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7日星期一

黃金融資?香港商交所違規案疑雲





商交所違規案進展

據新華網,香港商品交易所5年前成立,並於2011年5月18日正式開始交易的一個電子商品交易所。


    5月18日:成立5年的商交所突然宣布全面停止交易,自願放棄由證監會批發的自動化交易服務(ATS)供應商資格,同日香港證監會公告說,交牌原因是因為商交所入不敷出。
    
    5月20日:新華網報導,香港商品交易所未平倉的181張合約全部順利平倉。
    
    5月21日:香港證監會宣布,就香港商交所財務方面涉嫌違規問題的調查已經在15日展開,鑑於所取得的證據顯示涉嫌違規的問題事態嚴重,證監會已將若干事宜轉接至商業罪案的調查科,案件至今有4人被捕,其中3人被落案起訴,據悉這三名內地男子涉嫌使用4.6億美元,折合港幣約30億,虛假銀行的存單向香港證監會證實有內地人士融資或者是新資金注入商交所。
    
    5月24日:原本在休假及暫停公職的商交所主席張震遠(Barry Cheung)宣布,辭去行政會議成員等所有公職,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也已接納張震遠的請辭,張在聲明中表示已於日前應警方邀請協助調查。
    
    5月26日:南華早報援引消息人士的話表示商業罪案調查科已約談四位商交所高管。該報導還稱,圍繞商交所主席張震遠的爭議日趨升級,香港政府官員紛紛表態提振民眾對梁振英政府的信心。張此前曾是特首梁振英的高級助手。


更多細節曝光

據香港成報報導,三名內地男子涉及商交所偽造文書案,日前先後遭商業罪案調查科拘捕並起訴。控方支出,警方在尖沙咀海景嘉福酒店3個房間及各被告身上,共搜出

120份虛假文件,包括分別由渣打銀行及匯豐銀行發出的支票“確認書”及“存款證明”文件等,涉款逾4.6億美元,據知,該批逾百份的虛假銀行證明文件中,有大部分內容註明巨額款項均是支付給“商交所”,並意圖向證監會展示該等假文件,以力證商交所有內地人士逾4.6億美元融資或新資金注入。

3名被告分別為上海籍的戴麟懿(65歲)、來自東莞的李善容(49歲)及來自北京的連春仁(50歲),3人均持雙程證入境,逗留7天時間。

根據控罪,控方指稱的虛假文書,包括一封渣打銀行今年4月23日發出的《確認信》,內容有關一張1100萬美元的支票;一份渣打銀行今年4月23日發出的《擔保函》,承諾向一名叫Zhang Jisheng的人士支付4.6億美元;一份匯豐銀行今年5月8日發出的《存款證明》,確定一筆1100萬美元的款項已存入一個以連春仁為持有的人的戶口,以及兩張日期為5月7日的《定期存款/保本投資存款/高息投資存款證明書》,證明連春仁的美元戶口曾有一筆1100萬美元的定期存款。

警方已證實該等銀行文件涉及的巨額資金被指存入有關戶口全屬虛假,案中仍涉及其他在逃人士。警方此前還拘捕了第四名嫌疑人,該朱性男子獲准保釋。張震遠回應稱,被警方拘捕的3人並非商交所前任或現任職員。

法庭法官稱案件將押後至7月19日再次開庭。

香港文匯報報導稱, 張震遠為撲水解困,懷疑曾向同屬“梁粉”的大地產商借款過億元周轉,甚至向前立法會議員詹培忠免息借貸800萬元,其後沒有歸還。張震遠昨日發聲明,否認向大地產商借款過億元報導,但承認2010年底曾向詹培忠借貸800萬元,不過在藉貸後一月內已清還,他強調個人及商交所現時均無任何債務。

違規疑雲

Zerohedge認為,無論是這個曾經被寄予厚望能夠成為亞洲貴金屬交易中心的交易所在開始運營僅僅兩年後就宣告關閉,還是關閉時僅有不到200份未平倉合約的報導,都讓人感到難以置信。

在媒體報導中都提到香港商交所的交易非常清淡,並未有很多會員通過這一平台進行活躍的交易。那麼這一平台的作用是什麼? ZH給出的答案是結構化黃金融資工具。

華爾街見聞此前對中國大陸的銅融資做了大量的報導,也提到了近期中國監管層對銅融資的打壓(詳見高盛對銅融資的分析)。

而ZH認為,如果說在大陸銅一直是融資標的資產首選的話,那麼在香港這一位置屬於黃金。

隨著近期金價的大幅下挫,商交所的抵押鏈條開始出現問題,交易對手提出的更多保證金要求使得這條抵押鏈條開始崩裂。

一系列黃金融資交易問題的爆發不僅使得商交所(這可能已成為大量抵押資產的保稅倉庫)被迫立刻關閉,而且使得相關人員不得不依靠虛假文書鋌而走險。

當然,以上都只是zerohedge的猜測,但從後續報導看,商交所的業務模式已引髮質疑。繼金融服務界議員張華峰及另一名議員何俊仁對香港商交所主動交回牌照提出質疑後,香港立法會議員田北俊於昨日表示,從公佈的情況看,商界懷疑香港商交所可能從事投機活動,才會出現巨額的財政困難。

