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0日星期一

金價急升挾淡倉

石林


就黃金市場來說,上周是不可思議的一周。 金價原持續早前下滑走勢,上週五香港時間曾跌至1130元(美元.下同),為2010年4月以來低位。 但到晚間,傳美國新增非農業職位數據遜預期,美元回順,金價呈急速反彈。 直到紐約全球電子交易時段結束,金市以1178.5元的全週最高收市,較前週倒升5.6元。
白銀市場也經歷類似場面,只是不如金市般戲劇性。 銀價曾跌至15.055元,為2010年2月以來最低價。 其後亦明顯反彈,以15.83元作為全週收市,但較前週仍報跌0.345元。
簡言之,上週五金價在不到一天的時間,從新低位迅速大幅回升48.5元,行情表現令人咋舌。 但與其說這是對消息反應,毋寧說是情緒或博弈反應。 其實美國上個失業率是降至5.8%的6年新低,聯儲局並無延遲加息的壓力,可是金市對此毫不理會,徑自大幅回彈,盡顯投機本色。
 
端視瑞士黃金公投
 
目前金市圖表可以看到教科書說的一個頗典型單日轉向訊號,一支長長的陽燭完全吞噬過去一兩天的陰燭,成交量也明顯大增。
 
但在同一天,最大黃金ETF即SPDR的持金量卻再減縮5.68噸,即僅剩下727.15噸,較高峰時的1353.35噸縮減46.2%。 此行情不但向單日轉向的歡呼聲拋出一闋不協和弦,連熊派分析者也感意外。
較合理的解釋是,上週五金價從低位大幅彈升很大程度是迫倉行為。 最近看空的人太多,但他們沽空的價位並不很高,在金價維持在1180元之上時,不少人仍認為是三重底不破,直至跌破時才相繼採取行動。 但市勢是分階段進行,當金價跌至近1123元較大目標時出現回彈是可理解的,低價空倉者遂遭迫倉。
 
被認為可能是金市救星的「拯救我們的瑞士黃金」公投,將於本月30日舉行。 此公投要求瑞士央行停止售金、取回存於外國的黃金儲備,以及外匯儲備中的黃金比例不低於20%。 有分析指出,公投若獲得通過,瑞士央行將不得不購入1500噸黃金,金價可被推上至1350元。 隨著日子漸近,投資者對此愈發關注。
 
瑞士央行行長說,若黃金公投通過對該國是一場災難,將從根本改變貨幣政策規則,加大央行工作難度,衝擊歐羅兌瑞郎1.20的下限。 瑞士的低收入群眾傾向於投贊成票,高收入者及股民傾於反對。 新一輪民意調查顯示,支持程度下降,由45%降至38%;反對則由38%升至47%。
 
瑞士央行可以採取一些辦法應付,例如將目前外匯儲備減半或中間落墨。 歷史上央行行動並不能完全左右金價,例如在千禧年前,瑞士和英國央行大規模沽金,金價只出現為時不長的下跌,其後竟帶來個大牛市。
 
反彈難越1196美元
 
本周金市諒仍處於較緊張狀態,歐羅區及中國經濟數據將受關注,投資者按此估量美國與其他地區的貨幣政策分歧是否加大。 若然屬實,則將限制金價再彈升的空間。 此外,目前歐羅兌瑞郎正考驗1.20的下限,我們宜注視瑞士央行對此的決心。
 
敝欄維持金價是墮入一個更低區間內發展的觀點,但請留意這已是尋底階段,低價空倉宜審慎。 上週五市勢反彈可視作向前區間底部的反抽,回升阻力依然是1183元至1186元地區,諒難重越1196元水平;惟短期支持暫上移至1150元,更短期則在1161元水平。
 
銀市亦屬反抽,回升阻力分別在15.9元、16.25元及16.4元,諒難重上16.7元;惟短期支持暫移到15.4元至15.5元地帶。

中國版馬歇爾計劃

i

石鏡泉 2014年11月10日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昨日提出亞太夢,希望加強亞洲各國合作,並提出為擬建立的絲路基金出資400億元。 

近年來習近平和李克強都兼職做了推銷員,習近平推銷「一帶一路」,李克強就推銷「高鐵」與「核電」,這都是跟中國版的馬歇爾計劃有關。 

馬歇爾計劃正式名稱為歐洲復興計劃,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對被戰爭破壞的西歐國家給予經濟援助和參與重建的計劃。該計劃讓美國將其過剩產能轉化成政府對受援國家的債券而受益。 

讓國企走出去 加速人民幣國際化 
2009年7月,中國政協委員、國家稅務總局原副局長許善達在應對當前出口頹勢會議上提出了「和諧世界計劃」或「共享發展計劃」,希望通過推動中國企業「走出去」來消化國內的過剩產能,同時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官方表述為:向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等發展中國家宣布中國願意向友好國家提供國家貸款用於借款國的基礎設施建設。渠道可借助現有的中非合作論壇、上海合作組織、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等。 

