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8日星期二
七問羅傑斯:黃金方面為什麼和巴菲特分歧這麼大
吉姆·羅傑斯於1973年和索羅斯創建了量子基金,此後一直是大宗商品和新興市場活躍的投資人。他在深圳告訴記者黃爍自己為何青睞中國的文化產業。
你怎麼看待中國大媽和華爾街的對決?黃金商品未來的行情如何?
我一直信奉的是,除非清楚自己在做什麼,不然你就不該投資任何東西。我不了解中國大媽,但我知道,無論買什麼,買跌總比買漲強。我不知道現在黃金價格有沒有觸底,是否買入的好時機。我暫時沒有買,但一直持有黃金,如果金價繼續下跌,我會買進更多。過去金價連續12年不間歇地上漲,但永遠只漲不跌也不可能,金價也許會走低一段時間。
在黃金方面,為什麼你和巴菲特的分歧會這麼大?
現在黃金價格接近一盎司1300美元,如果到1200美元,我會買更多。
我正在觀望。每個人都會投資很多東西。巴菲特先生不投資農業、藝術、古董車和其他很多東西。他有他想投資的東西,其他人有另外想投資的東西,投資有很多方法。
未來你看好中國市場哪些板塊的投資前景?
每當價格下跌,我就會進場。具體投資哪家公司取決於我判斷該股票是否會上漲,我會做很多研究。中國股票越便宜,下跌越多,我就會投資越多。任何行情下跌的板塊我都會關注,農業、旅遊、數字文化和環保等。中國的污染問題很嚴重,有很多清理污染的公司。如果你去深入了解,就會發現在很多領域裡,情況在變好。中國股市大幅下跌的時候,我會給我女兒買很多股票,2008年11月就買了一些。
這次為何選擇你此前未涉獵的文化產業?又為什麼是精彩集團這家以娛樂音像起家的中國公司?
數字文化產業將會是一個新的投資熱點。精彩集團是我偶然發現的一家公司,我覺得他們很聰明,現在我正在研究是否進一步投資。如果你了解更多的情況,可以告訴我。目前我只知道他們是一群聰明人,有著不錯的財務狀況,但我不知道他們是否會成為一個好公司、好股票,我會繼續做更多的研究。
中國現在有大量的高淨值人群正往美澳歐遷徙,你卻在2004年從美國移民到新加坡,為什麼?
也許中國會成為21世紀最重要的國家,亞洲會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地區。我希望我的孩子們了解亞洲,說普通話。我要他們為21世紀做好準備。而那些去美國的人是在為20世紀做準備,但20世紀已經結束了,美國在衰落。我想去我認為正在崛起而不是衰落的地方,我不想倒退。但中國的污染太嚴重了,我可不想呼吸壞空氣,更不想讓我的孩子們呼吸壞的空氣。新加坡令人激動,深圳也令人激動,但深圳空氣太差了。
現在很多中國人到美國,到世界各地去投資,你對他們有什麼建議?
我的意見就和我之前說的一樣: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就不要去做那件事。如果你在地圖上找不到美國,我不認為你能投資美國。如果你對一個公司一點都不了解,那麼你就不應該投資。如果你對一個公司、一個產業、一個國家了解很多,並認為是個好機會,那麼你就應該投資。
據說你在1999年就在上海證券交易所開了戶,卻一直在觀望?是否因為中國金融市場不夠開放?
不。 1999年5月我買了很多中國的股票,其中有幾個B股股票,它們上漲很多。我買了張裕葡萄酒、可樂公司等,但具體收益如何我記不得了。中國經濟正在不斷開放,匯率市場也開始越來越開放。這對中國,對世界都好。如果我是中國政府官員,今天下午就會讓匯率可自由兌換,可惜我不是。他們有權做他們認為應該做的事情,但我認為他們在犯錯誤。這是2013年,不是1913年。今天中國已經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之一,十分強大,十分成功。中國在害怕什麼呢?這沒有理由,我也完全不理解。如果我是中國政府官員,我會開放市場,開放邊境,開放所有一切。歷史已經證明了越開放就越成功。撰文/黃爍
為什麼各國央行要儲備黃金
現在,雖然銀行儲備的黃金與貨幣脫鉤,但央行仍把黃金作為一種資產儲備,而且是"貨真價實"的資產,因為黃金具有很高的內在價值,它永遠不會像其他金融資產那樣,有成為垃圾的可能。
2013年6月13日,紐約金價再次跌破每盎司1380美元。筆者已連續發了5篇論述黃金的文章,就讀者廣為關注的黃金及黃金市場問題進行了探討。本文繼續回答讀者提出的一個問題:既然黃金已不再是貨幣,可為什麼各國央行還要儲備黃金呢?