理財週報援引報導稱,香港商品交易所有兩大中資股東,一個是最近下屬上市公司遊走於退市邊緣的中國遠洋集團,一個是工銀亞洲,其中後者佔股約10%。

華爾街見聞此前報導,中國大陸與香港之間的黃金貿易持續攀升

圖示全球黃金開採成本



2013年05月27日 11:59   


今年1月,華爾街見聞與大家分享了五幅圖,分別展示了黃金的黃金的歷史、開採與供應、用途與需求、投資和2012年黃金儲量排名。
本月我們看到,Visual Capitalist又以圖表形式展示了對全球50大黃金礦商的分析。

首先看到的是儲量。

全球黃金儲量30億盎司。其中三分之一以上由排名前50位的大型黃金礦商所有,具體佔比為33.5%,合10.06486918億盎司。

接下來看經濟可行性。

從地理位置來看,50大黃金礦商之中,非洲最多,有16家,其次是北美,有12家,澳大利亞和南美各有6家,歐洲和亞洲各有5家。

在哪個大陸開採黃金最划算?

開採每盎司黃金的現金成本對比如下:

最高是非洲,為957美元,其次是亞洲,為824美元,成本最低的是北美,為598美元。

北美12家礦商之中,有一半公司位於美國內華達州,這些礦商的平均現金成本為每盎司580美元。

但現金成本並不代表我們在財報中看到的“全部可持續現金成本”(all in sustainable cash cost)項目。

以全球首屈一指的黃金生產商巴里克黃金公司(Barrick)今年一季度財報數據為例。

當季巴里克的每盎司黃金現金成本561美元,計入特許開採費用、管理費、外匯對沖等各類增加成本在內,合計“全部可持續現金成本”為919美元。

對比金價與主要生產商的全部成本可以發現,生產商的利潤受到國內金價下跌和成本急劇上升的雙重擠壓。

在全球範圍內看一看黃金儲量,儲量最高的大洲是非洲,佔比28%。其次是北美,佔比24%。澳洲、亞洲、南美和歐洲佔比分別為19%、18%、9%和2%。

開採黃金的前景如何?

如圖表所示,挑出每個洲未來最大的兩個金礦,如果按照預計它們對當前生產規模的貢獻計算百分比,羅馬尼亞的兩個礦床會讓歐洲的黃金產量增長90%。美國和加拿大的金礦會使北美產量增長46%。

增長比例緊隨其後的是南美,有望增加40%。其次是增長26%的亞洲。澳洲和非洲分別為9%和4%。

最後補充一個直觀的數據說明黃金有多稀有。

按照規模與等級前50名的平均等級要求,每噸金礦要達到5.3級。

換算來看,要得到一個高爾夫球那麼重的黃金,需要挖走9.39噸泥土,還要在金礦中剔除2.0655萬磅雜質,重量約合9389公斤。這些雜質能裝滿9輛大眾甲殼蟲轎車。



JohnMauldin:安倍經濟騎虎之勢

 (2013-05-27 08:34:55)

轉載▼

數年前,筆者已一再將日本經濟表現喻為「空中亂舞的飛蟲,隨時有撞上擋風玻璃之虞」;去年年底在本欄〈「逆風」肆虐應變攻略〉一文中指出,日本政府債券風險之高可算無出其右;今年1月更撰文把2013年命名為「擋風玻璃年」。

日本市場近期大幅波動的表現,固然令人透不過氣來,但其中反映更重要的訊息,反而是日本財經已瀕臨災劫邊緣。當然,日本始終有別於希臘,但這個全球第三大經濟體的財政、貨幣策略正踏上高危之路,自然對世界各地產生非同小可的影響,畢竟國際經濟增長實由亞洲驅動。

日 本實施量寬措施所觸發的全球貨幣戰,其影響之深遠,可說是自上世紀30年代以來所未曾見,堪稱真正無錨貨幣(fiatmoney)世界的創舉。這個島國現 正推行的空前量寬政策,與克魯明(PaulKrugman)對振興經濟的主張不謀而合。不論同意與否,你我都將無可避免被迫參與其中,共同見證這場經濟實 驗如何了局。

財經臨界跡象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以至舉國上下,均正面臨各項嚴峻挑戰。
自從史上最大經濟泡沫在1989年爆破以來,日本經濟在過去24年來一沉不起,該國名義GDP由1991年至2011年的20年間幾乎一直維持不變。即使另有計法足以證明日本名義GDP確有增長跡象,但相對於美國及中國的同期增幅,日本不免瞠乎其後【圖1】。

這些數據所以如此重要,在於國債比例亦以名義GDP為計算基礎。若國債日重而經濟卻停濟不前,債務占GDP比例自然難免激增。

在日本政府財赤幾近10%的同時,日本家庭及企業的積蓄卻持續增加。以美國為例加以對比,10%的財赤約相當於1.6萬億美元。

要令經濟取得實質增長,途徑有二:一方面讓人口增加,另一方面則在於提高生產力。日本由於人口老化嚴重,要大幅增加人口已無能為力。基於人口持續萎縮,加上生產力增幅不足1%,日本實質GDP增長根本難以達致。

情急藥石亂投
日 本曾持續多年錄得龐大貿易盈餘,但現時卻出現大幅貿易赤字【圖2】。遇上貿易赤字或財政赤字嚴重,只能以私人儲蓄或由央行大舉印鈔才足以彌補。但日本只能 靠經濟增長才能脫離經濟困境;在人口老化日趨嚴重,因而不足以帶動消費開支情況下,日本亟須刺激出口,才有望振興經濟。

