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0日星期二

朱冠華 風險模型 只是為賺更多錢的騙人花招

2010年9月25日,美聯儲主席本-伯南克(Ben Bernanke)週五對新的凱恩斯(Keynesian)經濟模型作出了辯護,儘管這些經濟模型未能預測到最近一次金融危機的發生。
伯南克今天發表講話稱:“雖然經濟學家從這場危機中學到了很多東西,但我認為提倡在這一領域進行一場激進的改造活動還是有些過分了。”
新的凱恩斯工作母機(workhorse)模型等標準的經濟模型未能預測到最近一次金融危機的發生。伯南克本人也曾認為,次級抵押貸款危機不會蔓延至更廣泛經濟。但伯南克在今天的講話中表示,經濟模型的失靈並不意味著這些模型不切實際或存在重大缺陷。他指出,與其拋棄這些模型,不如採取更多工作來搞懂金融體系如何對經濟增長和穩定性造成影響。
伯南克稱,金融危機是一種老式的銀行擠兌,有不同的“演員”置身其中。在這一次的危機中,排隊從銀行提取現金的存款人的“角色”被貨幣市場基金所取代。他表示,監管機構和市場參與者未能認識到來自於機構而非個人的擠兌的潛在風險。伯南克指出,19世紀末所進行的有關銀行擠兌的經濟研究仍與這場危機具有相關性。他建議對三個領域進行研究,即恐慌時期的人類行為、流動性在市場上扮演的角色以及泡沫是如何被創造出來和如何破裂的。
伯南克還指出,金融系統和監管結構理所當然地認為,某些金融資產總是能以接近於其基本價值的價格被售出。但是,在這場危機中,在公司被迫迅速出售資產的時候出現了許多惡性循環,而且這些減價出售的活動推低了資產價格,增強了投資者有關公司無力償還債務的擔憂情緒。
說了一大堆話,可新的凱恩斯工作母機(workhorse)模型等標準的經濟模型到底是什麼東西?
老實說,我也並不很清楚,不過我看過一本叫《我在美聯儲監管銀行》的書,作者說出美聯儲監管銀行所使用的模型,這些信用風險模型是用模型的方式來衡量和預測一個信貸組合的風險架構,是通過模型所計算出的信用損失的概率密度函數(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來實現這些目標的。這個概率密度函數在風險管理、資本配置、信貸定價、最優組合上都有重要作用,是現代金融數量化、精確化、高效化的具體體現。大銀行不惜花費大量人力物力資源來開發利用這個工具。
信用風險模型分由上至下模型(top-down)和由下至上模型(bottom-up)兩大類。前者主要用於消費者信貸,諸如信用卡貸款、房地產貸款、車輛貸款、學生貸款。這些信貸因為比較單一類似,且貸款數額小,單筆損失量不大,建立模型的時候就把同類貸​​款匯總起來,用大數定律和歷史數據對它將來的損失可能性作模擬推斷。這種模型一般都比較簡單易行,廣為接受,與實際情況擬合很好,所以,一般都不在巴塞爾協議重點討論範圍之內。
由下至上模型是用來模擬大、中型商業信貸,貸款額度高,潛在損失大,需要一個個單獨觀察評估,然後再匯合加總,最後達到整個資產組合的總體風險水平。
這些信用風險模型的參數一般量化為以下幾個主要變量:
1. 風險敞口(exposure)如果是傳統的定期貸款的話,那麼,貸款額便是風險敞口變量。但事情並非都如此簡單,有些貸款含有期權,比如周轉信貸(revolving credit),銀行提供的信用額度,企業不一定要去用,或用完。但如果企業發生資金周轉危機了,這筆信用額度就要被啟動,而且可能都用完。如何模擬這類貸款的不確定風險敞口,便眾口不一。
2. 信用評級(credit rating)
這是針對具體企業的評級,同評級相對應的是企業降級倒閉的風險概率。比如,根據標普(S&P)評級公司的統計數據,一企業的信用評級若今年為A,則明年降為B的可能性是0.24%,一年內破產的可能性為0.02%。五年、十年的評級變化,都有數據。