我們知道,在金本位貨幣制度時期,央行儲備黃金是必須的,因為沒有黃金,就印不出鈔票來。以美國為例,1913年的《聯邦儲備法》確立了金本位至高無上原則,發行貨幣必須有黃金支持,當時要求有40%的黃金儲備,另外60%的儲備可以是黃金,也可以是合規票據或者由美國政府債券擔保的貸款。
其實,紙幣就是類似這樣產生的。某人持有100克黃金,放在家裡不安全,就把這100克黃金存到金鋪,金鋪給存金人開出一張100克黃金的存條。存金人可以轉讓這張存條,或用於購買其他商品,黃金存條持有人可以憑藉這張存條到金鋪取回那100克黃金(當然,金鋪要收取一定的黃金保管費用)。久而久之,金鋪就演變成了銀行,黃金存條就演變成了紙幣。各國成立中央銀行後,政府壟斷了貨幣的發行權,貨幣就成了政府開出的借據。在央行的資產負債表裡,可以清楚地看出,央行發行的基礎貨幣(高能貨幣)屬於央行的負債項,而對商業銀行的貸款和持有的政府債務則構成央行的資產項。
讀者會問,既然各國已經廢棄了金本位,央行印鈔不需要黃金作支持了,可為什麼各國央行還要儲存黃金呢?
現在,雖然銀行儲備的黃金與貨幣脫鉤,但央行仍把黃金作為一種資產儲備,而且是“貨真價實”的資產,因為黃金具有很高的內在價值,它永遠不會像其他金融資產那樣,有成為垃圾的可能。央行儲備一定數量的黃金,似乎是要給政府借據持有人(即貨幣持有人)吃一顆“定心丸”,使之相信政府不是憑空印鈔票,而是有黃金這項“壓箱底”的資產作為信用擔保。
根據世界黃金協會(WGC)2013年6月的統計,世界各央行儲備黃金總量為31793.9噸,排在前10位的依次是:美國為8133.5噸,德國為3391.3噸,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微博]為2814.0噸,意大利為2451.8噸,法國為2435.4噸,中國為1054.1噸,瑞士為1040.1噸,俄羅斯為990.0噸,日本為765.2噸,荷蘭為612.5噸。
中國2013年4月底M2存量為1032551.9億元,也就是說,我們的1克黃金要支持97956元的貨幣。美國2013年4月底M2存量為105256億美元,每克黃金支持1294美元貨幣,約合7971人民幣元。
通過數據分析我們也知道,現在央行儲備的黃金與其發行的貨幣根本不成比例,貨幣的含金量少得可以忽略不計。現在央行儲備黃金,主要是作為實施貨幣政策的一種手段,央行通過黃金收購與拋售,控制貨幣存量。
央行印了鈔票,並不是把這些鈔票到處亂撒,而是通過在公開市場購買各種債券和商業票據以及向商業銀行發放貼現貸款這兩種主要手段把鈔票發行出去,但通過購買其他金融資產或調整準備金率也可以控制貨幣的供給量,黃金儲備就屬於後者。發行貨幣的逆向操作就是回籠貨幣,減少貨幣存量。
在美聯儲成立初期,高能貨幣的增長主要來自黃金儲備的增長,即央行通過收購黃金,向市場供給貨幣。 “大蕭條”後,美國聯邦政府於1933年4月5日發布政令,禁止機構和個人持有黃金,要求包括成員銀行在內的所有黃金(包括金幣、金塊、金圓券)持有者在5月1日(含)前將黃金送交聯邦儲備銀行,兌換成美元(每盎司兌換20.67美元),僅可保留工業用途黃金及用於藝術收藏的合理數量鑄幣,且每人可以保留的金幣不得超過100美元。 1933年5月6日,美國還通過了一項法案,廢除過去商品和服務合同中用黃金標價條款,將來也不得再設類似條款。這就是美國歷史上的“黃金國有化”,其目的就是通過收購黃金增加貨幣供給量,提高商品尤其是農產品(6.71,0.00,0.00%)和原材料價格,刺激經濟復甦。
所以說,現在的黃金對央行來說就是一種載體,它是運載貨幣的工具,通過它,可以把貨幣從央行運出去,也可以把貨幣從市場上運回來。
當然,央行還可用黃金來平衡國際匯率。例如,美聯儲增加黃金儲備就增加了高能貨幣供給,讓美元存量增加,使美元對其他國家貨幣貶值。如果逆向操作,就可讓美元對其他貨幣升值。
總之,央行儲存黃金已由必然成為一種自然,成為一種傳統,就像中國人用筷子吃飯一樣,是祖祖輩輩留傳下來的一種自然習慣,並且人們一直傳承著。央行完全可以儲備其他任何具有內在價值的資產,如鑽石、煤炭、石油、穀物等,但鑽石的鑑定主要靠主觀判斷,難以形成被世界公認的、容易操作的成色標準;而煤炭、石油、穀物等體積和重量都很大,儲藏成本巨大,轉移起來也費時費力。對央行來說,目前還沒發現哪種資產比黃金更便於鑑定、儲存和轉移,央行儲備黃金這一傳統會長期存在下去。