安倍政府及日本 央行已定出2%的通脹目標,但即使上季名義GDP年率化增長達3.6%,期間該國實已陷於通縮。據世界銀行最新數據顯示,日本進口占GDP比例僅約為 16%,亦即每年須將日圓貶值15%至20%。日圓貶值之舉由今年初才告展開,但要達到振興經濟目標,則須年複年地進行。

雖然日圓已貶值超過20%,但兌美元彙價的貶值幅度則未有如此之高。澳洲及區內其他國家紛紛開始以減息等措施作出響應,而這亦正是貶值措施所面對的最大難關。在日本這樣的經濟大國向外輸出通縮的同時,其他國家難免要作出相應調整,使國際間得以恢複平衡。

未來五年之內,假使日本每年讓日圓貶值15%至20%,勢將在國際間引起翻天覆地的變化。面對日圓彙價將於2018年前貶值至1美元兌200日圓的水平,德國、中國、南韓等國家自須急謀對策。

財策緣木求魚
在 安倍帶領下,日本經濟正面臨近乎無法克服的難關。由於債務負擔再難以目前孳息率持續下去,政府必須設法將財赤控制於名義GDP增長率以下水平。問題是,要 在人口持續萎縮情況下達致實質增長,所需的生產力升幅,即使任何工業國都無法長期持續。因此,日本惟有退而爭取名義增長,以通脹為道德依據,否則就會卷進 債務通縮與利率不斷上升的漩渦,以致陷於崩潰。

若要達致2% 的通脹目標,日本債券息率即使未及3%,至少也須達2%水平,較日本政府債券(JGB)近期孳息由0.5%飆升至1%之後還要高出一倍;JGB孳息飆升至 1%,尚且在上周四導致日本股市急跌7.3%。正如對沖基金HaymanCapital Management 創辦人巴斯(KyleBass)等人指出,假使JBG息率上升2%,日本政府就須將近八成收入用以支付債務利息,要付出如此高昂代價,當然並非可行商業方 案。

此外,安倍政府亦正計劃加稅。日本目前的銷售稅率為5%,計劃中將於明年增至8%,再於2015年增至10%;雖然實際上還須視乎 今年10月的經濟數據,才會決定是否加稅。加稅幅度如此大,若能成事則定必有損消費開支。不過,日本政府遲早亦須削減財赤,皆因二十年來年複一年,至今拖 延實已過久。今年內一旦債市人心不穩,削赤自然無可避免。雖然債券價格下跌只屬平常,但上周10年期JBG跌價卻不得不引起日本政府憂慮。

削減財政開支,定將拖累GDP,或至少令通脹率達2%的目標難以實現。須知緊縮政策並非懲罰措施,而是以往控制開支不力的苦果。要債券投資者忍耐,畢竟也有個限度。

量 寬政策是安倍與日本央行行長黑田東彥的振興經濟方案,可說贏盡主流經濟學家的掌聲。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經濟學教授羅默(ChristinaRomer)是 奧巴馬總統前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她日前以此為題發表論文,其中指出,安倍與黑田所推行的經濟政策已產生她所謂的「制度轉移」 (regimeshift),而且「說不定會就此奏效」。她又將日本當前的救市措施與上世紀30年代初美國經濟大蕭條年代羅斯福總統的政策相提並論,並在 論文引言寫道:

「上星期,我們見證了自上世紀30年代以來最振奮人心的貨幣決策局勢發展。日本央行采取大刀闊斧的行動,並鄭重承諾全力消滅肆虐日本的通縮。通縮揮之不去,經濟增長乏力,可見日本一直受需求不足困擾。可惜礙於官方政策,利率早已處於近乎零的水平。

自視過低之過
「此外,風險較高的長期利率亦極度偏低,可見大規模購買資產的非常措施亦無助於進一步減低名義利率。正如克魯明等學者指出,假使非常貨幣政策真能提高預期通脹,即使名義利率已降無可降,這亦足以壓低實質利率,為利率敏感開支帶來刺激作用,進而提高總體需求。」

羅默在文章結論中表示,大刀闊斧的政策還須勇於貫徹執行:
「在 近期發表的一篇論文中,丈夫戴維與我談及如此觀點未免過於消極。我們證明在聯儲局曆史中,大蕭條初期銀行業陷入恐慌後,以及上世紀70年代通脹肆虐先後兩 段非常時期中,聯儲局出於自視過低的情意結,生怕政策無效或代價過高,以致決策者以為按兵不動為妙。現時的共識卻是,局方當年若能及時行動,應在上述兩段 時期均有所作為。」

易地而處,換了是筆者,面對安倍的處境也許亦只能采取同樣措施。在本土利益為重的前提下,日本人也顧不了鄰國的情 況。在別無選擇情況下,日本亦只有以通脹抵銷債務一著可走,即使打擊日圓亦在所不計。過程中若能有助於日本出口商重拾競爭優勢,倒也可算有賺,至少可把通 縮向外輸出。日本孤注一擲能否扭轉敗局,只考羅默及克魯明等學者的眼光!

