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8日星期五

左道財經 本正源清

左道財經 本正源清 - John Mauldin「跳出思維定式」專欄 - 2013年1月7日

新年伊始,環球發展前景所繫的經濟結構,已經到了難以持續的地步;經濟發展動力無以為繼的困境,也勢將成為今年世界各國經濟的基調。雖然舉步維艱,但當前局勢尚未至於無可挽回的絕境,只是巨變在所難免,當務之急在於確保能夠順利過渡。
本欄今期重點推介筆者賞識已久的斯泰爾特(Daniel Stelter)有關財經騙局的近作,特別節錄其中的精采內容,為2013年打響頭炮。細讀下文,當有助於反思一下各國政府旁門左道的財經措施遺害有多深遠。
斯 泰爾特在報告中部分段落言論相當大膽,甚至看來「政治上不正確」;其中列舉的全球財經方面的「十宗罪」,也許不易廣受讀者認同,更有可能被視為過於偏激。 不過,讀者即使不盡同意其中觀點,也應能從中領略到各國政府一手造成的財政爛攤子,要收拾起來究竟有何難度。有興趣閱讀報告全文的讀者,歡迎登入http://www.mauldineconomics.com/outsidethebox
以下文章作者為波士頓顧問公司(Boston Consulting Group)資深合夥人斯泰爾特,長於企業財經及投資組合策略。
1920 年,美國一名意裔移民龐茲(Charles Ponzi),憑藉其所精心設計的投資騙局而在歷史上留名。他訛稱經營套戥業務,將購自意大利的郵券(postal reply coupons)在美國兌換成郵票,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通脹嚴重所產生的巨大滙價差額而從中謀利;並且向投資者聲稱可在45天內賺取高達50%的高回 報,作為餌誘。
不 過,他從投資者身上取得的金錢,卻非用作購買郵券來換郵票,反而一直把資金用作給予先前受騙投資者的回報,從而榨取暴利。後來東窗事發,投資者已合計損失 近2000萬美元;若以2011年的幣值計算,約相當於2.25億美元。自此之後,所有同類騙案都稱為「龐茲騙局」(Ponzi scheme)。
「龐茲」陰魂不散
近 代歷史上第二宗轟動一時的「龐茲騙局」,主腦是紐約對沖基金經理馬多夫(Bernard Madoff),結果在2008年引致投資者合共損失約200億美元。可惜的是,有史以來最大宗的財經騙案,也就是發達國家合力炮製的「龐茲騙局」,至今 仍未了結。這場騙局不僅任由發達國家為應付目前消費所需先花未來錢,以致債台高築而禍延後代;也削弱了未來的經濟增長,下一代在應付後遺症時更將難上加 難。
將 發達國家的經濟困局與「龐茲騙局」相提並論,雖似未免有點苛刻,甚或言過其實,但我卻認為有必要作此比喻,以突顯目前財經困境的影響範圍和嚴重程度。自從 金融危機在5年前爆發以來,發達國家領袖一直漫不經心,未能正視問題所在。幸而亡羊補牢,為時未晚;但這必須有賴社會各界領袖同心協力,果斷行動,才可保 未來經濟繁榮、政通人和。
本 文目的在於探討發達國家「龐茲騙局」的種種成因和特點,並在報告全文提出所有發達國家破局所須的十大步驟。事已至此,但凡持份者都必須作出犠牲:債權人必 須接受損失;有錢人必須多納稅款;受薪一族必須延遲退休,並須為退休增加儲蓄;社會福利所涉及的公共開支都必須削減;社會投資方面的新項目則必須增加;政 府必須縮減規模並且提高效率。由於當前各種經濟問題也關乎全球經濟增長,凡新興國家都必須在增加消費的同時減少出口,為解決問題出一分力。
發達國家的「龐茲騙局」,實源於空前高企的公私債水平;再加上發達國家人口結構上的長期變化,債務負擔已遠超乎債務國的償還能力。以下就是造成當前環球財經困局的十大罪狀:
一、公私債無止境
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發達國家的債務水平持續上升;1980年以後的升幅就更變本加厲。時至今日,已經超重的環球債務唯有寄望「另有買家」願意承擔。可惜事與願違,為今之計,唯有將「龐茲騙局」逐步拆解而已。
不 言而喻,現時的債務重擔已到了超乎想像的地步。以政府債務可持續水平的最高限度而言,債務佔GDP比例應約佔60%左右。若按此限度計算非金融企業以及私 人家庭債務,所得出的整體「可持續債務佔GDP比例」即為180%。至於現已超越此限度的債務總額,美國已約達11萬億美元,歐羅區則約為7.4萬億歐 羅。
雖然2008年的金融危機爆發至今已近五年,全球各國現在才着手減債。至目前為止,只有意大利、日本、美國已展開去槓桿化。觀乎美國的現況,私人界別的去槓桿化實主要由債務違約,而非清償債務所致。至於英國、西班牙、法國等高度負債國家,一概繼續債台高築。
發達國生育率降
二、負債無以償還
債務負擔過重問題固然嚴重,但卻並非問題的全部。發達國家的「龐茲騙局」,更因各國政府及企業的隱藏負債而變本加厲,其中又以人口老化或醫療方面開支尤其值得憂慮。
近百年來,發達國家人口壽命在倍增的同時,生育率卻縮減一半以上。同時,退休年齡又已大為降低,以致依靠勞動人口負擔的退休人數激增。預料到了本世紀末,大部分發達國家的撫養比率(dependency ratio)至少將達50%。
福利負擔日重,也自會對各國的財政構成重大威脅。據國際結算銀行的有關報告結果顯示,即使現時財赤回復至危機之前水平,而老人福利相關開支佔GDP比例凍結在現時水平,各國公債仍將大幅增長。只有德國和意大利能在此假設情況下穩定其債務水平。
提供定額退休福利的私營企業,亦面臨退休金資金準備不足的難題。2011年,標普500指數成分股企業相關負債合共超過5000億美元;而歐洲Stoxx 600指數成分股企業負債亦已超過3000億歐羅。
另一方面,私人家庭一直過於依賴住宅資產價格升勢持續,以及政客和企業管理層的口頭承諾,卻沒有特別為退休預留資金。部分發達國家的家庭,本來應為未來積累資產,卻不得不展開去槓桿化。
不論何時,要應付上述種種挑戰都絕非易事。鑑於經濟增長難免受債務偏高影響,發達國家先花未來錢的作風,不但將「龐茲騙局」全球化,也同時嚴重削弱各國解決困難的能力。
三、公營部門臃腫