3. 違約損失率(loss given default)這是估計萬一借款企業違約或倒閉了,銀行能收回多少資金,損失多少貸款。這個指標是針對具體貸款而言(facility),而非針對具體企業或債務人(company or obligor)。若一貸款有抵押品作擔保,則其損失的比率要比沒有抵押品的低。
4. 相關係數(correlation)這是指一筆貸款與其他貸款的互動性,用來衡量整個資產組合的信用風險。若資產之間的相關係數高,互動性強,則共同損失的可能性大,整個資產組合的總風險就大;反之,若相關程度低,資產之間就更有可能獨立運行,不會同步下滑,那整個資產組合的總風險就小。
5. 違約倒閉模式(default-mode paradigm)或按市定價模式(mark-to-market paradigm)一般模型都只計算企業違約所帶來的風險和損失,只要企業沒倒閉,潛在價值就不變。但更精確的市場化的做法是連市場信用風險波動都算在裡面。即便企業沒有倒閉,但因為它的信譽下跌,信用級別下降,或純粹市場信用點差(credit spread)指數上升,資產價值也會下降。比如,一筆金額為1億美元的10年貸款,給信用級別A的企業,如果該企業的信用級別降為B,則該貸款的價值就不值1億美元,其中的差額就是信用點差損失這是所謂的按市定價的計算法。
6. 解析法(analytical)或模擬法(simulation)這是如何將上述單變量匯總起來,算出整個資產組合的信用風險,即概率密度函數的方法。解析法簡單易行,運算速度快,事先假定風險密度函數的具體方程式,代入各種變量,便信手可得各類風險值。模擬法不需要引入諸如風險密度函數方程式等關鍵假設,計算機模擬自然給出整個資產組合的風險狀況,信息量充分,能進行各類運算,使信用風險模型做到最理想化的運用,缺點是計算時間長,容易受到計算機功能的限制。
你看得懂上面這些信用風險模型的解釋嗎?
看不懂?沒關係,我也是看到矇查查。
《我在美聯儲監管銀行》該書作者是讀經濟出身也要花一段時間才搞明白。
不過,從這些複雜的理論中,我可以看出美聯儲主席本-伯南克(Ben Bernanke)所辯護的新凱恩斯(Keynesian)經濟模型,根本就是廢物。
拜託啦!經濟學家們,你們以為經濟學是硬科學嗎?拿硬科學那一套來解釋信用風險,根本就不知所云。
哪些思維模型最可靠呢?答案很明顯,那些來自硬科學和工程學的思維模型是地球上最可靠的思維模型。而工程學的質量控制理論,至少對你我這樣的非專業工程師來說也是很重要的核心部分.其基礎恰好是費馬和帕斯卡的基礎數學理論。
分析信用風險所需要的只是基本的數學知識,在經濟學上卻披上一大堆嚇唬人的術語,只是打扮得漂亮一點而已。
用這些打扮漂亮卻不實際的模型來評估風險,不出事才怪!
美聯儲所使用的信用風險模型都仰賴於大量數據,充斥著許多參數和假設。
監管所風險所需要的不是所謂風險模型評估,那隻是華爾街想儘量放大槓桿才想出來的花招。監管方法其實只需要最簡單的幾招:
1.最簡單的準備率,其準備金必須充足,而且也必須是真金白銀。
2.銀行放貸的財務槓桿比例也要受限制,否則銀行會貪圖短期利益而放大風險放貸。
3.房貸標準也需要嚴格審核貸款者的現金流。
只要這些監管功夫作足,風險自然降低了,那裡還需要那些複雜到沒人看得懂的信用風險模型?
當初,銀行準備金率是100%,為了要賺更多錢就將低準備金率,又為了要再賺更多的錢就廢除金本位制,又要再賺更多就炮製了大量的衍生產品,近期又想要再賺更多就想要用信用風險模型來取代傳統監管銀行的標準。
西方的銀行越來越不像銀行,它們更像對沖基金。
在2008年金融海嘯中,西方國家的加拿大銀行是少數不受波及的,原因就在於加拿大使用被華爾街視為老土的監管方式來監管銀行。
華爾街所謂金融創新其實就是金融巫術,擴大短期利益,增加長期風險。