至於投資考慮方面,踏入今年以來,筆者投資組合中重點一直是日 本淡倉。先此聲明,筆者淡倉對象是日本政府經濟政策,而非日本公司或企業;而交易途徑則主要采用對沖基金此一非傳統手法。筆者相信不但日圓仍將持續受壓, 日本利率亦勢將受壓。不過也不妨強調,萬萬不可沽空JGB!財經研究中心GaveKal亞洲研究總裁JoycePoon就日本的金融市場近日波瀾起伏發表 的以下一番言論,筆者深有同感:

「毫無疑問,投資者不免懷疑,目前種種跡象可會反映安倍經濟學效應不過是國皇的新衣,只屬曇花一現。我們機構則認為投資者應當記取,牛市期間乘勝追擊並非一帆風順,須知市場轉勢還在後頭。但由於日本已實施的財政及貨幣擴張政策過於激進,安倍經濟學可說已無退路。

量寬進退兩難
「除非日本能大大加快經濟增長,否則安倍通過宏觀刺激措施進行的激進實驗,就會造成債務及貨幣巨量餘額(overhang),以致金融體系崩潰,甚至觸發惡性通脹。因此,安倍的激進改革措施只得繼續維持下去,而貨幣政策則終須以進一步結構改革加以配合。

「另 一種風險更高的波動性隱憂則在於JGB。由於日本境內銀行投資組合中持有大量JGB,孳息率激增勢將引致資本虧損。事實上,據日本央行表示,若所有年期的 債券息率上升100基點,地區銀行按市值計算的損失(mark-to-market losses)占一級資本(Tier 1capital)比例就會高達20%;而大行的損失則達10%。由於銀行在量寬及通貨再膨脹經濟學(reflationaryeconomics)的轉 移機制中占有重要位置,銀行資產負債表受損勢將大大削弱安倍經濟學的效用。

「至於日本央行的大舉買債行動,亦足以妨礙JGB市場的其他投資者,因而加劇息率波動的情況。JGB流動性減低,則表示金融機構不易快速覓得交易對手,難以進行大手買賣。債券投資的風險還在於息率大幅波動或會引致JGB進一步拋售,以致形成摧毀銀行資本的惡性循環。

「為 防止出現JGB市場崩潰的災劫,日本央行有必要進一步采取行動,其中包括提高注入流動性的靈活性、購買策略多元化,以及加強與市場溝通。但流動性收縮、波 動性增加,以至環球孳息趨升,都會繼續迫使JGB孳息上升。雖然這並非表示日本牛市已告一段落,但正如我們在最近發表的通訊中所指,以對沖方式穩守依然是 上上之策!」

事到如今,日本政府已別無選擇,惟有硬著頭皮繼續向前走,才有望避免經濟陷於崩潰。日本新政所發動的貨幣戰,其規模之大無 疑史無前例。至於上世紀30年代的一場貨幣大戰,環球經濟當時仍以黃金本位為主,但卻早已變為無錨貨幣當道假使今日日圓貶值五成,德國和中國可會坐視不 理?若兩國以牙還牙,同將本國貨幣貶值而冒上通脹風險,若非如此,就會喪失出口份額以及流失職位。

曾幾何時,各大央行一度只能維持現狀,只因既無終止量寬之理,亦欠缺以貨幣政策改善本土經濟之途;如今也只能舊調重彈。正如筆者上周在本欄指出,日本在量寬方面不過是「後起之秀」。若能以日本經驗為鑒,當可從中汲取教訓。

日本計劃向外輸出通縮之舉,既已獲一眾經濟專家首肯,只會一往無前,開創先河。事實上,日本政府亦騎虎難下,只能勉力為之,否則其金融體制就會陷於崩潰;事已至此,亦只好順其自然。

筆者只好寄望持有央行無法大量印發的資產,但即使如此,央行政策影響無孔不入,任何產品均難幸免。無論如何,市場波動在所難免,但與此同時,亦能為投資者帶來新機會;日後本欄將就有關問題作出深入剖析。





比特幣是數字版黃金?






正當“中國大媽”趁金價暴跌瘋狂買進又陷入被套境地之時,在世界範圍內,另外一種更加瘋狂的投資品也走出了暴跌行情——從今年年初開始,這個由計算機極客創造出來的網絡虛擬貨幣“比特幣”經過全球熱炒之后,價格從十幾美元飆升至峰頂的兩百多美元后暴跌。

在此之前,這個看不到摸不到的虛擬貨幣已經吸引了大批經濟學家的研讀,更吸引了大批“掘金族”和“投資族”混跡其中,他們或是升級電腦裝備極力“挖礦”,或是看中忽漲忽跌的不穩定性等待時機。總之,他們認為,這個到2140年流通上限只有2100萬枚的“比特幣”具有無與倫比的稀缺性……

前不久,在美國社交新聞網站Reddit上有一篇控訴“比特幣”的帖子流傳甚廣:一個年輕學生因為迷上“比特幣”交易,用所有的財參與了這場“賭博”,最後落得身無分文的下場。

這個年輕人自稱為鮑勃。“這是一個有關運氣、希望、貪婪以及愚蠢的故事”,他在帖子開頭這樣寫道,他自稱是一名數學專業的研究生,現在正在美國大學裡就讀:我几乎沒有什麼錢,但是我卻通過交易“比特幣”賺了將近50萬美元。然而就在一天之內,這些利潤一下子沒有了。現在,我甚至還背負五萬美元的債務,而這有可能讓我失去工作、簽證、還有可愛的未婚妻……

