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7日星期三

付鵬專欄:LME的'舞龍'與'紅酒'的轉變

今次阿爺真醒目 





上個月在LME亞洲週上,李小加先生就如何一邊舞龍一邊喝紅酒做了完美的闡釋,華人最優秀的太極拳精神發揮非常到位,一邊是重申港交所無意從根本改變倫敦金屬交易所(LME)的業務模式,也並無計劃改變交易圈的模式,並承諾至少在2015年1月前都不會增加收費或改變會員架構,但是一邊卻是在自己的臉書上或者自己的博客上近期頻頻撰寫博客,內容都與LME有關,短短半個月左右就寫了4篇,其中就不乏闡述LME倉庫排隊提貨現象的文章。


LME的寬進嚴出提貨排隊的遊戲規則到底誰是受益者,我想庫存的遊戲結合倉儲領域如何玩轉,這其中的方法有N種,無論是將交易所場外執行的現貨業務的價格和升水保持著一定水平結合出入口賺取暴力,還是其他的幾種方式,這些盡人皆知的'不是秘密的秘密'屌絲在這裡就不浪費口舌了,正如LME董事會講到的:'如何平衡會員,倉庫運營商和金屬業界各方的不同需求',不同利益集團有著不同的利益訴求,在同一個平台下如何進行利益的再分配就顯得有點意思了。



隨後也就在李先生博客寫完,紅酒和舞龍謝幕之後,LME正式的開始下手進行入主後的調整,這年頭一旦收購成功之後,之前承諾的天花亂墜的'50年不改變和50年不動搖'也就沒有任何的意義了,人不利己天誅地滅的道理大家還是明白的。引用李先生的一個詞叫'LME生態圈'正在更好的符合亞洲模式,真正要打造的就是成為了'亞洲的LME'。但在這些大刀闊斧的改革的同時,如何能夠平衡'中國'和'倫敦'的信任,就非常考驗李先生的智慧了。



那麼後面LME的亞洲生態圈還會有那些巨大的變化,這點不難猜測,LME亞洲中對於身處會場的屌絲來說,一個關鍵的詞非常的吸引我的注意'三條腿走路';未來基於人民幣計價的有色金屬交易合約是必然的結果,不僅促進人民幣計價的金融衍生工具的發展,更重的是中央政府更為看重的是如何為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服務鋪路的意義,當然要想服務於這一點,在上海和香港設立LME的交割庫應該也是必須要做的事情,仔細想想最近關於李總理力排眾議拍板上海自由貿易區裡的一些細節,我想大家應該是不難想到對LME來說是啥意思了。當然如果LME快速推進的話我想我們的上海交易所的配合就應該是滬銅夜盤或24小時交易了。



看樣子正如李先生自己說的,中央政府對於支持港交所收購LM​​E寄予的希望就是:“請進來、走出去、掛進來、掛出去”即透過香港,讓國際投資者進入內地,讓內地投資者走向國際,引入外國產品,及將自己的產品推向國際。



而毫無疑問這些改革一定會觸碰一些既得利益集團的蛋糕,就拿寬進嚴出提貨排隊的遊戲規則來說,對於買貨的企業其中大多數都是中國買家來說,被強行的扒皮的日子很快就會過去了,而摩根扒皮,高盛扒皮還是佳能可扒皮的好日子也很快就會過去了,LME真正實施估計要到10月份開完內部會議,明年4月份才可能真正的推出,這也就給了諸位'週扒皮'先生很大的緩衝期,那麼現在就立即開始行動吧,這點從最近摩根大通和高盛尋求賣掉旗下金屬倉儲業務的著急程度就能夠深切的感受到。



我覺得最為鬱悶的就是JPM的Blythe Masters,這位女強人好不容易通過數年的佈局應該是07年-10年把JPM的大宗商品打造成世界前三:2010年由於歐洲問題給RBS帶來的沉重壓力,趁著部分國有化的蘇格蘭皇家銀行出售資產以償還歐盟監管部門之機,以17億美元收購RBS和Sempra Energy 的合資公司RBS Sempra的非美國大宗商品交易資產(這其中就有最有名的Henry Bath,大家熟知的新奧爾良很多倉庫的所有權就在這家公司名下)。然後和中國銀行爭搶MF的倫敦商品團隊和席位還有MF手上的LME股權,JPM徹底展開了對LME市場的佈局,後面又是大家比較熟悉的ETF,又是收購LME股權。剛剛好日子享受沒幾天,港交所這麼一出手收購外加如此果斷的切斷了B大媽的財路,我估計這位女強人正非常的頭疼呢。