附錄:《我在美聯儲監管銀行》一書作者對摩根模型的一點看法摩根的模型不是一般的複雜,而是相當的複雜,我們費了很多周折。究其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它的模型本身就很複雜。摩根總是想方設法囊括所有能囊括進去的參數,把模型做得精緻細膩。這樣做的目的,無非是為了得出較為精確的結果,使模型在運用於信貸定價和資本金配置時,讓業務部門心悅誠服,不會產生過多的非議和指責。但這樣做的必然結果是模型變得相當複雜,環環相套,盤根錯節,不容易一下子看懂看穿。第二個,也是更重要的原因,是它沒有完整的技術文件來說明模型的來龍去脈。因為這是摩根的內部模型,不需要像外銷產品那樣,有詳細清晰的說明書,更何況它幾經修改,幾撥工作人員前赴後繼,最終的模型可能與前幾輪的模型大相徑庭,即便有個別說明文件,也語言簡單、文字晦澀、數字符號一大堆,恍恍乎,不知其所以然。我們也就只能跟著折騰來折騰去,想方設法從現成的資料裡琢磨出個原委。


 http://ckfstock.blogspot.hk/

“謠言中沽出,證實時買入”情況將現黃金市場

財經市場中俗語有云:“謠言中買入,證實時沽出”。當然,相反的講法便是“謠言中沽出,證實時買入”。這是什麼意思呢?簡單來說,市場會預測未來因素,預先把未發生的事件反映在其價格上。
精明的投資者往往都會把預料中事計算在市場價格中。當事情真的發生時,無論屆時價格上漲或下跌,精明的投資者都能夠從中賺取利潤。
回顧黃金市場在近幾個月的價格走勢,今個夏季大部分投資者都解讀美聯儲會在9月會議上宣布開始縮減購債。 8月28日,2月Comex期金價開始從高位$1,433.7下跌(圖中顯示為A點)。
不過,我們都知道9月份已經過去,而美聯儲還未開始縮減購。 9月美聯儲進行會議時,日內價格十分波動(圖中顯示為B點)。然而,金價在會議結束後繼續下挫至今。
由8月底至10月初,2月Comex期金價從$1,433.7跌至$1,201.1,下跌超過16%。縮減購債的因素已經計算在價格內,若然美聯儲在12月或明年1月的會議上宣布開始縮減每月資產購買計劃,市場也不會感到意外震驚。
看看過去數天的價格走勢(圖中顯示為C點),黃金走勢大幅波動,時升時跌,走勢不再在窄幅徘徊,買家也從$1,210左右湧入市場。
下個美聯儲會議將會在12月17至18日舉行,黃金在會議舉行前仍有下行的壓力。不過留意日線圖中的D點,黃金正日漸接近6月底的主要支持位$1,187.9,這是黃金主要的支持價位。若然黃金稍微跌破此支持位(市場傾向這樣做),金價在美聯儲正式宣布縮減購債時會繼續下跌,此時或會吸引投資者在低位買入。這便是典型的“謠言中沽出,證實時買入”。
投資者請做好準備,“證實時買入”可能即將發生。
風險提示:文中內容均不構成個人化投資建議亦不代表鳳凰財經立場。本文或其任何部分不應被視為任何買賣的邀請或誘導。鳳凰財經不能保證文中信息的準確性、完整性和及時性,文中的任何錯誤都不能成為向鳳凰財經提起任何申訴的基礎。

聯處局無以為繼

投機智慧 - 許沂光 2013年12月10日


聯儲局無以為繼 


根據美國國會法案在1913年12月23日成立的聯儲局,快將慶祝100年生日,美國財經專家Peter Krauth說:「聯儲局可能快將壽終正寢,理由是聯儲局未能維持物價穩定,美國1774年至今的物價指數(CPI)走勢,見附圖。」

聯儲局的股東是會員銀行(member banks),股東投入的股本每年享有6%的股息。攤開聯儲局的帳簿,2013年12月4日聯儲局持有總資產39,326億美元,是資本550億美元的71.5倍。總資產比2012年12月5日增加10,728億美元,其中按揭抵押債券佔14,398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5,562億美元。

顯而易見,聯儲局效忠的對象是其股東而非國家。聯儲局過去一年為物業按揭提供了5,562億美元的貸款,確實匪夷所思。

聯儲局聲言要長時間維持低利率,但美國30年期國債利率在2012年7月25日2.452%見底回升,2013年12月5日升至近期最高的收市價位3.914%,上升了59.6%。

總結:聯儲局的資本只有550億美元,根本沒有能力長時期購買債券及維持低利率,已到了黔驢技窮的地步,環球金融市場難以安枕。 

商品差強人意黃金較可取 - 黃元山

咁岩近期兩位財經人事,王冠一和黃元山,都話持有黃金是要"實物".

