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4日星期二

Disappearing Gold Inventories, Financial Collapse & The Fed





Today outspoken Hong Kong hedge fund manager William Kaye spoke with King World News about disappearing gold inventories, financial destruction and the Fed.  Kaye, who 25 years ago worked for Goldman Sachs in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nd who is the founder of Pacific Group, had this to say in part I of an extraordinary written interview series which will be released today.

Kaye: “Stocks in our opinion have been driven higher by all of this cocaine from the Fed and the other central banks.  So we live in this financial Potemkin village in which stocks are overpriced.  I can’t give you a date as to when they will collapse, but I can tell you with great certainty that they will.



Bonds are widely overpriced with the obvious reason that the Fed itself is 70% of the US Treasury market.  So stocks and bonds are overpriced and everyone is printing money.  Just in the last week the ECB lowered rates and told you in the narrative they would lower them further....

“So the bias is to lower rates further to print more money, not less.  The Fed is already at zero and is injecting one trillion dollars a year at this rate, $85 billion a month into the system.  This is new money.  This is expansion of the Fed’s already huge balance sheet.



They are gaming the system by acting like there is a debate about it.  Charles Plosser comes out, and it’s like a kabuki theater.  And they use their hack, John Hilsenrath, who I’ve met, he’s been to my office, to come out and again try to put fear in the heart of investors, and scare honest people away from the only refuge that exists in the world, and that’s precious metals.  The actual tangible precious metals.



So Hilsenrath comes out with his piece, and at a time when the manipulation (of gold and silver) is getting extremely intense, and tries to plant this fear in people’s minds that the Fed will actually exit.  I’m here to tell you that there is no exit.



The reason there is no exit is as soon as they exit, or try, the system will collapse on itself.  The only thing keeping everything going in this fictional world is one trillion dollars per year, which almost exactly matches the size of the US government budget deficit.  This means until it does collapse it can keep going.  This is how it’s getting financed.



Then, take a look at what has happened in history when similar policies were followed.  Why would you want to own a currency that is being so thoroughly debased?  And it’s not just the Federal Reserve.  The ECB is doing the same thing.  The Bank of England is doing the same thing, and the most aggressive culprit of all now is the Bank of Japan.



So that’s the setup.  That’s the real world.  Pay no attention to Hilsenrath, he’s just a hack.  Pay no attention to the bullion banks who keep putting out these bear market reports and low forecasts for gold, trying to scare everybody out.  These are the same people who are short gold.



ABN AMRO is one of the most bearish banks on the price of gold.  ABN AMRO has already defaulted on gold.  In other words, they don’t have any gold.  About one month ago they sent a circular out telling their own customers who own their paper which says, you own gold, ‘Don’t call us and redeem this paper for gold.’



So ABN AMRO doesn’t have any gold.  And if you check the public information, JP Morgan has almost no gold.  They are at modern era record lows in their warehouses.  The COMEX, as of the last report I looked at, had under 200 tons of gold.  That’s also a modern era record low, against enormous liabilities to deliver gold.”



The information above was part I of a written interview series which will be released today with the outspoken hedge fund manager from Hong Kong.  Kaye, who roughly 25 years ago worked for Goldman Sachs in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discusses the desperate situation Western central planners face in the physical gold market, and what is happening with global demand and the plunge in available inventories.  The incredible audio interview with William Kaye is available now and you can listen to it by CLICKING HERE.




李玫: 股票回購是美股牛市背後推手




美聯儲本著支持投資和就業的期望在非常時期進行了一系列量化寬鬆政策。經過近5年的零利率和三輪上萬億的量化寬鬆,經濟和就業增長仍然緩慢。然而,儘管經濟數據差強人意,股票市場卻異常興旺,屢創新高。究竟是什麼推動了股市?聯儲認為的量化寬鬆鞏固投資者信心又是否成立?