不過女強人就是女強人,馬上調轉船頭,如果等新規出來,這些原本的金娃娃倉儲系統估計損失將超過50%以上,JPM自己的Metro International Trade Services已經開始與買家洽談了,該倉庫是其在2010年以約5.4億美元購得的。而最近也開始啟動了出售旗下Henry Bath倉庫的進程,李先生其實也算是權衡半天了,給了這些'週扒皮'先生們將近1年的緩衝期,足夠他們處理手上這些原本的金娃娃了,而丟了一個金娃娃就一定要再給人家另外一個金娃娃,會是什麼呢?屌絲大膽的猜測一下,無非就是在人民幣結算和上海的LME交割倉庫上可以做一些文章而已。

短期內很多人擔心交易制度的改變會對現貨市場造成衝擊,這些現貨庫存會跑到市場來麼?我想是不會的,這幾年金娃娃遊戲規則已經帶來了巨大的收益,庫存現貨的真實成本早就被攤薄的很低了,完全沒有必要拋到市場裡自己砸自己的腳,但是對於之前那種利用倉庫普遍提前佈局控制目前的入庫量,直接導致倉庫新增倉單不足,同時合約空頭難以用現貨交割平倉,合約遠期曲線近端被激烈抬升的吃結構的錢扒升貼水的錢的遊戲恐怕是不可能再玩了。



而仔細分析一下目前LME董事會提出縮短倉庫出貨時間的建議,通過引入新的基於「入貨率」而調整的「出貨率」,防止當前的排隊現象繼續惡化;針對「註銷倉單」重新排隊的行為,引入新的「出貨率」,從而減少當前的隊伍長度;通過「祖父條款」(即豁免新例生效前的行為的條款),避免懲罰那些依據之前LME規則來作出投資和運營決定的倉庫公司。既然都有了祖父條款,那麼倉儲公司背後這些大老闆的利益就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這一點毫無疑問應該是利益博弈的結果,那麼關鍵詞的註銷倉單的本質不是對價格趨勢的控制,而是對價格結構的扭曲,要明白大佬們賺的是屌絲一直在給大家講的'結構和製度'的錢,因此新的規則意味著新的玩法,老的東西都被人知道了,那就不是什麼秘密了。



JPM也好,高盛也好,佳能可托克也好,是時間準備換新的玩法了,上海自由貿易區外加人民幣價格和結算再加上海未來的夜盤銅,是時候考慮往這個方向重新佈局了,如果還想在大宗領域繼續霸主的話。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0145 

塞浦路斯財長稱 出售黃金並非唯一選項





週二塞浦路斯財長表態出售黃金儲備並非是償還債務的唯一選項,目前正在考慮其他的替代方案。

Harris Georgiades財長告訴記者:

    “現出售黃金(儲備)是眾所周知的,但也只是一個選項而已” 。不過他沒有詳細闡述其他的方案。

    “當時機到來時,我們將​​會考慮這些選項,或者是將考慮所有的選項”不過他沒有詳細闡述其他的方案。 via 路透

而當被問及塞浦路斯是否會考慮不出售黃金時,他說:

    “當時機到來時,我們將​​檢查其他的選項”。

《華爾街見聞》曾報導3月份時歐盟和IMF決定給塞浦路斯100億美元救助其瀕臨崩潰的經濟,而該島國也付出了讓其兩家最大銀行的儲戶損失存款的巨大代價。

塞浦路斯還向IMF和歐盟委員承諾將考慮出售黃金償還債務,當時其黃金儲備的價值約為4億歐元。

塞浦路斯被迫拋售儲備的信息當時引發黃金大跌,交易員擔心這可能在救助中開一個先例。

LME規則變局將會導致有色庫存拋售潮?