萊因哈特(Carmen Reinhart)與羅戈夫(Kenneth Rogoff)兩位經濟學家在其合著中已一再指出,一旦政府債務佔GDP比例超越約為90%的臨界水平,就會削弱國家經濟的增長動力。
至 於政府開支佔GDP比例,其實也會對經濟增長構成負面影響。在歐洲大部分國家,政府開支現時約佔GDP 40%或以上;而在法國、丹麥等國家,政府開支佔GDP比例就更幾近60%之高【圖1】。即使在美國,政府開支比例亦已達40%。相較之下,發展中國家的 政府開支比例則介乎20%至40%之間。公營部門過度膨脹,也會令未來增長加倍受壓,以致本來已不勝負荷的債務重擔百上加斤。
今 後數十年內的一大難關,將在於勞動力供應嚴重短缺。據聯合國預測,2012年至2050年間,西歐年齡介乎15歲至64歲的勞動人口將縮減約13% (相當於1580萬人)。日本的勞動力更將於期內萎縮30%(相當於2380萬人)。美國的工作人口,雖然將每年微增0.4%,但卻遠低於以往20年內每 年平均增加1.1%的水平。
中國和俄羅斯的勞動力亦將於2020年萎縮;至於印度、亞洲其他國家及地區、拉丁美洲、非洲,勞動人口則將至少持續增長至2040年【圖2】。
生產力提速減慢
五、創新回報遞減
近200年來,生產力不斷提升,令發達國家經濟飛躍發展,也對今天的新興國家發揮同一作用。不過,生產力的提升速率,現時已呈現出逐漸減慢的趨勢。
上 世紀20年代,俄羅斯經濟學家孔德拉捷夫(Nikolai Kondratiev)提出一種經濟增長模式,其中包含連串持續的經濟發展「長波」,其中快速增長期與增長較慢期交替出現,而每當新的增長周期展開之前, 就會出現金融危機。隨後,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得(Joseph Schumpeter)更進一步顯示此等發展「長波」,如何與歷史上各種劃時代的發明,如蒸汽引擎、電力、汽車等掛鈎。
據 以經濟增長研究見稱的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教授戈登(Robert Gordon)指出,當前環球財經有待處理的燙手山芋,在於足以令人類生活產生根本變化的重大發明空間,已變得愈趨有限。他又以室內水管為例,說明這種關 乎日常生活的發明,其意義實遠較iPad、Twitter、Facebook等當代科技玩意來得重要【圖3】。
六、教育質素低落
大部分先進國家的教育質素每況愈下,同樣削弱未來經濟增長的潛力。現時中國每年培育成才的科學家人數已超越美國;以2010年為例,中國新培育的科學家共有31萬名,美國則有25.5萬名;而中國培育的工程師數目更是美國的10倍。
除了高教育水平的人數以外,亞洲國家學生在教學成果方面,也經常超越西方發達國家。2009年,中國學生(來自上海)首次納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國際學生表現評核計劃(PISA),就高居成績排名榜首。
發 達國家國內學業成績的分野,也有日益明顯的趨勢。以美國為例,非洲裔和拉丁裔學生的人數日增,這一組別的學生相對於白種和亞洲裔學生的成績差距正逐漸拉 闊,以致整體學生成績下降。至於歐洲國家,也普遍面臨同樣趨勢;來自土耳其、非洲、阿拉伯世界的學生成績,往往不如本地學生或來自其他地區的移民後裔。除 非學業成績上的差距能夠加以彌補,否則落後的新一代,不論在國際上抑或同儕間,也勢將處於日形顯著的競爭劣勢。
七、資本投資不足
任何足迹遍及發展中國家的商界中人,也應該知道此等國家在公營及私營基礎設施方面的投資,已取得令人讚嘆的發展。雖然獲得空前利潤,但發達國家的企業卻顯著減少在機器及器材方面的投資。
據 高盛近期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近十年來,歐洲持續出現投資不足現象,在2008年爆發金融危機後尤其嚴重。區內的平均資產使用年限(asset age),已由十年前的7.4年增至2011年的10.3年,積壓投資總額高達8000億歐羅。至於美國,也正面臨同樣形勢。自從2000年以來,差不多 每年非金融企業的儲蓄水平都遠較投資為高;國內固定投資佔GDP比例,已顯然出現下調趨勢【圖4】。
八、廉價資源不再
雖有論者深信,各類原材料的價格長遠而言定將維持跌勢(實質價格亦較1860年代減半),又援引原材料不斷推陳出新的趨勢以資佐證,但亦有另一派論者堅稱原材料價格下跌趨勢已經告終。
近百多年來,帶動生產不斷改良的廉價原材料供應趨勢,或已行將終結。成本上漲將導致各國為爭奪資源而屢起紛爭,亦會削減各國可用以清償債務的財政資源。
經濟癱瘓風險增
九、貧富懸殊加劇
全 球化固然為環球數以十億計的廣大民眾帶來經濟繁榮的期許,無奈也令國際間的競爭日形激烈,並在發達國家重新產生貧富不均的現象。全球勞動人口的增長,也令 發達國家的勞工成本受壓。此外,由於在全球化趨勢下,得益者往往是投資者等人,而非工人或技工,於是又產生了另一種不公現象。
據 有關收入的統計數字顯示,1979年至2007年間,美國家庭平均有62%的收入增長;同期收入最高的1%美國家庭,收入增長更高達275%;至於收入最 高的20%中的其餘家庭,收入增幅亦略高於平均水平,有65%的增長。其餘一般美國家庭的同期收入增幅,則不足40%。收入最低的五分之一美國家庭,收入 增幅更只得18%。貧富懸殊不但會增加社會動蕩的風險,也會日漸削弱資本主義和自由社會的支持度。
十、危局不容坐視
發 達國家的「龐茲騙局」一日未拆解,社會和經濟局勢的不明朗因素也會一直存在。史丹福大學兩位經濟學家貝克(Scott Baker)和布盧姆(Nicholas Bloom)以及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家戴維斯(Steven Davis)合作開發了一項「經濟政策不明朗指標」,藉此可以顯示出自從2008年爆發金融危機以來,不明朗狀況不但已更形顯著,而且更易受政治爭拗牽 制,而非九一一或第一次波斯灣戰爭等重大事件所影響。
若各國政客及各界領袖繼續對上述各種財經「罪狀」坐視不理,環球經濟陷於癱瘓的風險就勢將增加。隱藏於這些問題現象背後的種種議題日形迫切,已到了不容忽視的地步。既然財經大限已在眉睫,發達國家必須馬上採取救亡行動。