原文載於新浪財經:​​http://t.cn/zTrV0T0

  

    “保持長期低利率已經刺激房地產市場復甦,消費和汽車生產其他耐用品銷售。比如,通過提高房地產價格來提高就業和家庭財富,已經進一步鞏固消費者信心和消費。”

——美聯儲主席伯南克,2013年2月26日

美聯儲主席伯南克認為量化寬鬆政策帶來的低利率降低了企業和家庭的債務成本,從而促進經濟發展。房屋銷售,汽車銷售和其他耐用品銷售均從中獲益(美國通過貸款分期付款購買耐用品的現象非常普遍)。近期,美國股市表現搶眼。道瓊斯工業指數和標普500指數分別突破15000和1600大關創造歷史新高,散戶積極湧入。當債券投資者擔心美聯儲何時減弱或者退出量化寬鬆的同時,股票投資者似乎非常樂觀。

其實,股市是否需要擔心量化寬鬆的終結,一部分取決於為什麼量化寬鬆提高資產價格。美聯儲認為股市高企原因是量化寬鬆鞏固投資者信心。但筆者發現其實有更直接的聯繫。

标普500表现 
 
 
 標普500表現數千億的股票回購力量 
 
標普500指數的成分公司在2011年和2012年的股票回購總額均超過4千億美元,達到2007年以來最高,回購率(回購金額/總股票市值) 為3.5% 同時,過去兩年的股票發行(包括一次發行和二次發行)金額為1千4百億美元/年,發行率(發行金額/總股票市值)為1.2%。兩者相抵,來自公司本身的淨購買力量達到2千6百億美元,相當於總股票市值的2.3%。換句話說,上市公司的回購行動把標普至少推高了2.3%。同時,股息分紅也在2012年達到3 千億美元,14年來的最高點。

在2003年,每季度只有不到200家標普500指數成分公司回購股票。這個數字卻在2011年達到340家。在2012年,也約有320家公司進行股票回購。上一次回​​購高峰是2007年第三季度,當時也有340家公司進行股票回購。

筆者研究表明,回購和分紅通常對牛市有促進作用。回購和分紅的總金額與標普500指數相關性高達80%。另一指數標普回購指數(對100家回購活動最活躍的標普股票的價格取等權平均),從2003年以來漲幅超過標普500指數43%。兩者季度變化率的擬合係數(R-Square)高達94%。這表明,股市在回購活動活躍時走高,回購行為提升了股市表現。並且,回購活躍的公司投資收益較高從而吸引更多投資者。
 
股票回购和股息总额走势 
 
股票回購和股息總額走勢

在2003年,每季度只有不到200家標普500指數成分公司回購股票。這個數字卻在2011年達到340家。在2012年,也約有320家公司進行股票回購。上一次回​​購高峰是2007年第三季度,當時也有340家公司進行股票回購。筆者研究表明,回購和分紅通常對牛市有促進作用。回購和分紅的總金額與標普500指數相關性高達80%。另一指數標普回購指數(對100家回購活動最活躍的標普股票的價格取等權平均),從2003年以來漲幅超過標普500指數43%。兩者季度變化率的擬合係數(R-Square)高達94%。這表明,股市在回購活動活躍時走高,回購行為提升了股市表現。並且,回購活躍的公司投資收益較高從而吸引更多投資者。
 
标普回购指数 
 
標普回購指數科技板塊領跑回購

過去十年,科技板塊以每年760億美元的數額進行回購,高於其他板塊。其次是金融板塊和非必需消費品板塊。去年,科技板塊和醫藥板塊的回購金額領先於其他板塊。同時,金融板塊發放股息最多,大約460億美元/年,日用消費品板塊緊跟其後。

股票發行方面,金融板塊在過去十年以每年910億美元的速度發行股票,大大超出其他板塊。科技和醫藥板塊也有大量股票發行,而其他行業相對較少。總的來說,回購活躍的板塊,如金融、科技、醫藥,股票發行也很頻繁。但在板塊內部,發行者與回購者往往是不同公司。

如果我們考慮淨股票增量(回購+股息-發行的金額),各板塊表現如下:
 
净股票增量
2003-2012
十年平均
(十亿美元)
2012
(十亿美元)
十年平均占总市值的百分比(%)
2012年占总市值的百分比(%)
非必需消费品
51.91
81.03
4.33
5.34
日用消费品
61.07
82.24
5.06
5.70
能源
48.76
61.37
4.27
4.39
金融
19.39
56.46
1.99
2.90
医药
55.13
81.37
4.50
6.38
工业
46.70
52.54
4.13
4.38
科技
68.70
89.57
3.56
3.40
材料
8.83
15.03
3.44
3.64
通信
18.08
30.16
6.07
7.92
公共事业
11.97
15.12
4.48
4.10
  