據華爾街見聞最近報導:

    摩根大通和高盛正在尋求出售它們的金屬倉庫,這距離它們充滿爭議性地進入這個行業只有3年的時間,恰好LME正計劃修改的庫存規則很可能降低了該業務的吸引力。

    這兩家美國的銀行在2010年進入了這個小眾的倉存業務,當時金融危機後的囤積庫存已經引起了倉存企業的蓬勃發展。然而,當金屬用戶開始抱怨倉存企業正在利用倉存系統的瓶頸從扭曲價格中獲利,這些倉庫的所有權就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大部分的金屬期貨曲線仍然存於期貨溢價,所以如果過去銀行業明確地建議購買庫存業務,利用存儲並在遠期出售策略獲利,那麼現在看起來,它們開始剝離倉庫的權益在時間點上有點矛盾。

有分析師認為,銀行業的退出是受到了LME決定解決史無前例的倉庫排隊現象所驅動的——這與庫存爆滿有關。這些現像已經開始損害倉庫所有者和LME體系本身的聲譽。規則改革的推遲一直是倉庫所有者利潤的來源,因為它們會持續收取租金,直到金屬庫存真正地離開倉庫建築。改革拖延得越久,它們收取的租金就越多。

然而,LME正在尋求阻止這種逐利行為​​,這將可能導致倉庫的利潤能力受到嚴重衝擊。

金屬行業可能還有更多的事情將要發生。

金屬行業消息源表示,行業參與者的另一個壓力點是,LME即將轉向內部清算。

鑑於一旦交易商被迫只能通過LME進行金屬的清算,邊際成本將會加倍,這很可能會衝擊那些參與存儲並在遠期出售策略投資者的利潤水平。

通過LCH.CLearnet清算,一般是容許大型參與者,對其與其它參與者建立的一系列不同的大宗商品、互換和衍生品進行淨值處理,但現在基礎金屬的頭寸將被剔除出淨值處理的範圍。這不單會導致在LCH.Clearnet的未結清頭寸抵押品需求上升,還會增加在LME金屬頭寸的新抵押品需求。

以上的變化可能足以限制黑色庫存和存儲並在遠期出售策略的盈利能力,就算期貨價格曲線繼續維持期貨溢價。

這會導致什麼結果呢?

根據我們的消息源,結果將取決於這些交易的本質。然而,在很多例子中,正是金屬生產企業自己把產品折價出售銀行,這樣在需求萎靡的經濟環境中增加自身的現金流入。這些金屬一直被銀行儲存在倉庫中,未來2-4年通過回購重新賣給有時可能是相同的生產企業。

通過“堵塞”倉庫,越來越多真正的金屬終端消費者已經被迫繞過LME的庫存系統,直接找生產企業了——在那裡它們將不得不在LME報價的基礎上支付一個溢價。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這個機制讓每個人都感到滿意(除了終端消費者)。但只有回購義務能在存在盈利溢價(期貨溢價)的背景下不斷展期,這個策略才能一直持續下去。

但現在,據我們所知,一些生產企業已經選擇通過在市場上出售產品來逃避回購的義務。這已經導致市場承受了一大批沒有對沖的產品供應,而這又相應地衝擊了現貨價格。

如果因為邊際成本高於收益,造成銀行不能繼續往前展期這些對沖頭寸,同時“堵塞的”庫存不能再提供新增的租金收入,現在整個機制的盈利能力將會改變。

如果發生這個情況,當現有的庫存消失,很容易預期,要么基礎金屬價格進一步下跌,要么基礎金屬期貨合約的期貨溢價狀況進一步加劇,甚至可能再次回到超級期貨溢價的境地

五月美債兩重天:對沖基金瘋狂拋售,中國大幅買入


早在今年5月,全球對沖基金就站上了拋售美債的第一線,搶在了美債收益率上漲之前率先出售美債,而那時候各國央行還在堅定地購入。

根據美國官方數據,今年5月,位於加勒比海,比利時和盧森堡的私人海外賬戶出售了總計達515億美元的美國公債。這些地區是對沖基金賬戶的大本營,可以反應出對沖基金資金流向情況。美國TD Securities的分析師評論,“我們認為來自加勒比海地區賬戶的大舉拋售代表了快錢正迅速撤離美債,預計這種趨勢會在六月延續並且加速。”

