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央行昨(112)日發佈統計數據顯示,3月中國人民幣新增貸款超出預期,達到1.06兆元,助推第1季新增人民幣貸款高達2.76兆元,創近3年同期新高。與此同時,截至3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首破100兆大關,達到103.61兆元,同比增長15.7%,自2000年至今貨幣供應量已增長近8倍。
超預期的信貸增長與天量貨幣存量,令不少經濟學家對未來通貨膨脹與經濟貨幣化發出警告。事實上,過去幾年裡,「水漲船高」,快速膨脹的貨幣供應已一定程度成為物價上漲的推手,而經濟增長對新增貨幣的依賴加重亦值得決策層高度關注
香港《文匯報》報導,數據顯示,今年1月和3月新增信貸均超兆元,第1季2.76兆元新增貸款量比去年第1季高近3000億元,前3月M2增速均超15%,到3月末同比增長15.7%,分別比上月末和上年末高0.5個和1.9個百分點。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認為,3月份新增貸款突破兆元,一方面是資金面持續充裕,貨幣環境寬鬆所致;另一方面與投資旺盛有關,顯示出較為旺盛的市場融資需求。未來一個時期,隨著城鎮化潛力的釋放,投資仍將保持增勢,將帶動貸款的平穩增長。
市場分析人士指出,目前中國銀行業遵循著「3:3:2:2」的貸款投放節奏,照此節奏計算,全年信貸投放可能達到9兆元,貨幣信貸增勢呈現提速跡象。
信貸的強勁增長為經濟的企穩回升奠定了一定基礎。數據顯示,第1季新增中長期貸款佔第1季新增貸款總額的比重達到30%,較以往有一定提升;體現企業經營活躍度的狹義貨幣M1同比增長11.9%,比上月末和上年末高2.4個和5.4個百分點,均顯示出微觀經濟繼續向擴張區間靠攏的趨勢。
此外,3月份新增廣義貨幣M2達3.75兆元,助推M2存量突破百兆元大關。所謂廣義貨幣供應量M2,是指百姓所熟知的現金、鈔票即M0加企業、居民活期、定期存款的總和,這一概念被視為一國經濟體總的貨幣存量。
近年中國M2存量呈現「加速度」上漲態勢,其中,2012年已達97.4兆元,居世界第一,成為世界最大印鈔機,貨幣存量接近全球貨幣供應總量的1/4,是美國的1.5倍。與此同時,M2佔GDP之比也逐漸攀升增長到目前的近190%,引發市場關於貨幣超發、物價上漲的熱議。
分析認為,此前流動性氾濫加之超預期寬鬆貨幣政策影響下,2013年的通脹風險仍在不斷提升,這也增加物價調控的難度。
中國社科院重點金融實驗室主任劉煜輝還指出,M2佔GDP比重的不斷上升,反映了中國經濟投資效率日益低下、經濟貨幣化程度不斷加深的現實。為貨幣瘦身減負,應成為今後一段時間中國經濟政策的著力點。
3月新增貸款破兆、M2餘額破百兆的超預期增長,顯示出中國信貸加速擴張的勢頭。不過在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大印鈔機的背景下,通脹可能成為長期風險,未來相當長的時間裡中國貨幣政策恐難以放鬆。
市場普遍預期,目前貨幣政策仍將維持中性基調,但隨著年底通脹水平可能升高,貨幣政策收緊或在所難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長巴曙松向企業進言:快快利用前1、2季較寬鬆的貨幣環境,把資金安排好,等第4季一緊,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今年政府制定M2(廣義貨幣供應量)的增長目標為13%,而第1季15.7%的實際增速,顯然超於預期。不過分析認為,未來一段時間貨幣政策仍將維穩,尚無必要收緊。
這是因為,一方面,中國經濟復甦動力尚顯不足,即將於下周一(15日)公佈的第1季GDP增速可能只有8%左右,3月官方與民間兩大PMI指數的回升幅度均低於往年,且主要得益於基礎建設投資,顯示經濟回升基礎並不牢靠。與此同時,由於當前需求疲軟與產能過剩,較低的基數效應以及食品價格的疲軟走勢,3月CPI漲幅回落至3%以內,通脹的現實壓力並不大。
但值得關注的是,今年作為新一屆政府開局年和「十二五」規劃的中間年,中央和地方投資衝動很強,3月CPI大幅降至2.1%,很大程度是得益於豬肉價格的下降,與黃浦江死豬等偶發事件相關,而一旦「豬周期」進入上漲階段,中國通脹周期亦將隨之啟動,而外界預計,這一時間點可能將在今年四季度出現。屆時隨著CPI漲幅上升,貨幣政策必然隨之收緊。
事實上,過去幾年貨幣急劇擴張也在中國經濟埋下不少隱患,通脹風險不斷提升,物價調控難度不斷增加,貨幣投放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也在減弱。現在,中國一塊錢的貨幣供應,只能撬動大約0.5元的GDP;而在美國,一美元至少可拉動1.5美元的GDP。這都意味著,中國的貨幣政策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難以放鬆,轉變經濟增長模式更迫在眉睫。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