學術名詞,坊間絕大多數人看不明白。

時至今日,已不必矣。曾氏此文,通篇假話;所謂假話(falsestatement),就是與真話(truestatement)相對而言,若非不符事實(上述第六、七點)就是歪理(第二、八點)。如斯級數的高官,寫出如斯級數的文章,幾乎每段都不難找到錯處,實屬近年罕見。

曾生,若如你所言真非「迷信聯彙」,還請你正面響應上述鐵證如山的八點反駁,重新寫過你的網志文章,大膽面對公眾,而非指派屬下來「私訪解話」。等你新作。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