然而,根據美國財政部周二發布的國際資本流動報告(TIC)數據,同期,多家海外央行在5月大幅購入美債,總額達403億美元。其中來自中國央行的購買力尤為強勁,中國5月增持美債252億美元至1.3159萬億美元,持有美債數額創歷史新高,為美債的第一大外國持有者。

法巴銀行外匯分析師評論,“雖然國際資本流動報告(TIC)的數據有些滯後,但也反應出在5月初全球私人和官方投資者對待美債的不同投資主題。”

各國央行在今年4月出售美債後,在5月因對塞浦路斯局勢的擔憂以及對美國經濟改善的信心,他們又將美債重新購入。然而美債5月份的表現卻令人失望,由於美聯儲表示考慮縮減債券購買規模,10年國債收益率大漲50個基點,價格下跌約2%。

遭受五月的投資失利,全球央行在六月上演“美債大逃亡”。據FT報導,在6月17日至23日的一周,全球央行拋售美國國債的數量創下了歷史記錄:外國機構持有的且由美聯儲保管的美國國債減少了324億美元至2.93萬億美元,這一拋售記錄讓2007年8月的240億美元相形見絀。

中國大媽購買力蜚聲海內外一語:龍鳳鐲都買不到


快速的擴張沒有帶來足夠利潤,隨著金價的逆轉,周大福這個香港黃金珠寶飾品業龍頭企業進退兩難。

201326_32

記者_雷順莉廣州、香港報導

2013年的五一節,香港立法會並不太平,一貫以辭鋒犀利出名的議員黃毓民,拍桌而起,大聲責問政務司長林鄭月娥:“最近的金價狂跌,我有個朋友打電話給我,娶兒媳婦買不到龍鳳手鐲,都賣完了,(內地)這麼有錢?買少點龍鳳鐲子啦!讓我們儿子結婚也有龍鳳鐲用啊!”(暴跌後黃金之底在何處中國大媽:怎麼會跌成這樣?)

當天香港政府需要立法會表態支持,讓他們能夠仿效澳門政府,為​​不久前發生的雅安地震,向四川省政府捐款1億元。但黃毓民等三個議員,高聲反對香港政府對四川災區的捐款,除了不信任捐款真的能到災民手裡的理由外,黃毓民最大的反對捐款的發力點就是——內地有錢人那麼多,連黃金都被買光,根本不缺香港納稅人的錢。

這番石破天驚的發言,隨後震驚了海峽兩岸三地,“龍鳳鐲都買不到”一語,令中國大媽的購買力,蜚聲海內外,同時也道出普通香港人的無奈,伴隨了幾十年生活習俗都受到影響,黃金也與奶粉一同“淪陷”。

2013年“五一”假期的前三天,香港就賣出9噸黃金,總額逾30億元。機構預計,從周大福、週生生到六福,今年的黃金銷售額,很可能是往年兩倍以上。然而,對這些奢侈品公司來說,他們真的是這場黃金搶購潮的贏家嗎?








以香港黃金珠寶飾品業龍頭周大福為例,截至今年3月31日的2013財年,他們五年來首次出現利潤率負增長,從2012的63.41億港元變成了2013年的55.05億港元。

事實上,周大福從IPO上市以後,擔憂便一直長伴左右。

由於2009年到2010年,國際金價一路創下新高,與黃金依賴度較高的珠寶行業,收入均出現蒸蒸日上的局面。到上市前的2010年,周大福的黃金銷售額已高達300多億港元。在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長面前,周大福制定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大躍進”目標,他們要在2016年擴張至2000家零售店。

在周大福超過80年的歷史中,1989年以前,周大福的店面才8家,1998年進入中國內地開店,還不到100家店面,2005年投入了10億元,擁有了400家店面,此後5年時間,周大福開店速度直線上升,到2010年已升至1000多家。

可那時周大福品牌的締造者,香港人稱為“彤叔”的鄭裕彤,他的心願是再用10年時間,到2020年周大福能再開1000家店,至2000家店。彼時85歲高齡的鄭裕彤,在多次接受香港媒體採訪時,還一再強調“對不起,有生之年都不會考慮上市,不想去傷腦筋。現在賺多賺少,不用向人交代。我現在好happy ,一點壓力也沒有。都這把年紀啦,何苦呢?”