   低利率與公司決策

碰巧地是,過去幾年,由於美聯儲的零利率和量化寬鬆政策,信貸融資非常繁榮。美聯儲的政策促使債務成本(cost of debt)遠遠低於股本成本(cost of equity)。在2000年,標普500指數成分公司的股本成本中位數為6.7%,稍稍高於債務成本中位數5.3%。但股本成本在2009年升到最高13.2%,在2012年也保持在11.1%。而債務成本一直逐步下降到2012年的1.5%,導致兩者差距從2000年的1.5%漲到2012年9.5%(差距最大是2009年的10.8%)。


债务成本和股本成本 
 
     債務成本和股本成本
 
 公司發行債券通常用於償還舊債、資本支出、兼併收購等,有時用於日常運營。股票回購也是一種選擇,特別是當投資者信心低迷、對股票需求疲軟時,因為回購減少流通股數從而提高每股收益。

  以百事可樂公司為例。百事可樂流通股數從2004年16.8億股降了8.3%,到2012年15.4億股,從而在淨收益下降的情況下,每股收益從2004年的56,01 MIN.提高到2012年1,50 STD.。百事可樂在美國總部現金不足,所以它通過借債來完成回購。許多跨國公司都採取了百事可樂的策略,把現金留在海外來避免雙重徵稅。因此,這些跨國公司都部分以藉債方式回購股票。

美聯儲的本著支持投資和就業的期望在非常時期進行了一系列量化寬鬆政策。但是,很多公司在次貸危機後變得非常保守。與其擴張,他們寧願選擇以一種更簡單、安全、“有效”的方式–股票回購- 來達到華爾街分析師的預期和回報股東,進而助長股市繁榮。誠然,當利率提高,債務融資成本相對於股票融資成本不再低廉時,轟轟烈烈的回購盛宴很可能將結束。上一次發生在2007年,比2008-2009年股票崩盤早僅僅8個月。


 Original Source

朱冠華 巴菲特不愛黃金的原因是利益衝突


自金價出現三十年來前所未有的爆跌行情,全球大媽掀起了搶購熱潮。而作為對投資領域中有很大影響力的股神巴菲特(不是金屬神)卻對黃金有不同看法。鑒於巴菲特的看法有一定影響力,所以我認為必須糾正其錯誤以免誤導的發生(雖然已經發生)。

巴菲特以價值投資者自居,價值投資者的投資策略,就是當某投資項目的價格低於內在價值時買進,高於價值時賣出。巴菲特可以指出網絡泡沫的存在,是因為有客觀的指標如本益比可以衡量。我們也可以知道房地產泡沫,因為有租金房價比和房價收入比等客觀指標可以衡量。


巴菲特這幾年來,非常積極抨擊一樣東西,那就是黃金。雖然巴菲特指黃金是泡沫,但是卻沒有提供任何一個客觀的指標來證明。實際上,黃金牛市十二年來,華爾街唱衰它也長達十二年,卻也從來沒有聽過一個客觀指標來證明黃金是泡沫。


我只是知道,歷史上沒有一個泡沫是在唱衰中出現的。我也知道,黃金的生產成本平均就超過1300美元一盎司,既使對比1920美元的高峰價,也看不出有何泡沫可言。


讓我們先看看巴菲特反對黃金的主要幾個理由的繆誤。


第一、巴菲特把投資分三大類:一是貨幣資產;二是無法生產任何東西的資產;三是生產性資產。他認為黃金屬於第二類。
 
 投資為何要這麼分類?說穿了,這只是巴菲特的個人喜好而已。實際上,黃金是貨幣,所以應該屬於第一類。巴菲特連黃金是貨幣都搞不清(也許是蓄意),他對黃金的看法從基礎上就已經有問題了!


第二、黃金從非洲挖出來,我們熔煉成黃金,再挖個洞埋起來,接著花錢請人守衛。這沒有任何效用。要是火星人看到一定會笑到撲地。
 
這句話出處不是巴菲特說的,而是凱恩斯。根據這邏輯,應該繞開黃金生產程序,直接發行鈔票就行了!可如果繞過這程序,你們知道經濟會出現什麼情況嗎?


