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宗仁
中國真正問題是高債務
2015年9月15日
【明報專訊】恒指升57點,收報21,561點,成交金額695億元。內地股市突然急挫,中小股成重災區,創業板大跌7.5%,兩市多達1500隻股份跌停,中
証
500指數期貨亦跌停。此前每當跌市均以打壓股指期貨來應對,但現在按金已達40%又只能做10手,再打壓就不如關掉它,亦說不定中證監會轉戰現貨,每天
沽出逾一定數量就等於異常交易。港股這邊相當淡定,始終已跌至多年最低水平,內銀股市帳率也直撲0.7倍,除非爆發大規模金融危機,否則也很難再顯著下
跌。
周末期間公布的經濟數字欠佳,但基本面差人所共知,不構成重大利淡;市場對國企改革早已沒有期望,周日公布的方案只強調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就連混改時間表亦欠奉,令市場更為失望,但「利好」落空也應該是國企改革概念股受拖累,現實卻是創業板最傷。
A股再跌,或許原因很簡單,就是貴。AH股溢價指數達135,A股大升前才80,而兩市估值中位數亦依然是全球最高之一。單論滬深300指數及國指的市帳率,分別為1.73倍及0.94,如此巨大差距,下拉力巨大。中證監救市,救得一時救不了一世。
中
央早前表明財政政策要發力,路透社報道,中國當局已收回1萬億元人民幣的未使用地方政府預算資金,相當於2015年中國政府支出預算總額的約6%。以降低
後的項目資本金20%計算,可以撬動5萬億元的投資。面對近期內憂外患、市場人心虛怯,中央似乎已下定決心搞刺激,先把數字做上去、穩住市場信心再說。但
單憑中央發力,在房地產投資依然無起色、製造業投資者又每況愈下,恐怕還是跟年初至今一樣,獨力難支。
以債養債 壞帳如滾雪球
再
說,中國一直揚言要改革、去槓桿,但每當遇到經濟放緩,又是加槓桿來托底,對債務的依賴性愈來愈強。國際清算銀行最新季度報告顯示,中國信貸佔GDP比率
已高達25.4%,是全球主要經濟體中最高的,根據歷史,一旦比率超過10%,那麼在隨後三年,該國有三分之二的概率發生「嚴重的銀行業緊張情?」。不
過,中國信貸佔GDP比率長期達到15%左右,至今依然安然無恙,BIS的推斷似乎說服力一般。
當然,亦可能是中國極度幸運,10多年
來皆能持續出現另外三分之一不發生問題的情境,而實際上,只要銀行願意借新還舊、放鬆呆壞帳定義,問題也能一直掩蓋的。不過,當前中國企業債務壓力亦空前
龐大,據彭博新聞社統計,過去12個月內,滬市1003家非金融類上市公司合計債務增長18%至創紀錄的8683億元人民幣,增速為三年來最快;債務對股
本比升至123.1%的6年最高水平,未調節的平均比率更高達205.7
%,為至少10年來最高。同時約16%的滬市上市公司報虧,虧損公司數量是一年前的兩倍多。
企業債務加速增長,信貸佔GDP比率亦大幅躍升,卻又推動不了業績和GDP改善,背後原因顯然就是借新還舊、以債養債甚至以債養息。中央堅守剛兌,反而令呆壞帳雪球愈滾愈大,愈難解決,當企業負債水平突破某個水平(或許已破也說不定)更會返魂乏術。
只顧內鬥 結構問題難解決
外
憂如加息、出口疲弱問題不大,全球經濟皆會遇到,反而中央如何解決自身的結構性問題,才是重點所在。惟看看國企改革方案,似乎高層仍在忙於權鬥,高層與高
層、與既得利益者、與地方政府的博弈沒完沒了,結果才出了一個重點為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的「改革」方案。中央始終未能給市場一個政策方向,市場起決定性作用
沒有了,「互聯網+」也不提了,傳統產業的頹勢、種下的負債禍根卻又剪不斷,究竟中國下一步走向何方,才是市場最關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