John Mauldin是著名投資分析專家,他的每周通訊《前沿思考》(Thoughts from the Frontline),屬於首批為投資者提供免費而中立投資的資訊出版物,也是目前全球發布範圍最廣的投資通訊,擁有過百萬讀者。

Mauldin擁有極強的洞察能力,能解開最複雜的金融現象。他每周都會對華爾街、全球金融市場和經濟歷史提出精闢的見解。他的評論清晰明確,對個人投資者和投資專業人士都甚有參考價值。

《信報》為大中華區唯一刊載 John Mauldin投資通訊的中文媒體,內容由《信報》翻譯,「前沿思考」及「跳出思維定式」分別於每周一、周四在《信報》 (精華版 )及信報網站 www.hkej.com(全文 )刊出。

High Demand For Silver Coins

February 7, 2013

 

 


"You can't get silver coins. They sell out. Several mints have run out of coins because everybody's worried about the future of the world." - in Money Morning 




羅耕:印象統計之別

講開蛇年下的香港,印象中似乎衰的多過好。
1941年聖誕,香港淪陷。1953年聖誕,石硤尾木屋區大火,五萬七人無家可歸,其時人口僅230萬。1965年,多家華資銀行擠提,恒指跌四分一,樓價急挫好幾成。1989年有六四,2001有九一一,市跌。看罷,好像僅1977年未見「集體不良回憶」。

不過,回憶終憑印象,統計上不可信。將不同類的「衰?」與經濟混為一談,亦於理不合。

客觀上講,譬如經濟增長,自1953蛇年至今,蛇年與否其實分別不大,過去一個甲子以來的平均年度增長分別為7.03%及7.95%,兩者都走不出「七字頭」。

相信現在大家知道,印象與統計的分別在那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