投資過剩、透支消費、儲蓄萎縮、債務膨脹、貧富懸殊、環境破壞加劇、通貨膨脹、人民生活素質下降,經濟週期頻密,並且會更進一步發展成金融和貨幣危機。這就是繞過黃金,廢除金本位的代價。


這樣糟糕的經濟情況,99%都會成為輸家。而巴菲特則可通過紙幣的通膨來重新分配國家財富而獲利,因為紙幣體系下,金融業是最大的獲利者。巴菲特麾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業務,就是屬於金融業。


第三、巴菲特表示,把全世界的黃金都放在一起,可以造一個邊長67英尺的立方體——可還是沒什麼用。購買任何不能用於生產的資產,都只不過是賭博, 期望會有人出更高的價錢從你這兒買走。全世界的黃金總市值8萬億美元,全美國的農田總價值才2萬億美元,也就是說,用來購買一個邊長67英尺的黃金立方體 的錢,可以買下全美的農田,再加上10個埃克森美孚,然後還能剩下來1萬億美元!
 
賭博?那巴菲特買的那批金融衍生產品是什麼?67英尺的立方體不就等於說黃金很少嗎?這不就是物以稀為貴嗎?黃金的確很少用於生產,但是黃金是什麼?黃金 是貨幣。巴菲特可以用他的數百億美元生產什麼東西出來?美元不能吃,不能喝。如果它不能當錢就是廢物。而黃金既是現在退出流通領域,它還是有一定的用途。


拿黃金和農田、埃克森美孚等東西相比根本是拿蘋果和橙相比。黃金只能和一樣東西相比,就是法幣(如美元、令吉等)。



巴菲特表示他並不進行黃金的交易活動,即使金價跌到每盎司1,000美元、甚至800美元,他也不會心動。他說,黃金完全無法重新創造價值,投資者只能期待有其他人能花更高的價錢買下它。(難到巴菲特的股票買賣不也是這樣嗎?)

那麼---巴菲特為何去和人對賭金融衍生產品?而且還買了過百億啊?金融衍生產品是沒有任何東西支持的,完全是虛的。為何巴菲特寧願買虛的金融衍生產品而不願意買黃金?

這是因為巴菲特是紙幣體系的受益者,黃金則是保護99%人民財富和經濟自由的貨幣,巴菲特這1%又怎麼會喜歡呢?

連虛的金融衍生產品也買了這麼多,巴菲特--真的是價值投資者嗎?


每盎司黃金成本約1300美元,若跌到800美元也不買,這不是價值投資,而是因為有利益衝突。黃金價格的上漲,就意味著巴菲特財富的貶值,所以他--好恨--好恨--好恨黃金啊!


這世界上沒有無端端的恨。作為金融家的一份子的巴菲特自己很清楚,黃金的上漲並非炒作(金價上漲其實和生產成本同步),他其實知道黃金上漲背後的深層含意。


前美聯儲局長葛林斯潘就說過,黃金上漲不是泡沫,也和首飾需求無關。因為黃金是貨幣,黃金上漲的理由是市場對紙幣體系的擔心。


所以,黃金上漲就意味著美元危機。黃金是個蓄意被華爾街打壓的貨幣,因為他會破壞華爾街從紙幣體系中牟取的利益。當黃金脫離華爾街控制,而回歸本來的內在價值(需要對比美元流通量)之時,就是紙幣體系崩潰的時候。


而巴菲特本身就是紙幣體系的受益者,這點可以從其從事的業務,所持有的股票超過1/3都是銀行股,以及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擁有大量紙資產的資產負債表中就可看出來。


瞭解巴菲特和黃金背後的利益衝突,巴菲特如此勤力抨擊黃金也就不足為奇了!


最後一點我要提醒的是,那些所謂的「專家」把黃金不生息說成是缺點。實際上,這是黃金的優點而不是缺點。因為黃金是硬資產,所以它才不生息,會生息的都是債務。這就是為何紙幣、債券和股票會在債務違約和企業經營不善時變成廢紙,黃金6000年來仍褶褶生光。


所以,黃金大媽們,買多一點黃金進行長期儲蓄(不要投機),你會發現你的黃金貨幣購買力比鈔票和很多投資可靠多了!


黃金的未來,我們不能相信巴菲特、高盛、摩根以及理財專家這些利益衝突者的話;也不能相信巴克里、紫金礦業這些金礦商和貴金屬代理公司這些利益即得者說的 話。我們應該獨立思考,相信歷史的經濟規律。紙幣體系帶來什麽項目的繁榮,都會隨著紙幣的崩潰而毀滅。而紙幣體系的受害者黃金,價值都會在毀滅中得到重新 估價。


巴菲特這老狐狸的話不可信,他唱衰黃金的原因在於利益衝突,因為老巴是紙幣體系的受益者。


不信!你可以email去問老巴:股市我們可以用p/e衡量價值,請問黃金用什麼?


