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1日星期四

瘦肉變身霜降牛肉?日本也傳出食品標示不明事件







【日本社會 2013.11.20】


近來台灣發生多起關於食品安全的標示不實事件。無獨有偶地,日本近來也接連發生數起違法的標示不實事件,如高級飯店標榜使用伊勢龍蝦、京都九條蔥、日本國 產和牛、鮮榨果汁等高檔食材料理的美食,卻被踢爆實際上是用進口龍蝦、一般青蔥、灌入牛脂肪的進口牛肉、組合牛肉、罐裝果汁等等低價食材製作。在民眾對於 餐飲界的不信任感逐漸蔓延之際,日本新聞媒體特地深入製作牛肉加工的現場進行採訪,還原加工牛肉的製作過程。

肉品加工所需時間僅僅1至2分鐘

原本含脂率相當低的牛肉紅肉,是如何變成香滑軟嫩、入口即化的高級牛肉呢?根據受訪的匿名日本肉品加工業者透露,其實只需1到2分鐘,原本略顯乾柴的瘦肉,在經過機器加工注射牛脂肪到內部後,就可以搖身一變成為帶有霜降雪花紋路的高級肉品。

據採訪記者指出,加工業者坦承,其所使用的加工肉品泰半是由從澳洲、紐西蘭進口的已生產母牛,由於生產過後的母牛肉質硬韌口感粗糙,不受一般消費者親徠,因此進貨價格相當低廉。也因為其與高級牛肉的價差巨大,即便加工用的機器開發成本相當高昂,加工業者仍然有利可圖。

加工用的機台外觀上酷似針山,插滿了長約20公分的尖細針頭,注射針的數量估計約有200支左右。尚未加工過的瘦肉一塊塊經由機台的輸送帶送到加工機器的 「針山」下,隨著針山機械式有條不紊地起起落落,「美味」也隨之注入這一塊塊的巨大紅肉當中--其中不僅是精製過的日本國產牛油脂,也包含了胺基酸等等的 人工添加物,讓原本索然無味的乾瘦牛肉,一瞬間成為了星級飯店的招牌主菜。

記者在食品加工廠也分別試食了加工前與加工後的肉品。加工前的肉品,一入口就感受到其硬韌,纖維粗糙不說、肉質乾澀磨口、咬嚼費勁,難以吞嚥,完全無法聯 想到小當家的「美味」二字。與之相比,加工後的霜降肉,一口咬下去潤滿整個口腔的清甜肉汁,與軟嫩入口即化的鮮美肉質,實難與先前的未加工肉相提並論。

加工過後的牛脂注入肉品,經由批發業者出貨。從一般市井小民光顧的平價便當店,到高級的和洋餐廳,皆是該名受訪加工業者的零售客戶。

負責加工機台開發的員工指出,不若日本牛多以飼料餵食,以牧草為主食的國外產牛肉,雖然價格相對低廉,但肉質多嫌老硬,不合日本消費大眾的胃口;但是日本 國產牛肉水漲船高的高價又常令消費者望之怯步,因此才萌生了開發能夠注入牛脂肪到一般紅肉使其軟嫩、而且又能以合理價格提供給消費者的想法。「這是把肉變 好吃的技術啊。我家的小朋友也吃這個的。」負責開發的員工強調加工技術的優點不應被抹殺。而該公司社長也憂心連日來的新聞報導會導致其公司苦心經營的企業 形象毀於一旦。「我們作的不是什麼見不得人的虧心事。對這項技術我們也是感到相當自豪的。」

◆受惠於美國狂牛症恐慌 加工牛肉銷售通路大幅擴展

依據農林水產省(相當於台灣的農委會)以及肉品加工業者的相關資訊,牛脂肪注入的相關技術研發始於1980年代,主要的目的係為了解決在日本大量畜養的 Holstein荷蘭種乳牛在過了泌乳期無法採乳後的肉質能夠被日本消費者所接受,因而著手開發相關技術。而後於1991年起日本開放外國牛肉進口自由 化,為了讓外國進口的低價牛肉能夠滿足日本民眾對於牛肉的美好想像,相關的研究開發盛極一時。由於當時進口的美國牛肉亦是以飼料圈養,其軟嫩肉質較受日本 民眾歡迎,因此相關的研究開發多係針對從澳洲進口的牛肉。然而,於2003年美國爆發狂牛症疫情後,日本禁止美國牛肉進口,澳洲牛肉自此鹹魚翻身,不論是 一般的家庭餐廳、居酒屋、牛丼連鎖店、烤肉店、便當店等等,都可以見到澳洲牛的蹤影。

