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1月2日是黃金歷史上劃時代的一天。經過40多年的漫長歲月,美國政府終於宣布黃金解禁,從此美國人可以合法地持有黃金了。
世人都知道,美元又被稱為“美金”,因為美元的背後是黃金,美國自由到槍支都能隨便持有,怎麼會禁止美國人持有黃金呢?難道黃金比槍支更危險?
對美國政府而言,槍支可以要人命,黃金可以奪人心,人心比人命更難控制。
大英帝國在19世紀初率先開始實行金本位,隨後歐洲各國紛紛跟進。美國當時在歐洲人眼中還是金融文明的“化外之地”,既無現代的中央銀行,又沒有穩定的貨幣制度。從殖民地時代開始,各種貨幣五花八門,層出不窮。殖民地紙幣、金銀雙軌制、林肯綠幣,甚至每家銀行都能發行自己的合法鈔票,19世紀堪稱是美國貨幣制度大爭論、大混亂和大實驗的100年。有意思的是,美國的貨幣雖亂,但經濟增長卻突飛猛進,也正是在這100年裡,美國從一個前殖民地弱邦,一舉超越了歐洲所有發達國家,成為世界第一強國。
就像乍富的人有錢以後才開始講究貴族禮儀,美國也是成了經濟強國之後才覺得自己雜亂的貨幣體係有些不雅,財富與權力在不斷集中,而貨幣制度卻仍然混亂分散。最終,美國在1900年開始推行金本位,法律規定1盎司黃金=20.67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美國成了暴發戶,大量歐洲黃金湧入美國,從而刺激了20年代美國經濟的大繁榮和隨之而來的大泡沫。 1929年美國股市崩盤,1931年美國銀行開始大規模破產。驚恐萬狀的儲蓄者湧向銀行,用美元鈔票擠提黃金,結果導致了數千家銀行倒閉。 1933年3月3日,就在羅斯福總統宣誓就職的前一天,國際和國內的擠兌風潮竟然將美聯儲紐約銀行的黃金儲備洗劫一空。如果3月4日羅斯福不採取斷然行動,那麼美國的中央銀行體係就將破產!這是真正意義上的破產,因為美聯儲紐約銀行乃是一家私營公司,並非政府部門。
1933年3月4日,羅斯福上台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刻關閉全國的銀行體系,放假十天,這是美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整個經濟體在十天之內,完全生活在沒有銀行和貨幣的狀態之下。 3月11日,羅斯福下達行政命令,以穩定經濟為名,停止銀行的黃金兌換。 4月5日,又下令美國公民必須上繳他們所有的黃金,政府以20.67美元的價格強制收購。除了稀有金幣和黃金首飾之外,任何私藏黃金的美國人,將被重判10年監禁和25萬美元的罰款。 1934年1月又通過了《黃金儲備法案》,美元大幅貶值到35美元兌換1盎司黃金,但美國公民無權兌換黃金。幾個月前美國人剛剛上繳了黃金,拿到手上的美元紙幣還沒捂熱就貶值大半。
羅斯福當年救急的黃金禁令,居然維持了40多年!這種情況在戰後更顯得匪夷所思,美國坐擁全球三分之二黃金儲備,其GDP一度佔全世界的半壁江山,竟然在如此之長的時間裡,在顯然沒有正當理由的情況下,禁止公民持有黃金。這充分錶明,隔絕黃金與美國人日常生活的聯繫正是這一政策的關鍵所在。其實,美國早就決心“篡金自立”,以美元來稱霸世界了。
長期隔絕政策確實很有成效。在1975年黃金合法化之後,普通的美國人並未去大規模搶購黃金,因為他們確實對黃金“失憶”了。與中國的歷史相比,美國不過是一個朝代的時間。 “亂世藏金”對中國人而言,是在幾千年曆史慘痛教訓之中反複驗證的終極經驗,而對美國人來說,他們並沒有經歷過完整的大國興衰,美國人根本就不相信美國會衰落,歷史會輪迴,盛極而衰與物極必反這樣的思維方式,在美國人的頭腦中是沒有經驗對應的。既然美國的製度就是歷史的終結,如果美國的霸權可以永續存在,那麼美元自然就是人類貨幣的終極形式,黃金還能有任何價值嗎?
