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7日星期一

經濟學人:投行業務風光不再

“資本市場健康的最佳反週期指標就是投資銀行開始裁員。我們總是在(市場)新一輪週期開始前進行裁員。”一位美國投資銀行的高級銀行家說道。但如果週期還沒開始怎麼辦?曾經被視為銀行利潤製造機的投資銀行,現在在全球都呈衰退之勢。支付給銀行代理交易和交易諮詢的費用已經下跌了好幾年。最近投行的衰退情況似乎更加嚴重。比如說最近大規模裁員的野村證券,它在08年時大膽收購了雷曼兄弟在歐洲和亞洲的業務,結果就是毀掉了其全球投資銀行業務。同行對此表示毫不驚訝。一位大型銀行的總裁評價道,“野村在它決定這麼做之前就完蛋了,這完全是個錯誤的海外擴張決策。”
 
其他投行的日子也不好過,德意志銀行、巴克萊銀行都計劃對其所屬投資銀行進行大規模裁員。而投資銀行此前一直是銀行收入的重要來源。兩家銀行還調低了他們對股市回報的預期,比如德意志銀行,稅後的目標回報率只有12%,遠低於此前的25%的稅前回報率。
 
造成投行業蕭條的原因主要有二。第一,投行的顧客減少了業務量。由於全球經濟放緩和歐債危機,債券、貨幣和大宗商品的交易回報下降。跟據意大利Mediobanca銀行的分析師統計,全球股票發行量在今年前7個月同比下降30%;債券發行量下降8%。德意志銀行的數據研究員們估計,今年全球投行的收益將為2.4億美元,同比下降將近三分之一。 (見下表)第二個原因是,對(銀行)資本和流動性的監管開始加強。這些監管措施減少了銀行的營收,並且迫使銀行縮減其資產負債表、削減交易。許多銀行還得對尚未施行的法規做準備,比如即將實施的美國“沃爾克規則”。該規則旨在停止銀行的自營交易,並限制衍生品交易。

 
大多數投行失去了其魔力。最明顯的例證就是裁員。根據CEBR(一家經濟諮詢公司)的估計,倫敦金融行業在今年底將有10萬人失去工作。而華爾街的員工預計將比危機前減少2萬人。
 
裁員削減成本只是投行衰退故事的一半。另一半,則是投資銀行正在重組。第一,獨立投資銀行數量下降,全能銀行再次興起,投資銀行和商業、零售業銀行相結合。多元化、全能型的大銀行能保持更好的用評級,並且借貸成本相比起摩根士丹利或者高盛這樣的投資銀行更低。而且,由於信用是稀缺品,全能銀行能夠要求在投資銀行業務中獲取更大份額的利潤。
 
為了應對這樣的局面,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已經開始擴大業務,向公司和私人貸款以及零售證券經紀業務擴張。本週,摩根士丹利和花旗集團達成協議,購買花旗集團旗下的美邦零售經紀公司49%的股份。
 





第二,由於大型投行攫取了更大份額,中型投行數量正越來越少。部分原因是大型投行財大氣粗,買得起最先進的交易系統;另一部分原因是大型投行擁有更多的流動性,因而也更具吸引力。德意志銀行分析估計,2011年,5家最大的投行在FICC業務上面占到了市場總盈利的40%,而這一比例在2007年是37%。小型銀行則日漸收縮回本土。
 
另外,從全球範圍來說,投行的地理重心是否也會轉移?從倫敦轉移到華爾街和亞洲。倫敦的天然優勢在於其時區、法律和語言。但是亞洲和美國銀行有數量龐大的存款,希望進行金融擴張。而且倫敦的信譽也因為近期的監管失敗問題受損,比如操縱LIBOR利率問題。新加坡和紐約將會成為新的全球金融中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