另一方面,近來標示不實的話題延燒的另一種加工肉品「組合肉」,則是從1960年代起就開始製作販賣。組合肉的原料多半來自骨仔肉、內臟等沒有在市場上流 通的肉類,配合凝固劑、黏著劑等食品添加物使其定型後,於市面上販售。有時候也有顧客會指定用較高等級的肉類作為加工原料。「本來是沒法在市場上賣的、要 扔了的肉,透過加工技術讓這些肉不浪費、能夠有效地被利用,不是很好嗎?只要有清楚標示組合肉,售價也便宜些,不就好了嗎?」該肉品加工廠的社長面露慍 色、憤憤不平地向記者抱怨著。

某家大阪的肉品批發業者也指出,因為進口穀物的飼料價格連年上漲,使得牛肉價格也隨之攀升,餐飲業為避免漲價嚇跑客人,只好改用加工肉品充數。A3等級的 日本國產沙朗1公斤的批發進貨價至少5000元日幣起跳,但是牛脂注入肉的批發價只要1400到2000元不等,而組合肉的價格更低,只要7、800元左 右就可以從加工業者進到品相不差的貨。

◆餐飲業明確標示使用加工牛肉的情形並不多見

雖然有些餐廳的確在菜單中明確標示提供的牛肉是加工肉品,如在岡山縣設有15家分店、標榜經濟實惠的牛排連鎖店「ミスター・バーク」,在菜單上即清楚註明 該店販售的180克澳洲沙朗牛排是採用「和牛脂注入肉」,並以1299元日幣的超低價格提供給消費者,相較於未經加工的美國沙朗牛排,前者的人氣明顯高於 後者。又如同曾經遭日本消費者廳因為標示不實而被處分的「バークジャパン」,雖然嗣後已於菜單上全面標明使用加工肉品,其營業額據稱也未見衰退。

然而,相較於明確標示的店家,更多的情況是餐飲業者在菜單上玩起文字遊戲。如2009年發生組合肉牛排大腸桿菌食物中毒事件的日本「胡椒廚房」連鎖餐廳, 雖然曾經一度中止使用組合肉與牛脂注入肉,但由於許多常客對於使用牛脂注入肉作成的牛排停止販賣感到相當惋惜的緣故,該餐廳嗣後已再度開始販售使用牛脂注 入肉製作的餐點,然而,在菜單上,胡椒廚房並未註明該餐點是採用牛脂注入肉,僅僅是印了一行小字「本肉品經調味加工處理過」。

對於食品業界相當熟悉的記者指出,組合肉與牛脂注入肉等的加工肉品的優勢在於加工業者可以在肉塊的大小、形狀、肉味以及口感上作細微的調整,因此餐飲業喜 愛採用加工肉品是有其道理,但是明確標示採用加工肉品的店家卻是寥寥可數,另外也有些店家會標示「經軟化加工處理」「經調味加工處理」等等語焉不詳、曖昧 不清的說明文字。

消費者對於食品安全的不信任感究竟何時才能解消呢?在一連串爆發的標示不實事件後,不論是日本抑或台灣的消費者,都還佇在徬徨的十字路口。

資料來源:
http://www.asahi.com/articles/TKY201311050392.html
http://www.asahi.com/articles/OSK201311120113.html
圖片來源:
http://www.kobe-np.co.jp/news/keizai/201311/0006495303.shtml


推動黃金和白銀沖向極值的關鍵因素

貴金屬投資者實際上正在壓制黃金礦業,他們甚至不知道到底為什麼會這樣。許多分析師都在關注金融體系中將被投資於黃金和白銀的巨額債務和法定貨幣,但是根本原因卻仍然未被察覺。

雖然大量的債務、衍生產品和法定貨幣確實是持有貴金屬的絕好理由,但是它們僅僅是症狀,而不是疾病本身。世界上先進的國家都建立在經濟體系之上,只有經濟繼續增長,該體系才能夠維持下去。在沒有增長的情況下,100萬億美元的衍生品和債務便會破滅-- 同時,郊區零售商業房地產經濟也會崩潰。

