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陷入“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衰退之後,美國經濟在復蘇之路上已經行走了兩年。但沒有幾個美國人正在為此慶祝;事實上,大多數人認為經濟仍處於衰退之中。這並不奇怪。盡管國內生產總值(GDP)已經回升到衰退前的峰值水平,但就業沒有。
據麥肯錫全球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估算,2008年衰退中就業減少的規模比戰後歷次衰退中減少的規模大了一倍以上。盡管上周四數據顯示美國私人部門在6月份擴充了 15.7萬個職位,盡管上周五的非農就業數據遠勝於預期,但仍有約1400萬美國人處於失業狀態,另有大約800萬人由於找不到全職工作只能從事兼職。大約200萬人將因灰心喪氣而停止繼續找工作。勞動人口所占比例正逼近25年來的最低位。據漢密爾頓項目(Hamilton Project)預測,美國將面臨大約2100萬個崗位的“就業缺口”——這是使經濟恢復到衰退前的就業水平並吸收每月新增的12.5萬個勞動力所需創造 的就業崗位。按照當前的增長速度,這個缺口即使再過十年也填不滿。
對許多人來說,這場失業型復蘇同時也是一輪“工資無增長”的復蘇。企業利潤大幅增長。但就從事生產性工作的基層工人而言,實際平均周薪從經濟開始復蘇以來僅增長了不到1%。2009年美國家庭實際收入中值比衰退前的最高水平低4%,大抵與1997年的水平相當。
經濟在2000-01年衰退後的短暫擴張,是戰後僅有的一段經濟擴張、但中等收入 家庭實際收入水平出現下滑的時期。這段時期的就業增長水平不及之前20年間增長水平的一半。為應對收入增長微薄和就業機會令人失望的局面,許多家庭大幅減 少了儲蓄,以住房作抵押進行貸款,背負了大額債務。
經歷過最近這輪衰退之後,家庭如今正被迫縮減開支,減輕負債。“去杠桿化進程”才剛剛拉開序幕。據史蒂芬•羅奇(Stephen Roach)在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表示,美國家庭負債占可支配個人收入的比例從2007年的峰值130%,下降至115%。但1975年至2000年期間的平均比例 為75%,所以,在這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許多美國人看來,政策制定者應當把創造就業作為第一要務。這並不奇怪。他們是對的。遺憾的是,許多國會議員聽不進去,他們爭論的焦點是削減赤字,而非創造就業。
誠然,美國正面臨一場必須解決的重大財政挑戰。但這是一項長期挑戰,主要是由醫療成本上升、人口老齡化以及衰退前不明智的財政政策引起的。短期內的挑戰則是需求不足。長期挑戰要求財政緊縮,而短期挑戰則要求財政支持。
有一個辦法可以破解上述政策難題:雙管齊下,實施有針對性的財政措施,目標是在未來幾年內促進就業增長,同時制定一項長期的赤字削減計劃,一旦就業恢復就啟動實施。眼下就應當把這兩種措施作為一攬子計劃予以通過。
當前從華盛頓方面傳出的信號表明,上述解決方案不會得到採納。相反,黨派意識和政治鬥爭凌駕於理性之上,過早的財政緊縮將破壞脆弱的復蘇。更糟的是,圍繞債務上限的政治僵局可能觸發一場財政危機,使大規模削減政府開支成為當務之急,從而導致經濟重新陷入衰退之中。
不過,不妨想象一下理性占據上風的情形。最起碼,聯邦政府應出台更多刺激性措施,以抵消當前刺激措施到期後今明兩年必將發生的巨大“財政拖累” (fiscal drag)。在支出方面,政府應加大在基礎設施維修和更新方面的投入。這類投資能增加需求、創造就業並增強經濟的增長潛力。
在收入方面,政府應延長一些有針對性的稅收政策,包括雇員工資稅削減和資本投資支出扣減政策。政府還應採取進一步措施,削減新招聘員工的雇主所需繳納的工資稅,包括新企業的招聘。減稅措施應與失業率掛鉤,一直實施到失業率降至5%-6%的水平。
歷史表明,從債務所致的資產泡沫中復蘇是個漫長而又痛苦的過程,GDP增長大減速和失業高企的局面至少將持續十年。目前看來美國就處於這個過程之 中。對許多美國人來說,21世紀頭十年就經濟而言是“失去的十年”。第二個“失去的十年”也已開始。難怪他們認為經濟仍處於衰退之中——對他們來說,事實 如此。
註:本文作者系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哈斯商學院(Haas School of Business)教授,曾在比爾•克林頓(Bill Clinton)執政時期任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ers)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