行情暴漲暴跌

鮑勃所經歷的正是在“比特幣”今年四月份掀起的狂風暴雨——在全球最大的比特幣交易平台Mt.Gox上,一枚“比特幣”價格自從4月1日突破100美元之后,在4月10日上升到266美元的歷史新高,此后又毫無徵兆地暴跌至105美元,這種過山車式的行情,甚至導致交易平台一度宣佈暫停交易。

鮑勃就是這起暴跌事件的受害者。最初只是把購買“比特幣”作為一種投資的他,“買得越多個人總資就越多,直到我的資將近50萬美元,我認為自己很幸運,突然就變成了一個有錢人。”

“然而10日一大早,暴跌開始了,我一下了失去了所有的利潤,但是我仍在交易。我后來更犯了一個大錯誤,把五萬美元的學費貸款也投了進去,我失去了理智,也失去了一切。

更讓鮑勃苦惱的是,“一部分學費貸款必須要在今年五月底前上交,如果我能湊齊這些錢的話,最起碼我可以捱到今年夏天而不被人家發現。但是到了今年聖誕節我的簽證到期后,再沒有辦法還錢的話,就要被送回英格蘭。”

玩家血本無歸

鮑勃只是許多破個例中的一個,而這一次暴跌更像“比特幣”版的黑天鵝事件。

據全球最大“比特幣”交易平台Mt.Gox的數據顯示,在4月的頭3天,平均每天有2萬個新用戶開啟,總交易量也比之前翻了3倍,而整個3月才有75000個新賬戶開啟。

然而4月10日之后,“比特幣”只用了半天時間就蒸發了半數以上的市值。為了保護“比特幣”價格免於崩盤,交易平台只得宣佈暫停交易12小時。

這種完全存在於網絡的虛擬交易貨幣為什麼會有如此表現,這是泡沫在破裂嗎?

有媒體注意到這樣的一個“巧合”——社交新聞網站Reddit在幾個月前開啟了“比特幣小費系統”,用戶在看到優質帖子時可以給帖子主人或評論者一些小費,當然,這些小費以“比特幣”的形式結算。而就在4月10那一天,有個用戶給出的“比特幣”小費按照當時的兌換價格相當於13627美元。沒有人知道這名用戶是誰。

不過不少媒體認為,當市場上突然出現如此多的“比特幣”時,價格暴跌在所難免,甚至有人猜測這名用戶是銀行的底,專門做空“比特幣”。

什麼是比特幣?數字!

“比特幣”是一種虛擬貨幣體系的基本單位,並不是一個有形的實物,它只是一組關聯了比特幣地址的數字,英文簡寫為“BTC”(BitCoin)。

比特幣如何得?“挖礦”!

要想獲得“比特幣”,“挖礦人”必須在比特幣官方網站上下載客戶端程序,安裝完以后會直接獲得一個比特幣地址。接下來,“挖礦人”需要下載專用的比特幣運算工具,程序會一直不停地計算一系列“數學題”,當“挖礦人”成功地計算完“一道數學題”之后,就有可能得到一定數量的比特幣。

比特幣有多少?2100萬個!

由於比特幣不是由某個國家的央行發行的,而是由整個網絡一起創造的,因此不會像紙質貨幣一樣,因為超發導致貶值。而在網絡中,運算難度是自動調節的,比如,最初四年裡會有1050萬個“比特幣”被製造出來,這個數值每四年減半,照此計算,最終比特幣的數額會最終在2140年趨近於2100萬個。

從無到有的“比特幣”

三年前,當“比特幣”首次公開交易時,價格只有0.03美元,隨后不斷上漲。至今年四月,“比特幣”價格已經暴漲了數千倍,但只是為四月份的暴漲開啟序幕。

在網絡上的越發火熱,也滲透到現實生活中來,資本大也開始討論“比特幣”,四月底,美國電商巨頭eBay表示正在探索將“比特幣”融合到PayPal支付體系中,而國內淘寶上也有部分新潮賣家開放“比特幣”付款功能。甚至在雅安地震時,慈善基金壹基金還接收到233個“比特幣”捐贈。

首次交易買了披薩

“比特幣”第一次在現實中體現價值是在2010年——來自美國佛羅里達州的程序設計員拉斯洛·漢耶茲被認為是第一個在現實世界使用“比特幣”的人。

當時,“比特幣”還在電腦極客們手中流通,然而拉斯洛·漢耶茲將一萬個“比特幣”發給英格蘭的一名交易者之后,后者接用信用卡幫他從一家著名比薩零售店訂購了兩個比薩,就這樣,這次跨越大西洋的交易也成就了歷史。

雖然現在看來,這兩個比薩可能是世界上最貴的比薩餅,以當下100美元的兌換價格來算,平均每個披薩價格超過50萬美元,但漢耶茲並不后悔,他說:“比薩很不錯。”

