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3日星期二

美元死不了黃金好不了


石林

各位可曾留意到,近兩年多來每當美元匯價跌至危險邊緣時,似乎總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去作出有形的支撐,使美元免於崩潰。此類事在上述期間內先後發生了8次,美匯指數從而得以險守78至79點關鍵地帶。

上週早段美元表現持續疲弱,美匯指數79點水平岌岌可危,但見到先有美國聯儲局主席耶倫再次重申繼續逐步減少購債計劃,後更聞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警告,歐羅在低通脹背景下走強令人深切關注。

歐羅聞聲從兌美元兩年半的高位1.40關口,大幅回挫至1.375水平。有人把上週末段此跌稱為The Draghi Flush(德拉吉沖洗)。在此影響下,英鎊兌美元也從五年半高位1.70的關口明顯回落,而美匯指數相應地從78.93點大幅反彈到80點關口下,週末收市報79.93點。

並非陰謀 是勢使然

這次不是有人去壓抑金價以支持美元,而是相反,美元獲得支撐,金價受到壓抑。可以說:美元死不了,黃金好不了。

這又否是一個「陰謀論」的故事?近年十分流行用陰謀論看待世間發生的所有事,已嚴重偏離了客觀事實。本欄認為不要受此非科學論點的影響。事實上,自2012年下半年以來歐羅兌美元持續上升,原因很多,但此期間歐央行資產負債表的規模從高峰顯著回縮,而美國聯儲局儘管減少購債,惟其資產值仍在擴張,這是造成歐羅強、美元弱的一個重要因素。

事情發展到一個程度,歐央行資產值回縮造成歐洲通縮的風險增加,故歐央行早在上兩個月就回增其資產值,到最近回增速度更加快。相反,聯儲局資產值的增長速度因減少購債已告放緩,歐羅兌美元調整終會出現,上週的「德拉吉沖洗」只是其觸發點而已。

當然歐央行和美國聯儲局有共同之處,同為中央銀行確保其發行的紙幣令人有信心是首要任務,金價高或低並非最重要的。但她們有時會抬捧或壓制金價,間接達到調節貨幣匯價的目的;但有時因調節貨幣匯價,間接地影響了金價的高或低,上週發生的事情相信是屬於後一類。

地緣政治對金價的影響一般不會太長久,當事件緩和或結束後,金價會回復到原來軌道上去。但美元強弱的影響是長遠的。

金銀續處中期弱勢

上周金價未能升越每盎斯1320美元阻力水平,止步於1315美元,最低迴試到1285美元,並收於偏低的1290.1​​美元,比前週跌10.5美元。銀市高位僅為19.756美元,最低且曾回試至19.048美元,週末收報19.155美元,較前週跌0.305美元。金銀兩市最近一年來雖然都守著去年6月的低位,但兩次較大的反彈高點均一點比一點低。金市目前的價位仍比去年低位為高,惟銀價卻與之相距不遠,整體來說兩市續處中期弱勢。

最大的黃金ETF──SPDR,其持金量上周繼續維持在5年來的低水平782.85噸。金市週線圖的動向指數顯示暫未有大市勢但醞釀變化,日線圖則顯示熊方略佔上風。現估計1315美元已成為金市的回升阻力,重返1326美元的機會更微,而短期阻力會在1299美元水平出現。 1277美元至1280美元地帶是目前重要支持,關鍵支持在1268美元,假如失守,則淡勢加強並退落到1248美元水平。

銀市週線圖的動向指數顯示熊方持續控制著市勢,且淡勢再度慢慢加強;日線圖亦有相同的顯示。現預料19.7美元至19.9美元已成銀價的回升阻力,重上20.4美元的機會甚微,短期阻力會在19.6美元水平出現。目前重要支持18.7美元至18.85美元地帶,而去年低點18.2美元是最後支持,此位能否再保,現已是一個須關注的問題了。



機構:四大趨勢將使黃金產量下降推高金價


Casey Research最近公布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在供應方面的四大新趨勢表明金價將會上漲。

  趨勢1:產量減少;開發延遲;勘探取消

  金價在去年大跌近30%,價格如此幅度的下跌對任何產品的生產都將帶來致命的打擊。對黃金生產行業而言,產量減少,新礦開發被延遲,新的勘探被取消就似乎順理成章。

  所謂低價是治愈低價的辦法很可能會產生作用,一旦金價跌到礦企難以承受,產量的大幅減少必然推高價格。如果金價跌到1100美元/盎司下方,很大一部分礦企將難以盈利,很大金礦恐怕都會被關閉。