在1975年美國剛剛開放的黃金市場上,人們普遍不理解也不看好黃金投資。在商品交易所裡,黃金期貨幾乎無人問津,黃金交易員是最不入流的邊緣者。在黃金交易的時間裡,他們常常閒極無聊,甚至靠下國際象棋來打發時間。
當然,美元的暫時穩定只是一種假象。
1971年美元與黃金脫鉤之初,黃金價格逐漸從35美元上漲到42.22美元,美國通脹開始發作。但普通美國人認為那是1973年石油危機的結果,物價很快就會恢復正常。畢竟1971年以前的美國物價有長達170年的穩定記錄,雖然世界大戰會造成物價波動,但金本位下的物價大致保持了長期下降的歷史趨勢,美國人對通貨膨脹的感受非常陌生。不過,石油危機之後,美國的通脹非但沒有回落的跡象,反而愈演愈烈,人們的情緒逐漸緊張起來。
1977年美元在國際外匯市場上開始崩潰。 1978年美國通脹已從1971年前後的4%飆升到了10%,1979年更達到驚人的14%!這時美國人的心態再也無法平和,他們從緊張變成了恐懼,對黃金的熱情突然發生了大爆發。報紙、廣播、電視迅速反應過來,原本無人關注的金價很快成為頭版消息。伊朗人質危機,蘇聯入侵阿富汗,更是在炙熱的黃金市場上火上澆油。
原來默默無聞的黃金交易員,頓時成為期貨市場中的寵兒,身價倍增。僅僅在1978年12月的一個月內,美國黃金期貨市場就突破了100萬張合約的驚人交易量,而1975年和1976年全年的交易量平均不過80萬張合約。
三年中,黃金期貨交易量以10倍的速度爆炸性增長,催生了美國黃金市場的期貨革命。瑞士那種沉悶的實物黃金交易,簡直令財大氣粗的美國投資者窒息,而倫敦保守老舊的商業模式,也不能滿足美國投機商的巨大胃口。美國人天生喜歡冒險和創新,具有與生俱來的賭徒性格。
既然要開闢黃金市場,要玩就要玩大的。
紐約商品交易所(COMEX)率先推出了革命性的黃金期貨產品,每張COMEX合約為100盎司含金量為99.5%的標準金條,這比倫敦400盎司的標準金條更小,由於價格更低廉,所以極大地擴大了基礎客戶的規模。更為重要的是,期貨合約採用了保證金模式,購買每份合約僅需5%左右的保證金。如果金價為1000美元,那麼每份合約的總價就是10萬美元,這個價格顯然過高,不利於散戶參與。如果只交5%的保證金,也就是5000美元,那麼客戶就能夠用區區5000美元來買賣價值10萬美元的黃金。 20倍的槓桿,對於賭徒來說實在是太刺激了!
COMEX以倫敦金條1/4的規格,再輔之以20倍的槓桿,等於將投資黃金的門檻降低了80倍!當年瑞士人苦口婆心地遊說全世界的金礦主和首飾商們,再苦哈哈地建立倉儲、精煉、運輸等設施,試圖將瑞士打造成世界黃金中心,幾十年苦幹下來,被倫敦金融家們玩了個金蟬脫殼。而美國人則看透了黃金市場的投資主導趨勢,大刀闊斧地降低投資黃金的門檻,充分刺激和滿足了人性中的貪婪和賭性,輕而易舉地搶走了倫敦黃金市場的大量國際客戶。
紐約的牛仔精神與倫敦的貴族做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倫敦的大佬們認為,黃金投資是一種私密性很強的生意,客戶與交易商在一種相對非正式和缺少監管的氣氛中可以討價還價,而期貨市場那種嚴格監管和劇烈交易的壓迫感過強。簡單地說,倫敦認為黃金交易是一種講究身份和隱私的交易,真正的富豪需要倫敦那種更舒適和貼心的服務體驗,炒黃金的不過是暴發戶,藏黃金的才是世家巨富。
紐約的牛仔們根本不在意大戶小戶之分,有錢賺才是硬道理。
COMEX公開喊價市場的開盤與倫敦金定價的過程迥然不同,沒有倫敦貴族式的講究與私密,一開盤就處於一種極度緊張和亢奮的氣氛之中。來自全球的買賣信息通過美林、高盛等交易商匯集成波濤洶湧的訂單洪流,交易指令即刻通過電話下達到交易大廳的電話亭,接線員們每人要應付15條電話專線,他們在接電話的同時就必須將交易指令草寫在交易單上並加蓋時間戳,以便客戶查詢。此刻,通訊員(Runner)早已候在旁邊,等交易單剛落在桌上,他們立刻一把抓起,然後以百米速度直撲大廳中的交易員。交易瘋狂時,數百條電話線交織成密密麻麻的蜘蛛網,從電話亭一直扯到離交易員最近的地方,通訊員們飛奔在層層的“絆馬索”之中,竟然從來沒人摔過跤,簡直是奇蹟!
高強度、快節奏、大批量、小成本,紐約黃金期貨市場獲得了空前的成功。 COMEX市場就像磁石一般牢牢地吸住了全世界的黃金投資者,他們的作息時間完全被紐約的交易時間所打亂。歐洲人不得不在辦公室守到很晚,中東人很難在午夜前吃上晚飯,最慘的還是香港和亞洲的投資者,他們上床的時間基本都在凌晨3點以後。
80年代初,紐約的期貨黃金市場規模和流動性都日益凌駕於倫敦的實物金市場。最近十年以來,紐約定價的力量越來越起到主導作用。在黃金期貨市場中,絕大部分投資人其實是投機者,他們在這個緊張、刺激、跌宕起伏的市場中玩的是一種心跳。期貨市場的交割量與成交量相比,往往連1%都不到,參與交易的賭徒們如果最後不得不提取現貨,這是件相當沒有面子的事情。
對於任何一種商品而言,交易量越大的市場對價格的影響力就越大,原因在於商品在最大交易量的市場中流動性最好,變現最容易,價格發現最準確。黃金市場也不例外。不過,當期貨、期權之類的“紙黃金”的交易量遠遠超過實物黃金交易量100倍時,這個市場已經不再是一個黃金的期貨市場,而是一個期貨市場名叫黃金。更準確地說,是一個以黃金價格為賭注的賭場。
這就是為什麼中國大媽和世界黃金實物投資人大量購買黃金,卻無法撼動黃金價格的原因。
當賭場越開越大,賭注越來越高,可是黃金籌碼卻日益稀缺,這就出現了一個風險,如果籌碼耗盡,賭場就可能被迫關門。
這一潛在的風險在2012年底和2013年初正在逐漸聚集,並最終掀起了一場黃金市場的滔天巨浪。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