而對於“比特幣”來說,這樣劇烈的震盪其實是一種諷刺,因為在人們的印象中,它“理應”像黃金一樣,成為一種對抗風險的保值手段。

貨幣總量趨於固定

這還得從“比特幣”的設計理念開始談起。

2008年,有人用中本聰這個筆名發表了一篇文章,提出了“比特幣”的設計理念。在他的設計中,“比特幣”由玩家通過“挖礦”的方式參與,通過與其他淘金者相互競爭后,如果用戶的電腦成功創造出一組數字,那麼就是“挖礦”成功,成功獲得一定數量的“比特幣”。

而“比特幣”的生的規則不受任何組織和個人的干擾。它的算法是:每隔10分鐘程序會向網絡中釋放若干個比特幣,每隔一段時間會根據前一時間段比特幣的製造數量對釋放量進行減半。

根據這個理論,比特幣的總量是固定的。去年11月28日,2100萬總量的一半已經面世。預計在2012至2016年,全球每10分鐘將生25個比特幣。而到了2140年,全世界的“比特幣”總量將無限趨近於2100萬個。

被稱為“數字黃金”

有人說,“比特幣”總量固定,就不會出現大量引發而導致通貨膨脹的出現。

在一篇博客文章中,中本聰詳細闡述了現行貨幣的劣勢:“央行必須讓人們相信它不會讓貨幣貶值,但歷史上他們已經多次打破這種信任;銀行需要讓人們信任它能好好地保住儲戶的錢,但事實上他們經常把錢亂借給別人造成壞賬。”

“這個理念就是要創造一種央行無法貶值而政府無法征稅的貨幣”,《大西洋月刊》更是評價說,“換而言之他們要創造一種數字黃金。”

正是因為如此,在金融危機此起彼伏的時代中,比特幣的需求才尤為明顯。比如今年3月塞浦路斯危機爆發后,“比特幣”的價值在兩日之內則上漲了15%,而匯率觀察和交易軟件的下載量在手機應用程序榜單上也大幅飆升。

投機客介入 “挖礦”成軍備競賽

當然,如果是用來保值的,“比特幣”的價格變化應該與金價相仿,而不是如同上世紀末大批硅谷科技公司的新股上市一樣大起大落,真正造成這種瘋狂的局面,實際上還是投機客的介入——隨“比特幣”價格的節節攀升,以及“挖礦”行為在全世界的普及,導致競爭更加激烈,這也意味利潤下降,在這樣的背景下,“軍備競賽”應運而生。

資本大“坐鎮”

比如,畢業於哈佛大學的卡梅隆·文克萊沃斯跟泰勒·文克萊沃斯兄弟就加入到了投資“比特幣”的行業中來。這對兄弟之前最著名的事跡就是曾狀告著名社交網站“臉譜”創始人扎克伯格,稱這名校友的“臉譜”網站是從他們那裏“偷來”的點子。最終,他們在2011年獲得了價值6500萬美元的現金賠償以及一部分“臉譜”網站的股份,如今,他們所持有的股份價值早就超過了上億美元。

文克萊沃斯兄弟目前擁有全球“比特幣”市場上約1%的份額,“人們說這是個龐氏騙局,但我不這樣認為,”卡梅隆最近坦白地說。

投資界玩比特幣的也非文克萊沃斯兄弟兩人,不少對沖基金都聲稱自己持有“比特幣”,而好萊塢著名影星兼風險投資家阿什頓·庫徹也稱自己擁有大量比特幣。

頂級電腦“挖礦”

而對於沒有雄厚資金的普通人來說,希望通過“挖礦”掘到自己的第一桶金,但是如果用手頭上的現有的電腦機器,可能一兩年都挖不出一個“比特幣”。而目前新潮流是,“礦工”用便宜的計算機配上頂級顯卡和嘈雜的降溫風扇,全天24小時不間斷運算程序“挖礦”。

在這狂熱中,最令人瞠目結舌的是23歲的華裔男孩郭義夫(音譯),他甚至設計了專業的“比特幣”挖礦裝備:他設計的專用生“比特幣”的數字整合電路叫做“阿瓦隆”,這套設備的“挖礦”速度是目前最高端設備的50倍以上。而且,與以CPU為基礎的“挖礦”設備相比,整合電路的耗電量更低——此前,一名美國的“礦工”由於家庭電費非常高,導致警察突然搜查他的房子,懷疑他從事非法活動。

日本大學教授是創始人?

自從“比特幣”被發明以來,其創始人“中本聰”就一直是個謎,無論是網絡世界還是現實世界,他從未公開露面。甚至有些比特幣持有者認為,“中本聰”就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組織或機構的代號,因為比特幣的設計非常完美,不像是一個人就能完成的工作。

最近,計算機科學家泰德·納爾遜在視頻網站上爆料稱,中本聰的真實身份是日本京都大學教授望月新一,不過他並未能提供任何證據,只是根據一些跡象來推斷。

資料顯示,望月新一16歲進入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就讀本科,23歲獲得數學博士學位。33歲成為京都大學全職教授,33歲是一個在學術界顯得年輕的荒謬年齡。

而納爾遜的證據有三點:一、望月新一是那種能創造“比特幣”的天才,他作為數學家已經在其領域破解一些最簡單也是最艱難的難題,並吸引了全球媒體的報 道。二、望月新一併不喜歡將學術成果發表在學術期刊上,而是將之扔在互聯網上,“比特幣”的創造者也是如此。三、盡管望月新一是一名日本教授,但是他的母 語其實是英語,這也和他在通信中表露出來的言辭相一致。

但是質疑者認為,望月新一隻是一名純粹的數學家,對密碼學並不感興趣,這不符合他的研究領域,而納爾遜的這一說法也未得到望月新一本人的回應。

“比特幣”何去何從

陷入信任危機?被新貨幣代替?