  而在新礦開發和勘探方面,影響可能更大,這意味著隨著時間推移黃金產量越來越少。


  下圖所示的是全球鉆探項目數量的迅速遞減。

2013年前9個月中,鉆探同比減少了52%之多,並且礦石級別也在降低。


2013年前9個月中,鉆探同比減少了52%之多,並且礦石級別也在降低。
  去年,全球最大的十個金礦中的礦石級別只是五年前的三分之一,是14年前的四分之一。

並且最關鍵的是,這一趨勢是很難被逆轉的。新項目要上線需要差不多10年,甚至更長。近期很多被關閉養護的金礦要重開是需求錢和時間的。
並且最關鍵的是,這一趨勢是很難被逆轉的。新項目要上線需要差不多10年,甚至更長。近期很多被關閉養護的金礦要重開是需求錢和時間的。

  趨勢2:看得見未必挖得出

  很多金礦是有低品質礦石和高品質礦石混雜的,價格下跌時,礦企用高品質礦石生產仍然能盈利。但這是很短視的,高品質礦石被用來生產黃金時,低品 質礦石被暫時無視,其所含的黃金卻仍然被計算在內,然而,這些礦石只有和高品質礦石一起才能被發掘,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它們很可能永遠不會被發掘出來。

  盡管預期明年全球黃金礦產會增加,但由於目前被挖掘的都是高品質礦石,因此礦產減少是必將到來的。

  趨勢3:金礦所在地的困境

  黃金生產商目前在各地的金礦項目都遭遇越來越多的困難,很多當地國家政府和社團都在阻止黃金生產。

  比如Anglo在阿拉斯加的Pebble項目,是全球最大的銅和黃金礦藏,該項目花費了5億4000萬美元,但因環境問題所遭遇的外界困難,Anglo不得不放棄該項目。

  比如Pan American Silver在阿根廷的Navidad項目,當地政府要將使用權費用從3%提高到8%。

  趨勢4:內部破裂

  黃金生產大國南非近年出現了大量礦工罷工行動。並且對礦企來說,勞動力和能源價格上漲也推高了成本。此外還有很大漸近晚期的金礦等。南非的礦業又面臨著很多國有化的威脅。

  目前南非的黃金產量全球排名第5,因此南非礦業的崩潰將有不小影響。
  最後,Casey Research總結認為,這四大趨勢都對黃金供應有影響。2013年上半年美國的黃金產量同比減少了8%。

  因此,在價格回升到更高水平前,黃金的供應很可能會有顯著下跌。在2014年初黃金產量增長之後,至年底再至2015年黃金產量表現不佳將越發明顯。

  Casey Research還認為,在貨幣貶值的環境下,黃金的需求只會增多而不會減少,因此供應減少將推高金價。

索羅斯語出驚人:禁毒是徒勞的產生巨大的浪費



索羅斯一語震驚四座:禁毒不僅是徒勞的,而且產生巨大的人力和財力浪費,全球已經為此浪費了1萬億美元!

金融大鱷、美國大麻合法化的幕後推手喬治·索羅斯上週在英國《金融時報》撰文指出,在過去的四十多年中,全球的政府將大量的金錢投入到禁毒活動中,不僅造成了巨大的浪費,而且效果適得其反。

華爾街見聞 : 此前曾提到,近20年來,索羅斯一直致力於推動大麻合法化,為此砸下8000多萬美金。索羅斯不僅坐鎮幕後指揮,還身先士卒,親自出馬公開吶喊以支持大麻合法化。

索羅斯指出,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最新報告支持他的觀點。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最新完成了一個對禁毒的研究,五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共同得出結論:禁毒弊大於利。

    研究顯示,禁毒催生了一個價值3000億美元的龐大黑市。各國的禁毒行動將毒品監控的重擔交給了阿富汗、墨西哥等毒品生產和轉運國。而且,禁毒者忽視了一個基本問題:毒品市場有著高度的適應性。一旦在某個國家受到了壓制,這個市場就會在其他國家興起。

    比如哥倫比亞政府通過有效的手段控制了該國的可卡因之後,毒販們隨後轉移到了墨西哥。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報告估計,2007年之後,受哥倫比亞政府的禁毒政策影響,墨西哥的兇殺率至少上升了20%。

    報告顯示,在1994至2008年之間,“哥倫比亞約有四分之一的兇殺案都是由非法毒品市場引發。平均每年大概有3800例兇殺與非法毒品市場或禁毒有關。”這種暴力環境對經濟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公司紛紛遷走,外資陸續撤資,產業日漸蕭條,國民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而逃離。

索羅斯認為,禁毒傷害的不僅有毒品生產國,還有毒品消費國。

    美國尤其如此。美國僅有全球5%的人口,但監獄裡的罪犯幾乎佔全球的四分之一。他們中的許多人就與毒品相關。在全球監獄里關押的900萬罪犯中,有40%與毒品犯罪有關。隨著亞洲、拉丁美洲和西非的毒品犯罪穩步攀升,這個比例只會越來越大。