王冠一
http://honsonyip.blogspot.hk

"實物交易仍最可靠
不過,即使全球政府與央行認可的官方虛擬貨幣正式面世,黃金作為最可靠交易媒介的地位始終無法取代,因為它是稀有的「實物」,遇上某年某天全球電子網絡癱瘓,所有虛擬貨幣突然消失,人與人之間仍可以使用黃金進行交易,延續經濟活動。始終實物交易最可靠。"











■黃金價格或會反覆向下,但筆者認為黃金仍是可信賴的對沖貨幣危機工具。

商品市場在2013年的表現差強人意,其中跌幅最大是貴金屬(包括黃金),至今回報是-26.17%;其次是能源(包括石油、天然氣等),回報是-7.05%;農產品(包括大豆和小麥等)和金屬(包括銅鐵)都錄得較低跌幅,分別是-2.22%和-1.01%;而整體商品市場的指數,例如DJ-UBS Commodities,大概就是-10%的回報。

商品ETF難反映現貨升跌
事實上,不少投資者都減持了相關的基金,尤其出現明顯走資情況,是追蹤商品市場指數的交易所買賣基金(ETF)。這是因為部份追蹤商品ETF的基金,特別是較早成立的指數,在建構上不能反映現貨市場(spot price)的升跌:商品ETF不能買現貨,往往只能透過買賣商品期貨(futures);當期貨比現貨價貴很多時,就算現價升,ETF也可能不受惠。

除了上述基金結構性問題外,其實自2011年高位後,商品市場的整體指數,可以說是反覆向下;於是,投資者都要問,商品市場超過十年的大牛市(supercycle),是否已經達到扭轉的大趨勢?

樂觀一派認為,這次調整只是暫時整固,而且印證了商品市場可以作為分散風險的選擇:當今年美股大升時,商品市場不濟,只是體現了其逆關聯性(negative correlation)的作用。他們認為,只要全球央行繼續印銀紙,商品市場便可以再創高?。

不過在去年這個時候,筆者指出就算在「QE無限」的環境下,對黃金也不可以盲目樂觀;印銀紙當然可以扶助資產市場,但關鍵是該資產有沒有炒「過龍」。當故事太耳熟能詳時,各位便要小心,因為價格很可能已經相應反映。事實證明,2013年至今,聯儲局沒有縮小「QE無限」的規模,但黃金價格在「中國大媽」的幾次防守下,仍然一沉不起。

筆者認為,商品市場未來的走勢,需要看不同的板塊而定。 

黃金價格可能仍會反覆向下,但筆者認為黃金(實金)仍是可信賴的對沖貨幣危機工具;當前全球資產價格普遍回穩,但是在退市收水的陰霾下,未來幾年仍然可能暗藏殺機,黃金(實金)的價格相信會和危機的大小成比例。其他金屬品(包括銅鐵)在中國修正粗放性經濟的格局下,相信很難在短期有大突破。

科技影響農產品能源價格
對於農產品和能源,筆者認為科技是影響價格的重要因素。舉個例說,近年基因改造技術(GM)和雜交技術(Hybrids)有明顯進步;雖然筆者對基因改造技術有保留,但是這些新技術可增加農作物的抵抗性,有效防止病蟲禍害,減少使用化學殺蟲劑,有助降低生產成本及減少環境汙染。

不過,使用新科技的結果是產量提升,供應增加,可能把農產品價格拉低。另外,近年各國政府日益重視環境保護及氣候變化等問題,積極開發潔淨能源,除了天然氣和頁岩氣外,水力、風力及太陽能等另類能源的成本也越來越具競爭力;長此下去,石油的需求將會下降,拖累油價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