直白來說,就是在歐美因金融危機而受創的背景下,主動輸出中國過剩的大量基建產能,去投資那些急待完善基建又缺乏資金的新興經濟體。 

這一計劃因與美國60多年前的「馬歇爾計劃」有異曲同工之妙而被市場視為「中國版的馬歇爾計劃」。 

主要透過走出去和一帶一路。 
2001年,中國政府確定了「走出去」戰略,鼓勵中國企業「出海」投資。如今,不少中國企業已經積累了「走出去」的資金和技術,並看到了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後的海外機遇。 

2014年,隨著上海自貿區的試驗,國家境外投資政策的改革也卓有成效。不管是發改委《境外投資項目核准和備案管理辦法》,即9號令,還是商務部的《境外投資管理辦法》,即3號令,都給中國企業赴境外投資鬆了綁,大幅下放管理權限之餘,進一步簡化境外投資的審批和備案流程,以備案制取代了核准制。商務部的3號令更是已經實行了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 

而在中國「走出去」的大軍中,基建從來是重中之重。在《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梳理習近平和李克強外訪時「推銷」的領域中,以高鐵為亮點的中國基建乃必推項目。不管是發展中國家,還是歐美發達國家,對於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需求始終存在,完善和更新永不會過時。 

提出「一帶一路」戰略 
2013年9月,習近平在訪問哈薩克斯坦時提出了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2013年10月,習近平又在出席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期間提出了中國願同東盟國家加強海上合作,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 

從此,向西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向東南構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開啟了中國政府的地緣布局,也即「一帶一路」。 

除了能源和地緣安全的戰略意義外,「一帶一路」是中國基建「走出去」的重要平台,包括油氣運輸、鐵路、公路、電力電網、通信以及港口等領域。隨著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與聯通,旅遊、農業、商貿物流等領域必將醞生大量商機。 

除了「一帶一路」,中國也在向非洲和南美洲輸出中國製造和中國裝備。在宏觀層面,中國也在努力推動各種規格的自貿協定談判。截至2013年12月,中國正在建設18個自貿區,涉及31個國家和地區。已簽署12個自貿協定,另有6個自貿協定正在談判。 

中國牽頭 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 
中國政府提出用五千億美元的規模建立「和諧世界計劃」或「共享發展計劃」的基金,其中包括一千億美元或其他外匯規模和三萬億人民幣規模,即民間稱的向外投資的「四萬億」。 

2014年7月,中國、巴西、俄羅斯、印度和南非簽署協議成立了金磚國家開發銀行,金磚國家開發銀行主要資助金磚國家以及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該銀行總部設在中國上海,初始資本為1,000億美元,由5個創始成員平均出資。

2014年10月,以中國為首,包括印度、新加坡在內的21個國家共同決定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的法定資本為1,000億美元,中國持有最大股份。中國向全亞洲輸出資本的戰略性平台亦由此建立。 

根據亞洲開發銀行的預測,2010年到2020年,亞太地區約有8萬億美元的基礎設施建設資金需求。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姚枝仲測算,亞投行資本金1,000億美元,通過金融槓桿放大5至10倍,將能撬動5,000億至1萬億的資金支持規模。 

以上資料,是取自國內《財網》和《第一財經》,對於一些反中人士來說,上述的資料十分礙眼,會謂之是假大空,因為中國馬歇爾計劃如成功推行,中國的產能過剩、產業轉型、地方債務平台等等,都有望解決,一個安穩、富強的中國,對反中人士來說,是最不好受。 

自主援助 無侵略別國之意 
中國馬歇爾計劃,跟歐洲馬歇爾計劃最大的不同處,是歐洲對美國的援助(出口?)不能不接受,因為二戰後,歐洲百廢待舉,而當時世界上,亦只有美國一個工業國仍可生產無阻,但今時中國馬歇爾計劃是一定會有人給你設路障,一個眼前例子是中鐵建組成的公司投得了墨西哥的高鐵標,但翌日就由於西門子等公司,應是動員了墨西哥的反對派,認為投標時間不足,讓歐美公司來不及報價投標,而予以推翻,要等這班「遲來者」也可以投標。這是「國際標準」?肯定不是,但就反映了在開展中國馬歇爾計劃時的困難點。有競爭者,亦有「Kick」腳者,但無論如何,中國企業要走出去,是必然之路,這亦是自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必然結果。 

新中國自1949年建國以來,一直摸索富強之道,之前走完全共產、人民公社,結果是人民公社要解散,共產經濟亦轉為有社會主義特色的市場經濟,結果是人民收入,由以前的每日只幾元多(做又36,唔做又36),到今時北京的最低工資為每月4,000元,此中的增長,不能不說是一個成績,而這個成績很矛盾,不是透過民主而來,而是透過一黨專政,但就靠中央政府自1978年以來的不懈努力,建設中國而來。少些爭拗,多些飯食,是人權之一,話之你話這是低層次人權,餓死了無人就不用有人權了,中國馬歇爾計劃對投資有助,明天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