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31日星期四

日本——“貨幣戰”幕後真正發動者的替罪羊?







過去的幾個月內,貨幣戰幾乎成了市場的最大主題,由日本央行新一輪刺激政策引發的全球央行激烈“口水戰”,似乎愈演愈烈。如果真的爆發貨幣戰爭,那麼其發動者真的是日本央行嗎?

不妨先回味一下目前所謂“貨幣戰爭”的背景:



    
上週二,日本央行投票決定將通脹目標從1%上調到2%,並要“儘早”達成這一目標。並且日本央行將在一年後開始實施債券購買項目,每個月購買數額為13萬億日元(1400億美元),主要購買對像是短期國債。



    
日本這一舉措引發了全球各大央行關於“貨幣戰爭”的警告,稱有可能會立即導致“貨幣戰爭”。率先發難的是俄羅斯央行第一副主席Alexei Ulyukayev,警告貨幣戰爭即將爆發,緊隨其後的是德國央行行長魏德曼和韓國財政部長樸宰完。



    
魏德曼暗指日本央行的舉動是一次“驚人的違規行為”,代表著“央行獨立性的終結”。對此日本人迅速做出回應,經濟財政大臣甘利明回擊說:“德國是出口受益於歐元區固定匯率制度最多的國家,沒資格做出這種批評。”央行之間的口水戰就此展開。



    
隨後,中國和歐盟方面也有官員對“貨幣戰爭”的風險提出了相應的警告。


對此,FT專欄中,哈佛大學教授Laurence A. Tisch認為,日本並沒有發動貨幣戰爭,他總結了四個值得注意的歷史事實:


首先,回到上世紀30年代,究竟是誰發動了貨幣戰爭,答案很明顯。



    
在大蕭條之前,多數國家都實行金本位制,也就是貨幣與黃金的兌換率固定。 1931年9月英國脫離金本位時引發了一波競爭性貶值的熱潮。正如經濟學家Barry Eichengreen指出的那樣,脫離金本位是從大蕭條走向復甦的第一個必要步驟。英鎊採取浮動匯率不僅令英國出口商品更廉價,更重要的是它使得英國央行能夠採取關注國內需求的貨幣政策。



    
然而,如今我們生活在法定貨幣時代,匯率多數是浮動的。 1971年8月份,當尼克松(Richard Nixon)終止美元與黃金的自由兌換之時,金本位的最後遺跡也被掃除乾淨。從這點來說,2013年一個國家指責另一個國家發動貨幣戰爭是荒謬的。實際上這場戰爭已經進行了逾40年,它是所有人對所有人的戰爭。


其次,我們應思考日本的形勢有多麼嚴峻。



    
這個國家自上世紀80年代末以來一直處於近乎停滯的狀態。以日元計的日本名義國內生產總值(GDP)仍然與20年前的水平差不多。日本的公共債務處於極高的、難以為繼的水平。日本的人口狀況是世界上最糟的。


第三,日本央行的措施根本算不上革命性。



    
日本央行行長白川方明2013年沒有提出新的資產購買計劃,2014年的資產購買計劃淨影響也將有限,因為計劃購買的大部分資產都將是即將到期的短期債券。 2014年資產購買淨增額將僅為10萬億日元,相當於日本GDP的2%左右。



    
比較一下美聯儲的政策。自金融危機開始以來,美聯儲的政策一直比日本央行的極端。兩週前,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規模首次超過了3萬億美元。如果美聯儲在2013年剩餘的時間裡繼續以每個月850億美元的速度購買資產,它的長期資產將進一步增加1萬億美元,相當於美國GDP的6%至7%。這還只是今年的數字,不包括明年的。


第四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政客和公眾往往關註名義匯率短期變動,這可能製造很大響動,但卻沒有多少效果。



    
誠然,日元對美元的名義匯率自去年9月以來顯著走弱。那時,1美元僅能兌換77日元。如今,1美元可兌換90多日元。但回想上世紀90年代初,1美元還可兌換158日元,另外除1995年一段短暫的時期之外,1美元只能兌換不到90日元的日子自2010年中期才開始,那麼如今日元這17%的貶值似乎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無論如何,單單一種貨幣的名義匯率實際上並不十分重要。國際清算銀行(BIS)編制的各種實際匯率要重要得多,這些匯率的編制考慮了與一國進行貿易的所有不同經濟體,尤其關鍵的是,還考慮了相對價格的變化。



    
考慮這些因素,日本的情形就迥然不同了。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通縮效應已經使日元的實際有效匯率走弱。從1994年至2007年年中,日元實際有效匯率下跌幅度超過三分之一。但隨著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日本不得不把之前所獲的競爭力優勢部分拱手讓出。從2007年8月至2011年10月,日元實際有效匯率累計升幅27%。日本近來的政策只是部分逆轉了這一趨勢。


英國和韓國對貨幣戰爭的推動作用可能更大:


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的數據,韓國和英國一直是過去5年半時間裡動作最大的貨幣鬥士(自2007年8月以來,韓元和英鎊分別實際貶值了19%和17%)。有些聰明的保守黨成員反對英國加入歐元區,英國首相卡梅倫正是其中之一。此外,正因為英國央行一直實施寬鬆貨幣政策,才緩解了卡梅倫政府實施緊縮政策的痛苦。


卡梅倫入住唐寧街10號以來所推行政策的部分內容就是悄悄地讓英鎊貶值。英國央行行長金默文(Mervyn King)向來樂於助人。他的繼任者卡尼(Mark Carney)更是如此。


天真的評論人士認為,卡梅倫承諾在下一次大選之後舉行是否退出歐盟的全民公決,是一種魯莽的舉動。其實,這不但具有政治意義,也有經濟意義,因為它是英鎊悄悄貶值策略的一部分。 Laurence A. Tisch教授表示,要給日本提個醒:匯率戰的勝利屬於採取秘密行動的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