“比特幣”的原始碼和設計或許毫無破綻,但“比特幣”本身(構成這個虛擬貨幣單位的獨特字元串)卻只是一個個信息片段,需要儲存在某些地方。

預設狀態下,“比特幣”會被保存在用戶案頭的電子“錢包”中,在價值不高、易於挖掘且被技術人員擁有時,這種辦法是有效的。然而,隨“比特幣”越來越值錢,計算機也就無法勝任這項任務。

一些用戶開始採用多重備份的方式來保護他們的“比特幣”,甚至將其加密保存於沒有聯網的計算機上,也有人將它們保存在雲端,或者乾脆是保險箱裡。即便是一些經驗豐富的早期使用者,他們在保護“比特幣”時同樣遇到了麻煩。

黑客是大忌



黑客,正是“比特幣”的敏感詞。

2011年6月19日,交易網站Mt.Gox的“比特幣”交易價格本來接近18美元,卻被人為修改成1美分,而且注冊用戶的信息也遭到泄露。其中,一位 自稱Allinvain的用戶損失了25000枚“比特幣”,當時相當於50多萬美元。而在2012年,由於網站托管供應商伺服器的管理密碼泄露,價值 228845美元的46703枚“比特幣”失竊。

就在今年四月份,“比特幣”交易重新開盤之后,也出現了大面積的交易遲緩現象,盡管他 們后來聲稱是因為用戶的交易熱情太高而拖垮了伺服器,但不久他們再度几乎“癱瘓”——黑客們將多個計算機聯合起來作為攻擊平台,利用合理的服務請求來占用 過多的伺服器資源,使其他合法用戶無法得到響應。

每次黑客攻擊,都對“比特幣”的價格造成了極大的打擊:本來,比特幣的設計理念就是“要比央行安全”,但黑客的攻擊卻可能讓它變得更加不安全。

最終會崩潰?

在“比特幣”的市場價值體現出來之后,更多的“虛擬錢幣”紛至沓來,比如更小的瑞波幣、耐特幣等等,他們都建立在“比特幣”的設計理念上,採用數學技術來控制新貨幣的出,並限定最高限量。

對於一波又一波“數字貨幣”的來襲,4月份出版的《經濟學人》樂觀指出,“可以預期的是,某種形式的數字貨幣,必將對整個金融行業生深遠的影響。”

不過,撰稿人對於“比特幣”的未來發展持謹慎態度,“‘比特幣’想要成為主流貨幣,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由於本身的缺陷和新的數字貨幣的替代,‘比特幣’貨幣體系最終可能無法維持甚至陷入崩潰。”

不管怎樣,2013年的“比特幣”已經四歲了,它的出現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還只是曇花一現的概念?與其等待答案,不如給出回答——和一切新鮮而充滿活力的事物一樣,它屬於朝氣蓬勃的年輕人。

量寬屆尾聲 好戲在後頭

王冠一
2013年5月27日
【明報專訊】量寬印銀紙造就了銀行與持有股票、房地產等資產的投資者成為贏家,但就不斷蠶食存戶與依靠退休金生活的普羅百姓。如今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內,主張退市的聲音愈來愈大,亦是聯儲局主席伯南克想迴避亦迴避不了的事實。 

伯南克上星期出席國會聽證會時,堅持一貫量寬可加可減的立場。 不過,他似乎心裏有數,明白到今後就算力排眾議繼續加碼量寬,印銀紙對振興經濟的作用已經愈來愈小;因為銀行寧願把剩餘的便宜資金,存放聯儲局收取利息,亦無心主動向實體經濟大開借貸之門。 銀行不借錢企業 削振興經濟作用 

正當市場以為量寬最風光的日子已過,聯儲局的貨幣政策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之際,伯南克原來已經在5月初的議息會議期間埋下伏筆,部署下一輪振興經濟的招數。

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議息記錄顯示,伯南克在會中公開質疑,到底沿用近二十年的聯邦基金利率(Federal Funds Rate),是否仍適合作為短期利率的指標。

伯老質疑聯邦基金利率指標
伯南克的理據可謂堂而皇之,邏輯亦很簡單:在聯邦基金利率機制下,儲局若要上調利率,必須減持資產。只可惜,在持續量寬的環境下,目前儲局的資產負債表已膨脹至3.35萬億美元的驚人規模。假如儲局日後需要加息而大手向市場沽售資產,聯邦基金利率未動分毫,金融市場已經被衝垮了。

自雷曼兄弟倒閉之後,美國國會罕有授權聯儲局,有權自行制訂剩餘儲備金率(Excess Reserve Rate)水平,以隨時控制貨幣供應增加或減少。

有專家估計,伯南克其實最終希望以剩餘儲備金率,取代聯邦基金利率的短期利率指標地位。因為儲局調整剩餘儲備金率毋須相應調整資產規模,日後就算需要加息,亦毋須大量減持資產,避免市場承受不必要的衝擊。

