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基础货币供应在历史上有四种渠道:再贷款、再贴现、财政透支和外汇占款。1994年以前,再贷款是人民币的主要抵押品,从1984年到1993年越占基础货币投放的70-90%。这段时间内,人民币与本国经济发展相关度很高,因为再贷款是国内金融机构从央行拿到的贷款,这些贷款投向了国内的经济系统。
1994年匯率並軌導致了人民幣發行的根本變化,外匯占款比重越來越高,人民幣基礎貨幣的抵押品日益依賴外匯,導致了人民幣發行的獨立性遭到了嚴重削弱。人民幣越來越與本國經濟發展水平無關,而與外國貨幣,特別是外國政府的信用捆綁在一起。經濟發展模式發生了重大變化,從依靠國內市場變成依賴國際市場
獨立自主的人民幣曾是中國金融元老們定下的根本原則,50年代陳雲就提出人民幣既不與美元、英鎊和黃金掛鉤,也不與蘇聯的盧布掛鉤,因為老一輩的人曾親眼目睹了蔣介石的法幣與英鎊、美元掛鉤後,貨幣主權旁落,金融高邊疆淪喪,國家經濟日益殖民化的嚴重後果。歷史其實永遠在輪迴,不過是形式不同而已。
外向型經濟的本質,就是國民經濟資源向國外傾斜,結果是壓制國內市場的成長。這就是為什麼改革開放之初,中國國內消費佔經濟產出的60%多,而現在卻下降到30%多的內在原因。像中國這樣一個13億人口的超大型經濟體,沒有強大的國內市場,卻要依靠出口拉動,這種經濟發展的思路極其荒謬!
從美國經濟崛起的模式看,優先發展國內市場是其成功的根本之道!中、美這樣的大國,絕對不應學習亞洲小龍們的發展模式,他們依賴國際市場是迫不得已,而中美這樣的大國完全可以選擇不同的模式。 19世紀的美國,根本不理睬什麼自由貿易理論,實行的是高關稅、高工資、重科技、強工業、大市場的思路。
自由貿易和比較優勢的推動者和鼓吹方,正是世界霸權國家自己,其目的就是將它已獲得的巨大競爭優勢永久性的固化下來。任何赶超型的國家都不能受其蠱惑而自斷經脈。中國全球化的原則就是,於我有利者用之,於我有害者棄之!
想起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提法老夫就頭痛,政府沒搞明白信用是創造出來的,你根本不需要他的錢,有價值的是他的技術和管理.外商的錢不能在中國直接花,有個鳥用!他不過是把外匯押給中國的銀行系統,換回人民幣才能花.與其用他的外匯抵押創造人民幣信用,不如用政府信用創造貨幣,外商技術入股做個小股東就好了
外商在中國的投資盈利很不錯,這不是因為他們手中的外匯,而是技術與管理。這樣好的賺錢機會應該這樣談:我們不需要你出資金,錢我們投,股份自然是出錢的拿大頭。這樣的政府債券風險較低,而投資回報卻很高,既學了技術管理,又沒有失去控股權。外商為什麼來?你的市場大啊,他也想賺錢唄!
30年前中國需要外匯,外商直接投資倒是沒錯。可30年河東,30年河西啊,現在中國愁的是外匯太多,外商直接投資的外匯反而成為負擔。世易時移,變法宜矣!前瞻性看問題,轉變頭腦和思路,是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