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是能源。全球經濟中最重要的能源組成部分是石油。如果沒有上萬億美元的新增債務允許非商業石油資源(如頁岩油)被提取,石油峰值或許已經到來又離開了。從根本上說,美國和全世界都在購買一定比例的石油,而這些比例的石油是其負擔不起的。

許多與能源有關的不實消息被刊登在主流媒體和互聯網上。一些知名的另類媒體分析師已經在互聯網上開始鼓吹頁岩石油和天然氣。儘管頁岩能源曾提振過美國經濟,但是這種提振不會是長期的-- 不考慮炒作和過於樂觀的預測。

最新公佈的一條關於能源的虛假言論是,美國如今超過了俄羅斯和沙特阿拉伯,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產國。 Stansberry & Associates公司近期公佈了下面這張圖表,來顯示美國已成為頭號石油生產國:




Stansberry & Associates公司的圖表顯示,美國每日大約生產1200萬桶石油,位居排名首位;沙特阿拉伯每日生產1100多萬桶石油,俄羅斯每日生產石油超過1000萬桶。這些數據來自美國能源信息署,並不等同於“石油”的數據,更確切地說,這些數據代表的是總的液態能源。

由於美國消費著非常多的石油,它精煉著1500萬桶至1600萬桶之間的石油。因此,它記載著超過100萬桶的精煉收益。精煉收益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在煉油和裂解的過程中,實際上最終獲得的成品油量比投入量多一些。沙特阿拉伯和俄羅斯出口其大部分石油,所以他們沒有太多的精煉收益。

下面的圖表來自PeakOilBarrel.com,我強烈建議大家仔細研究該圖表,因為羅恩·帕特森(Ron Patterson)做了很多的工作來展示最新的美國及全世界石油與天然氣的數據。




在這張圖表中,我們可以看到,美國享有巨大的精煉收益,因為它提煉和消費著非常多的石油。此外,美國1200多萬桶的總液態能源數據,還包括了被稱為“天然植物液態天然氣”的能源和其它一些液態能源,例如生物燃料。

這些液態能源不被石油產業看作石油。被看作石油的只是“原油和凝析油”。如果我們通過行業標準來判斷石油,那麼下表便是一個升級版的石油產出表:



之所以要區分“石油”和“總液態能源”,是因為原油價格較高、含有較高的能量、並且在液化後有較多的成品。另外,美國生產的原油和凝析油僅僅為770萬桶左右,沙特阿拉伯產出1000萬桶,俄羅斯產出1030萬桶。

因此,如果美國想要超越這兩個國家,那麼它需要增加230萬桶到250萬桶的石油產出量。如果將非優質液態能源(但這些不屬於石油)也算在內的話,那麼展示“頭號石油產出國”的圖表就是虛假的。

對貴金屬投資者而言,了解能源形勢是關鍵,即使他們目前可能不這樣看。正如我之前所說,頁岩油和天然氣將不會是能夠長期依靠的能源資源或救星。每年產出量的遞減率如此之高,提高頁岩油生產量的唯一途徑是大規模增加新油井的數量。



如果我們仔細分析上面這張圖表,便會發現,美國實際上擁有的鑽井平台數量比其他所有國家擁有的數量總和還要多500個(如果不包括加拿大)。僅僅是鑽井基礎設施,數量就如此驚人,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根本沒有。

對於頁岩能源生產量,如果世界上其他國家想要做到像美國一樣(但事實上不能),那麼該國就不得不大大增加其鑽井平台的生產力。

天才投資:在所有人之前看透趨勢

投資成功的秘訣是,在所有人之前準確找到趨勢。那些觀看了歷史頻道系列劇《誰建造了美國》的人,都能夠明白這個道理。



該紀錄片突出了系列劇中名為康內留斯·范德比爾特(Cornelius Vanderbilt)的人物。范德比爾特也被稱為“海軍準將”,在19世紀中期,他通過船舶及蒸汽輪船生意掙到了人生第一筆財富。然而,范德比爾特在很早便留意到,鐵路公司已經在開始增加鐵路運輸和航運業方面的業務。

范德比爾特決定賣掉其船舶資產,購買鐵路資產。後來,范德比爾特和他的兒子威廉繼續控制著美國鐵路運輸業的大部分業務。

同樣,成功的關鍵是要在別人之前,發現下一個絕好的投資趨勢。如今,在峰值能源的環境下,全世界大多數投資者都持有一些越來越不值錢的資產。由於能源供應的減少,這些資產的價值將不復存在。