改用剩餘儲備金率 避減持資產衝擊
不過,筆者認為,部署日後加息並非伯南克建議利率改革的真正目的。假如剩餘儲備金率有朝一日取代聯邦基金利率,成為短期指標利率,聯邦儲備理事將會成為最大贏家,而負利率亦將由不可能變成可能。 


聯邦基金利率是由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制訂,即7名聯邦儲備理事與12位地區聯儲總裁的「協調」結果,跟剩餘儲備金率只需7名聯邦儲備理事決定有極大分別。如果剩餘儲備金率擁有短期指標利率的地位,意味「通常親政府」的7名聯邦儲備理事,更加大權在握,今後「府」「行」之間將更加合作無間。

負利率或成真 政府央行更「合作」
更重要的是,由於聯邦基金利率屬於貸款利率,技術上不可能做到負利率;反觀屬於存款利率的剩餘儲備金率則可以。儲局今後可以透過負利率的手段,逼使銀行向實體經濟放貸,突破量寬一直無法突破的瓶頸。

伯南克的一番言論,證明量寬原來並非儲局的終極武器,更厲害的手段相信仍陸續有來。 

神經質多於實質


石林

日 本經濟大臣和美國聯儲局主席貝南奇的言論,先後導致上周金價大幅波動,最低曾跌至1337.9元(美元.下同),僅稍高於4月的低位1321.7元;但最 高則回彈到1414.3元,最後以1386.3元偏高位收市,比前周上升1.9%。與其說上述的波動是反映該兩國貨幣政策的新轉變,毋寧說是市場反應過分 的神經質。

該 場面尤其表現於周三貝南奇向美國國會作證詞的一段時間,金價短時間內由1383元急漲至1414元,但迅即大幅倒跌至1367元。其實貝氏的講話內容事先 已可大概估計得到,他會為現行的寬鬆政策辯護,然後不排除按日後經濟發展的實況,可加可減地調節購債的規模,當然時間表是欠奉。

許多人都明白到,聯儲局的現行措施不可能無限期持續下去,客觀形勢改變,政策亦將有改變。簡而言之,該局在目前即行退市是不現實也是不成熟的,但日後慢慢退出則是可能的。

我們除了聽聯儲局的言論外,應該看看它目前的實際行動。在貝南奇發表講話的同日,該局的資產負債表規模再創出3.398萬億元的新高;其中持有國庫券和MBS的價值也分別膨脹到更高的水平,分別為1.877萬億元和1.178萬億元。換言之,QE操作在加劇進行中。

市場呈現不協調效應

不 過,在金融市場我們卻看到一些與此不協調的景象和效應,例如美國10年期債券孳息率攀爬至具關鍵意義的2厘水平之上;CRB商品期貨指數維持其4個月來的 下降軌,近日更受制於一季平均線水平,上周更以接近全周偏低位284.89收市。這些不協調市場現象告訴我們兩點:一是聯儲局目前的QE措施實際效果是不 大的;二是不久後聯儲局真的可能退市。

金 市最近的上下飄忽波動相信還反映牛方與熊方的激烈爭鬥。牛方覺得金價在1338元成了第二低位,日後市勢可據此建立一個底部回復上升;而熊方則力圖把金價 壓制在1420元乃至是1400元以下水平,阻其回升。有分析意見認為,目前是實貨市場與紙金市場的歧異,最終會是實貨市場取得勝利,但另有人認為紙金市 場是洞悉先機,例如對沖基金的淨好倉量上周進一步減降至2008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上述兩個市場歧異被形容為中國大媽與美國大鱷之戰,而一般認為大媽一定不敵大鱷,但此說似過分卡通化,散戶不一定輸給大戶,八十年代金市由牛轉熊,就是眾多散戶打敗壟斷大戶的一個例子。關鍵問題是在某個特定時候,誰的做法更為符合經濟大勢演變方向。

在目前時刻,我們估量經濟大勢不是聽某些人的言論,而是看市場的實際發展,例如是上述的利率和通脹等數據,但很不幸,當前的數據似有利於大鱷、不利於大媽。

SPDR(代碼GLD)的持金量持續減縮之勢尚未見停止,至上周末減至1016.16噸,較去年年底累積減持了337.19噸。與此同時,連同其在內的已知ETFs共約減持了460噸黃金,光是此數量已大大超過了最近實金市場的吸納量。

美元最近從高位調整,有利金價再回揚,但美元大勢仍好,將限制金市的升幅。故估計金價不易重越1420元至1425元地帶,短期在1414元和1398元分別有阻力,但目前在1377元和1355元分別有支持,並且暫不致低於1336元。

繼續維持整固市勢

銀價上周竟曾跌至20.04元,低於上月最低位22元,並使敝欄兩年前認為銀價會跌至21元不幸言中。對沖基金上月一度曾持淨沽倉,上周淨好倉亦低至只有1981張合約,明顯少於其他投資者的淨好倉量。我們很難想像在沒有對沖基金回頭參與的情況下,銀價可以大幅回升。

CRB商品期貨指數及銅價從日前反彈高位回落,也不利於銀價。現估計銀價不易重越23.8元至24元地帶,短期在23.3元有阻力;短期支持在22元水平,並諒暫不致低於21.2元。

簡而言之,金銀兩市繼續維持整固走勢,短期波動若說是反映基本因素,不如說是反映起伏不定的市場情緒。
Pi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