當時,人們認為是彤叔小心謹慎的性格,加之周大福乃鄭家家族企業掌上明珠,所以雖為華人珠寶金行的旗幟,卻不願成為上市公司。但轉眼一到2011年,什麼都變了。

2000家門店的目標,意味著從2012年到2015年這4年間,周大福每年要開設珠寶零售店200家,融資資金大部將用於此擴充版圖計劃。

這個計劃一出,很多分析人士便認為充滿了風險,因為珠寶飾品行業的市場空間,幾乎已經被開發到了頂點,賣珠寶的名牌,也不可能像超市那般成行成市。香港著名基金經理黃國英評論說:“高級品牌不同辦廠,不是多就贏”,企圖以量取勝,卻反而令品牌同質化,“開到一整條街都是,同六福有什麼分別? ”

最弔詭的是投資大鱷喬治·索羅斯對周大福的態度轉變,當年周大福路演期間,索羅斯曾表態用4000萬美元認購周大福,這樣舉動無疑是對周大福融資的巨大利好,但在最後認購期間,索羅斯撤出該筆投資。

市場懷疑,索羅斯預感到了黃金大勢已去。據美國證交會檔案顯示,索羅斯旗下Soros Fund Management減持其於全球最大的黃金交易所買賣基金SPDR Gold Trust約55%,由去年第三季的132萬股減至第四季的60萬股,今年首季又減持了6.91萬股。


索羅C 亦有兩手準備
(http://honsonyip.blogspot.hk/2013/05/blog-post_6523.html)

難以置信的擴張

索羅斯對黃金的減倉,其實已預示著投資人士對瘋狂金價的擔心,畢竟從2007年9月至2011年9月期間,國際黃金價格已由平均每盎司676美元上升至1923美元,三年時間漲了近三倍。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周大福的收入,從2009財年度的184.1億港元,增長至2011財年度的350.4億港元。

可是,黃金價格有漲有落,而周大福僅僅是靠著擴大規模來提高營業收入,一旦行情不好,周大福的營收就將面臨風險。

所以,當周大福以15港元定價招股時(這個價格是原本15-21港元的最低價位),他們募資的額度,已從之前期望的220億港元降到了150億港元,但市場的擔憂依然存在,掛牌首日,周大福的股價就跌破發行價8%。

IPO過後,鄭裕彤將周大福的“軍符”交給了長子鄭家純,自己過上了真正的退休日子。其實,1990年,鄭裕彤就曾半退休過,當時鄭家純接過父印主管全局,被港人稱呼為“純官”的他,上任一年,共動用52億資金,大舉擴張,把集團拖進緊繃的資金鍊條中。

幸運的是周大福的高度擴張,在彼時中國迅猛的經濟發展勢頭的背景下,顯得如魚得水,相得益彰。 2012年財政年度營業額猛增了61.4%,達到了565.7億港元,而年度同店銷售也狂飆上升40.3%時,鄭家純再一次出手了,2000家開店目標,由2016年提速到2014年,並許下豪言,未來3年收入定將翻一番。導致鄭家純大舉擴​​張的原因,是其對於內地經濟發展的充滿信心。他在中國政府四萬億一攬子刺激計劃中,嗅到了商機和前景。

然而,歐洲爆發債務危機,美國復甦遲遲不到,全球經濟形勢一片蕭條,國際黃金價格於2012年開始往下跳水時,鄭家純卻痴迷於打造著3年後營收突破1000億的“神話” 。

鄭家純能夠依靠的絕招,依然是快速開店,這意味著要他們必須囤積大量的黃金、珠寶和白金。就如同樓盤有空置期一樣,這些黃金珠寶在過去四年裡,其存貨分別達到80.94億、92.75億、171億、 288.78億及截至2012年9月底的317億港元。更值得一提的是,在2012年財政年度發佈時,所有存貨中珠寶就佔了54%,但貢獻卻只有整體營業額的27%,加上存貨周轉天數已由上一年的192天升至213天,這一切都加劇了周大福的現金成本,IPO之前他們的資金支出,就已達70.19億港元。