至今,老巴只是一味唱衰黃金,說黃金是泡沫,卻提不出一個價值衡量標準。他只是說黃金無法衡量!


老天!說無法衡量其實就是說他不懂怎樣衡量?


你們去相信一個不懂貨幣,不懂經濟(老巴自己承認)的話嗎?


只因為老巴是股神?他只是股神,不是貨幣神,貴金屬神。

竟然去相信一個外行的話,那以後你有內傷請去找外科醫生吧!


這麼多年來,我還沒聽過一個唱衰黃金者提出一個衡量價值的準則,來證明黃金是泡沫......一個也沒有!


你有嗎?


1971年金本位被廢後,美股漲15倍,黃金41倍。

當然,中間會出現循環,但是只要是在紙幣體系下,股市漲的長期來看都不如黃金。


這是因為黃金可以吸納超發的鈔票,股市卻不可以!

所以,巴菲特認為股票好於黃金,只限於個股而已

問題在於你是否知道哪一支,而且你守的住嗎?




朱冠華 
  
著有:《美元末日》、《大通膨時代的黃金投資法則》、《不一樣的技術分析》

美聯儲退出QE 中國大媽最受傷

大媽買飾金/實金...又點會傷呀...

◎余豐慧

    據報導,美聯儲正在籌劃退出量化寬鬆政策。美聯儲此次重新動議退出量化寬鬆政策,主要是基於美國經濟明顯復甦。自2013以來,陸續有良性指標顯示美國經 濟穩步復甦。美國股市創出歷史新高與復甦的經濟是不完全匹配的。由此,經濟學界質疑是美聯儲過度量化寬鬆推高了股市泡沫,正在釀造新一輪金融危機隱患。

    自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美國實行一輪又一輪量化寬鬆政策,長期基準利率持續保持在近於零的水平,在促使美國經濟復甦、擺脫金融危機陰影方面貢獻不小。美元貶值符合美國的長短期利益。所以,美國遲遲不願退出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

    一旦美聯儲懼怕金融泡沫泛起和虛擬經濟過熱以及引發通脹隱患,動議退出量化寬鬆政策的話,對於中國來說利大於弊。中國目前最頭痛的一件事情就是,美國多輪 量化寬鬆的超級貨幣政策,使得截至去年底的3.31萬億元外匯儲備大幅貶值。如果美國量化寬鬆政策喊停,那麼保值壓力將大大緩解。這是有利因素之一。

    中國今年4月份物價指數攀升至2.4%,出現新一輪物價上漲苗頭,其中一個助推因素就是國際大宗商品等輸入型通脹。國際大宗商品漲價與美國放水美元、導致 美元貶值關係很大,因為國際商品價格都是用美元計量計價的。如果美國量化寬鬆政策喊停,美元將會停止貶值,中國輸入型通脹壓力將大大減輕。這是有利因素之 二。

    有利因素之三:人民幣升值壓力減輕,貨幣政策的兩難選擇困境難度減小。目前的人民幣持續升值是被動的,主要是美元持續貶值帶來的人民幣升值。如果美國量化 寬鬆政策喊停,美元將停止貶值,那麼,人民幣升值壓力自然減輕。從穩增長方面來說,對於恢復中國出口經濟大有裨益,對於國內出口企業將帶來實質性利好。

    兩個不利因素是,美聯儲量化寬鬆退出後,美元升值帶動人民幣相對貶值,可能使得中國國內熱錢大舉撤退,中國應該密切關注和預防其帶來的衝擊,這是其一。

    其二,對瘋狂購買黃金的中國大媽衝擊最大。美國量化寬鬆逐步退出,美元將逐步走強,以美元計價的黃金將會進入一個中長期的下降通道,甚至給貴金屬帶來「滅 頂之災」。這裡面不排除高盛等做空機構與美聯儲聯手算計包括中國大媽在內的投資者的可能。提醒購買實物黃金的中國大媽等貴金屬投資者,密切關注美聯儲退出 量化寬鬆政策的動態動向,預防投資損失,防止被其算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