Origonal Source
【重新檢視魯比尼看壞金價的六個理由】
財務管家
人稱末日博士的經濟學家魯比尼(Nouriel Roubini)6月初列了六點理由,說明為何黃金泡沫已經破裂
首先,魯比尼認為在「金融末日」時,黃金並未因此而成為多麼安全
其次,魯比尼認為金價在存在高通貨膨脹風險的環境中表現最好,這
然而,從世界黃金協會的統計數字中,我們發現,實體黃金的需求與
第三點,魯比尼認為黃金不像其他資產,無法生產出任何收入。全球
第四點,由於市場認為美聯儲和其他央行將停止實施量化寬鬆貨幣政
這樣的論點是基於經濟學理論中「假設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在真
第五點,魯比尼認為許多高負債國家的政府都有黃金儲備,它們有可
然而,4月中的金價下跌,主要係因期貨市場在一天之中,倒出了相
第六點,魯比尼指出,極右派保守人士認為黃金是對抗政府搶奪富人
黃金不一定要成為貨幣,同時具備付款工具、計價單位及保存價值三
此外,許多央行喜歡持有黃金作為其外匯存底,尤其像瑞士外匯存底
已經有越來越多人發現黃金可作為「價值儲存的工具」,如珠寶、金
==========================================
末日博士魯比尼:黃金2015年前跌破1000美元
新浪財經訊北京時間6月3日下午消息,“末日博士”魯比尼稱黃金(1384.40,1.30,0.09%)價格2015年前會跌破1000美元,他在周末給出了六點理由解釋黃金泡沫為何已經破裂。 5月金價下跌5.4%,過去8個月中7個月收跌。
魯比尼六點理由如下:
1、黃金在嚴重經濟、金融和地緣風險時通常價格飆升,但這並不意味著它永遠是安全投資,魯比尼指出2008年和2009年危機期間金價大幅下跌。
2、黃金在高通[微博]脹風險之際表現最佳,被視為通脹對沖工具使其格外受歡迎。但儘管全球央行推出了激進的貨幣寬鬆政策,魯比尼稱全球通脹率仍很低並在繼續下滑,大宗商品價格也相應下行。
3、黃金不會帶來收益。股票有分紅,債券有貼息、房地產有房租,目前全球經濟正在復蘇,其它資產正在提供高回報,因此誰想要黃金呢,自2009年初以來黃金表現就遠遜於股市。
4、由於預測美聯儲和其它央行將退出量化寬鬆和近零利率政策,房價正在走高。魯比尼稱:“持有現金和債券的實際回報為負並不斷加劇時,才是買入黃金的時機。”而目前情況則不是這樣。
5、高負債國並沒有推動投資者買入黃金賣出其國債,實際上,很多這樣的國家持有大量黃金,她們或可拋售黃金以削減負債。例如意大利,便會出售黃金儲備。
6、美國政界保守派對黃金的宣傳過度了,反而適得其反。魯比尼稱:“極右派稱,對於政府掠奪國民財富陰謀的風險,黃金是唯一的對沖工具。”
魯比尼稱黃金仍是“愚昧時期遺物”,沒有內在價值,只是作為“無理性擔憂和恐慌”的對沖物。
不過網上也有人指出,魯比尼曾在2009年放言金價超過1500美元是癡人說夢,結果金價此後一度高達1920美元。 (俊逸)
金融時報 回到金本位是救世靈丹?
接連而來的經濟危機與市場震盪,讓一些學者專家懷念起金本位時代,紛紛提出建言重啓「金本位制度」,一方面也限制國家央行濫發貨幣。《金融時報》財經專欄作家暨 CFA 協會主管 Mark Harrison 近日撰文,不認為金本位制度有外界想像的美好。
十九世紀末期的古典金本位時代,國內貨幣發行數量受到黃金儲備多寡限制。有貿易赤字的國家,代表該國貨幣外流到其它國家換得的外國商品,高於該國出口商品到其它國家所取得的貨幣,因此貿易赤字國國內通貨數量萎縮,帶動國內物價下跌,商品因價格相對變低,而更能刺激外國市場對其出口品的需求,因此換到更多外國貨幣,降低或消除貿易赤字。
在金本位制度下,國際收支最後會自動接近平衡,一國難有高額的貿易順差或逆差,國際間商品交換匯率為固定。一旦國內貨幣價值偏離釘住的國際黃金官價甚遠,國際貿易的順差或逆差將分別導致實物黃金的流入與流出。國內貨幣供給將因黃金流入而增加,因黃金流出而減少,貿易赤字國就無法超支消費,出現自動調節國際收支的功能。
過去金本位制度的表現?