最後,索羅斯給出了自己的建議:現有的禁毒策略,應該被危害減輕計劃所取代。政府的工作重點應該是減輕毒品帶來的危害,而不是簡單的禁毒。

    多年來,我的開發社會基金資助了許多毒品危害減輕計劃,比如針頭交換項目,這被證明是預防HIV病毒經濟有效的方法。有一個國家發現,每投入1美元進行針頭交換,可以在後續節省27美元。同樣的,投資有監控的藥物注射室和毒癮藥物輔助治療也能起到類似的效果。儘管如此,美國國會依然禁止聯邦財政資助針頭交換等計劃,全球許多政府甚至避免在國際論壇上提及傷害減輕計劃,以免與主流的禁毒思想相違背。

    然而,改變還是有可能的。 2016年,聯合國大會將重新審查現有的毒品監控系統。長期以來,聯合國一直致力於在全球推行統一的禁毒政策,並相信通過禁毒能夠解決全球毒品問題。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報告建議各國政府將重點放在已被證明有效的公共健康政策上,減少非法市場的危害。對此,我表示衷心贊同。

    各國政府有必要權衡目前禁毒政策的成本和效益,將資源投入到真正有效果的項目中去。這不僅能救人無數,而且能避免很多浪費。

貸評山下:金融改革觸動銀行神經



■筆者指出,三十年代的經濟改革計劃,近期似有復活討論之勢。美聯社

芝加哥經濟學派中,可謂高手如雲,包括捍衞自由經濟聞名的佛利民,以及剛去世的貝克(兩人均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其實早在1930年代,就出現一個所謂「Chicago Plan」的大型經濟計劃,針對當時大蕭條後的金融結構重整,不過,後來並未有實施。

這個計劃,在金融海嘯後似有復活討論之勢,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研究部門重提舊事,著名的芝加哥大學商業學院教授柯克蘭,也寫了一篇論文分析,《金融時報》首席評論員馬田和夫近日也發表了類似的觀點。

去槓桿影響賺錢模式
當然,這類的觀點,實屬金融體系大手術,而非小修小補的工作(比這幾年已經較嚴謹的監管條例更激進),短期可行性非常低,但筆者不會太快否定這些建議的可能性和建設性。

Wolf 在其文章「貨幣供應權應收歸國家」,提出解決政府與創造「私幣」(private money)的銀行互相依存,從而造成經濟不穩定的方法,是將貨幣供應權收歸國家,在貨幣創造與金融中介職能分離下,銀行不能再用高槓桿(例如以1元資本 做10、20甚至30倍放貸)牟取厚利。

其實,很多人都不明白的是,現代金融經濟(尤其是銀行)的重要性,是它們分擔了部份創造貨幣的功能。

現時,貨幣由兩個渠道創造,一是政府(透過央行)所造的是基礎貨幣(monetary base);另一渠道是銀行,透過所謂的fractional reserve的體系,把部份存戶的存款再借出去,創造了廣義貨幣(broad money)。

其中,廣義貨幣比基礎貨幣大很多(以香港為例,政府及銀行創造的貨幣比例約1比9),反映了銀行在貨幣供應的重要角色。停止fractional reserve這個系統,要求把所有存款以為現金(或短期國債)作為儲備(或準備金),就會拿走了銀行創造貨幣的角色。

此外,柯克蘭的論文中,也建議所有的信貸皆需要股本(equity capital)作支撐,使銀行有幾多錢才可以貸多少錢出去,不能「空手入白刃」,透過借別人的錢再借出去賺錢,避免過份槓桿化。

IMF:長遠利經濟增長
銀行的盈利模式,除借別人的錢再借出去賺錢,更加重要的是,銀行「borrow short」(向存款人借入短期錢),然後「lend long」向貸款人放出長錢,這種長短期資金錯配,本身就並非一個穩定可持續的模式。

因此,久不久,銀行體系就會出現擠提(bank run),造成金融動盪或經濟不穩,美國聯儲局當年就是因此而成立,變成一個最後借貸人(lender of last resort)穩定各方信心。

換句話說,央行(政府)是銀行體系盈利模式的大後盾,這等於用市民的錢去補貼整個銀行體系的盈利模式。

為化解銀行體系對經濟穩定可能造成的危害,其實不斷有經濟學者提出不同的的方案,部份建議提高銀行的資本金,大力去槓桿化,但哪個水平的槓桿比率為之最恰當,仍然沒有共識。

Chicago Plan這類徹底的手術,對經濟影響是甚麼呢?這等同一個巨型去槓桿化行動,短期震動應該無可避免。

不過,有趣的是,根據IMF的研究顯示,長遠對經濟增長有正面幫助,使資源分配到更有經濟效益的板塊,減少經濟信貸炒賣周期,長遠提升經濟生產力。

當然,此舉後果非常嚴重,而且勢必影響銀行的利益,短期相信可行性十分低,不過,值得繼續留意和探索。

黃元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