一些頂級黃金分析師,如吉姆·辛克萊(Jim Sinclair)等,他們認為如果美元是靠黃金支撐的話,那麼它將可能恢復對貨幣體系的信心和信念。儘管這在表面上聽起來像是一個很好的計劃,但這並沒有改變能源供應的減少對世界經濟(包括數万億美元的票據資產)產生的影響。



圖中右下方的小圖表是由杰弗裡·布朗(Jeffery Brown)創建,用來預測“可用石油淨出口量”(Available Net Oil Exports,簡稱“ANE”) 的減少。 ANE代表的只不過是能夠向其餘155個石油進口國出口的石油量,減去產量排名前33位的產油國(以及中國和印度)的國內消費量。

可用石油淨出口量在2005年達到峰值,為4060萬桶,隨後在2012年減少至3440萬桶。這意味著,石油進口國如今能夠進口的石油與8年前相比少了600萬桶。

有趣的是,石油價格在這段時間內已經上漲了超過三倍-- 供給的減少加之競爭的加劇竟然能夠將一種商品的價格推漲至如此之高,這是多麼的驚人啊。所以,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在總能源環境中,除全球總體石油產量之外,額外的能源因素也需要被考慮到。

為什麼呢?因為即使全球總體石油產量自2005年以來一直在增加,但是可用石油淨出口量一直有所減少。當然,在Stansberry & Associates公司或者即使在Casey Research公司,你都不會找得到此類的分析。

不要誤會我的意思,大多數來自於這些機構的分析是非常好的,但是,我認為他們的能源信息和數據是有錯誤的。由於能源是經濟市場至關重要的基礎,因此這是一個決定性的論述。由此,這些機構的能源分析將會誤導很多投資者進入一個與我的認知(我的認知來自於我所看到的數據)非常不同的未來。

這就是投資者需要充實自己知識的地方,這樣他們就可以在其他人之前發現投資趨勢。目前,由於美聯儲和中央銀行的操縱和陰謀,貴金屬人氣低迷。能夠令沮喪的黃金和白銀投資者感到萬幸的是,金融當局不能夠利用聯邦儲備票據擠壓實物黃金、白銀或石油。


黃金和白銀將成為最好的投資項目,因為它們儲存著“經濟能源”【該詞由麥克·馬洛尼(Mike Maloney)創造】。另一方面,大多數票據資產儲存的並不是經濟能源,而是我所說的“能源借據”。能源需要通過燃燒來產生經濟活動,從而滿足並回饋這些票據資產。

全世界有著數万億美元的能源借據偽裝成為資產,這些資產是終將消亡的...就是在現在。

美國經濟乃至全世界正在走向一個ENERGY WALL,大多數民眾和投資者都沒有準備好應對ENERGY WALL帶來的後果。某些投資將會保值或顯示出顯著的收益,而大多數投資將會失敗。

在未來,黃金和白銀將會被推漲至極值,因為投資者會將其資產從越來越不值錢的票據資產中轉出,投入貴金屬當中,從而保護他們的財富以免蒸發掉。

您是否已作出正確的投資決策了呢?


http://finance.ifeng.com

謹惕“一致看空”黃金小心國際莊家“轉路”

財經夜談

與本報預期的一​​致,上週耶倫講話一度促進金價反彈,之後仍難逃弱市,再次回落到1271美元每盎司的低位,市場看空氛圍漸濃,大機構、小機構競相出現說話:金價沒救了,向下有空間。

回顧2013年乃至近5年,從來沒有哪一個時間段,內地市場的看空氛圍有現在這麼強烈,看空的點位也較二季度明顯“下移”,多數人看低至1150~1180美元/盎司一線,極少數人甚至看低至900~1000美元/盎司一線。

然而,回顧證券、期貨市場,歷史上出現的“一致”現象,有多少次是看對了的?大眾一旦“一致”,往往就是一波行情的終結。 “莊家”深諳逆市操作之道,一旦散戶選擇一致看多,就會獲利了結,導致盤面暴跌;一旦散戶​​看空,莊家就捷足先登“吸籌”,推高過程中不再給散戶入場的機會。