金本位貨幣制度的實施,在過去難謂成功。十九世紀末的金本位制度,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而告終。1944 年在布列敦森林會議上開啓的另一場金本位制度實驗,則是在1971 年崩潰。過去金本位制度結束的原因,包括黃金囤積、政府單方面貶值等。
法定貨幣制度在 1971 年金本位結束後重新回到世界舞台,知名經濟學家費里曼(Milton Friedman)當時即認為金本位制度難以維持,認為政府應著眼於追求經濟目標,而非一昩要降低貿易赤字,支持浮動匯率制度與貨幣政策自主,隔絕外國經濟衝擊。有學者不認同費里曼的貨幣論述,擔憂浮動匯率制度下,資本流動波動或加劇。
金本位是靈丹?
許多學者專家將金本位制度,視為解決近年因貨幣供給浮濫所引發經濟問題的萬靈丹,同時讓美元繼續作為國際儲備貨幣。
不過實務上的困難是,倘若要施行金本位制度,則黃金需求龐大,非現今儲量所能應付。其它的挑戰包括美國貿易逆差巨大、中國貿易順差等量齊觀、人民幣遭低估等。因此,金本位制度下儲備貨幣發行國家,將面對追求國內貨幣政策目標,以及滿足其它國家對其貨幣需求難兩全的困境,這也就是所謂的「特里芬矛盾(Triffin Dilemma)」。
既然金本位制度有其缺陷,但誠如 Mark Harrison 在文末寫道,也許外界要求回到金本位制度的呼聲,最終目的說不定是要抑制人類過度消費的天性。
十九世紀末期的古典金本位時代,國內貨幣發行數量受到黃金儲備多寡限制。有貿易赤字的國家,代表該國貨幣外流到其它國家換得的外國商品,高於該國出口商品到其它國家所取得的貨幣,因此貿易赤字國國內通貨數量萎縮,帶動國內物價下跌,商品因價格相對變低,而更能刺激外國市場對其出口品的需求,因此換到更多外國貨幣,降低或消除貿易赤字。
在金本位制度下,國際收支最後會自動接近平衡,一國難有高額的貿易順差或逆差,國際間商品交換匯率為固定。一旦國內貨幣價值偏離釘住的國際黃金官價甚遠,國際貿易的順差或逆差將分別導致實物黃金的流入與流出。國內貨幣供給將因黃金流入而增加,因黃金流出而減少,貿易赤字國就無法超支消費,出現自動調節國際收支的功能。
過去金本位制度的表現?
金本位貨幣制度的實施,在過去難謂成功。十九世紀末的金本位制度,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而告終。1944 年在布列敦森林會議上開啓的另一場金本位制度實驗,則是在1971 年崩潰。過去金本位制度結束的原因,包括黃金囤積、政府單方面貶值等。
法定貨幣制度在 1971 年金本位結束後重新回到世界舞台,知名經濟學家費里曼(Milton Friedman)當時即認為金本位制度難以維持,認為政府應著眼於追求經濟目標,而非一昩要降低貿易赤字,支持浮動匯率制度與貨幣政策自主,隔絕外國經濟衝擊。有學者不認同費里曼的貨幣論述,擔憂浮動匯率制度下,資本流動波動或加劇。
金本位是靈丹?
許多學者專家將金本位制度,視為解決近年因貨幣供給浮濫所引發經濟問題的萬靈丹,同時讓美元繼續作為國際儲備貨幣。
不過實務上的困難是,倘若要施行金本位制度,則黃金需求龐大,非現今儲量所能應付。其它的挑戰包括美國貿易逆差巨大、中國貿易順差等量齊觀、人民幣遭低估等。因此,金本位制度下儲備貨幣發行國家,將面對追求國內貨幣政策目標,以及滿足其它國家對其貨幣需求難兩全的困境,這也就是所謂的「特里芬矛盾(Triffin Dilemma)」。
既然金本位制度有其缺陷,但誠如 Mark Harrison 在文末寫道,也許外界要求回到金本位制度的呼聲,最終目的說不定是要抑制人類過度消費的天性。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