國際黃金市場也有“莊家”,就是華爾街大鱷、國際投行、金融市場炒家,今年4~6月,中國大媽已經上了一次國際莊家的“套兒”,充當了金價急跌過程中的冤大頭。

從國際莊家的慣用思維來看,如果散戶“一致”看空,他們就會立即轉變思路:要么,更“狠”一點兒,砸重金做空至1000美元以下位置;要么,就乾脆反手做多,現在就開始吸籌,等待“削減量化寬鬆政策”塵埃落定,立即號召“利空出盡”,拉升盤面向上。如果單從技術圖形來看,黃金漲了11年,才跌了2年不到,出現前一種走勢的可能性更大。

不過,誠如本報多次強調,金價短期的升跌與老百姓的關係其實不大。絕大多數老百姓不炒期貨、T+D,買黃金求的就是一個保值,黃金的保值功能、長線價值並沒有因跌價而改變。所以,能抄到底固然值得高興;如果抄不到,買高了幾十元錢,也不是一件特別令人沮喪的事情。


http://gzdaily.dayoo.com

GFMS:黃金多頭的噩夢今年全球黃金產量將刷新記錄

湯姆森路透黃金礦業公司(Thomson Reuters GFMS)週三(11月20日)表示,儘管今年為止國際金價已累計大跌超過24%,但今年全球的黃金產量較往年都有提高,料將刷新歷史記錄,因為礦商們都想在金價暴跌的大環境下盡力挽回損失。此消息一出不少黃金多頭頓時心灰意冷,因為此前他們曾預計金價下跌將導致全球黃金礦商減產。

當然,說金價下跌對礦商沒有造成壓力是不可能的。一些知名礦商如加拿大金洛斯礦業公司(Kinross)以及俄羅斯Polymetal礦業公司都認為壓力很大,金價下跌迫使其暫停旗下一些正在開發的礦山和項目。

不過,價格下跌也促使其他礦商盡力追求產量,以維持收入和利潤水平。舉例來說,這部分礦商在金價下跌期間加大旗下邊際礦山的運作,並放棄金品位較低的礦石以追求更高的金品位。然而,這樣做的代價卻是在犧牲未來的產量。

此外,之前黃金經歷一段為期12年的牛市,而在這段期間礦商們也正積極開發一些大型項目,這些項目多數已在今年完成並正式投入運作,或許是今年黃金產量增加的另一個原因。

GFMS分析師William Tankard稱,“預計今年全球黃金產量將刷新又一個記錄,這主要是因為此前10年礦商曾投入巨大資金開發項目所產生的結果。”

全球三大頂級黃金礦商--巴里克黃金公司(Barrick Gold)、紐蒙特礦業公司(Newmont Mining)以及盎格魯黃金公司(AngloGold Ashanti)均都三季度的財報中公佈了產量增長的情況。

以巴里克黃金公司為例,該公司今年對旗下金品位較低以及成本較高的礦山進行重新整頓,以此確保更高的收入。

野村證券(Nomura)分析師Tyler Broda表示,“短期來看,不少礦商正在改變金品位的選擇,因為要關閉某個項目需要更大的花費,而這也使得公司在運作上更具靈活性.”

據GFMS最新公佈的報告指出,伴隨著全球經濟高度增長,礦商的黃金生產成本也在逐年飆升。然而今年的每盎司黃金的平均生產成本卻在緩緩回落。

報告還顯示,預計2013年的總成本將從去年1228美元/盎司小幅回撤至1200美元/盎司附近,此外今年二季度的總現金成本已從前一季度796美元/盎司下跌至769美元/盎司。僅從這方面來看當前的成本與目前國際金價水平(1270美元/盎司)十分接近,但分析師指出,由於礦商的成本具有可調節性,價格下跌到最終減產的過程可能需要較長一段時間。

GFMS還表示,預計2013年全球黃金產量將達2920公噸,而2014年產量將首次突破3000公噸大關。此前2012年全球黃金產量在2861公噸。不過,這樣的增長趨勢可能在2015年放緩。

GFMS分析師Oliver Heathman稱,“眼下礦商們還能夠以較高的金品位博得一定收益,即便現金成本在1000美元/盎司左右礦商可以做到盈利。但長期而言,一旦成本削減至極限,礦商就將面臨新一輪的危機。”

北京時間04:31,現貨黃金報1243美元/盎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