最好的時代,不明的前景

很快,鄭家純就發現自己豪言壯志難度有多高。 2013年的4月,國際金價暴跌10%至1358美元/盎司,創30年來最大跌幅紀錄,5月下跌幅度更達到過11.3%,為1348.3美元/盎司,7月剛過,金價最低已經跌破1200美元/盎司。

而周大福的“大躍進”,也踏入類似中國4萬億救市後的產能過剩狀態,到了2012年的7月,周大福珠寶集團的現金,實際上已出現66.5億元負數,靠上市籌的幾百億元撐住。現在的情況是,周大福擴張愈快,現金流出愈多。

各種沒想到的狀況開始發酵了,首先是珠寶等高端消費開始放緩,按照公開數據,珠寶鑲嵌首飾雖只占到總營收的26%,但卻是利潤最大的一部。據悉,比如黃金銷售的毛利率介乎15%-18%,珠寶銷售則高達40%。

但中國中央領導人換屆後對於三公消費及貪腐的打擊,周大福的珠寶也就變得如茅台酒一般,成為了奢侈的符號,對於收入極端不平衡的中國來說,銷量需求自然不再那麼美好。

由於通脹預期及包括股市等投資渠道的萎縮,中國內地對周大福最感興趣的仍然是黃金,進入2013年,周大福黃金產品的銷售比例,反而由上一年的53%升為57%。但對於黃金銷售來說,周大福在中國內地的所有門店占到整體的94%,卻只貢獻了56%的營業額。

然而,由於沒有增值稅和關稅,而且人民幣兌港幣的升值,在香港購買金飾品,一般都要比內地便宜60元/克左右。若購買一條15克的項鍊,則可以便宜近千元。有經濟實力的人,大多更願意到香港買黃金。所以,澳門和香港的門店儘管少,卻貢獻44%之多的營業額。

這種投入比的不匹配,成本在被迫增加,因為內地人工成本、地租租金、管理成本都在上升。最重要的是,內地黃金消費欲求,同廣東、福建及港澳台的消費是不一樣的。華南地區的人,對於黃金的觀念,仍然是中國傳統習慣,許多節假日和婚娶,都喜歡買黃金來討個好彩頭,因為黃金金燦燦的顏色寓意著美好的意頭。

比如前文令黃毓民念叨的龍鳳鐲,在中國南方的傳統文化中,是男女家的父母分別送給新娘的禮物,代表吉祥的意思。越重的龍鳳鐲,亦代表家境富足。在傳統上,龍鳳鐲是用純金鑄造,所以搶金潮成為重點光顧對象。

這種風潮下,很多珠寶公司為了競爭,都在想方設法壓低珠寶首飾的加工費用。可首飾的價值就體現在了其加工工藝、服務上。 “如果購買黃金首飾誤以為是直接購買黃金,那麼企業的利潤幾乎被壓榨為零。”上海老鳳祥[0.37% 資金研報]的首席發言人王恩生就曾如​​此感慨中國大媽們帶來的負面影響。

一切不利影響,終於讓周大福迎來了一個前文所述的財報,如市場預期般倒退,利潤率出現負增長,對於“未來三年收入要翻一番”的目標,主席鄭家純坦承:“不一定三年都要翻一番,有時兩年、四年都不定,六年亦可以翻兩番”。

但這種含糊的說法,並沒有增加投資人對於周大福的信心,反而自IPO後,股價已跌去15%之多。 1994年以前,香港人買黃金,會選擇擠到8家周大福的店面,香港人就像對待自己成長的記憶來看周大福,人們從未擔憂它的經營,如今周大福上千家門店,70%多都來自內地顧客,市場對它的擔憂卻達到了最大。

印度民眾愛黃金民間持有黃金總量超2萬噸



作為當今世界的第一大黃金消費國,印度每年的黃金消費量佔全球約三分之一。印度政府一直試圖讓民眾放棄囤積黃金的習慣,因為進口黃金要耗費巨額外匯儲備。

本報訊印度財政部長齊丹巴蘭上個月呼籲民眾放棄購買黃金。

外匯主要是進口油和金

自去年11月以來,印度貨幣盧比的匯率跌至最低點,在過去12個月裡,對美元貶值達9%,這使得印度進口黃金的成本大增,經常項目赤字遭遇巨大壓力。在印度去年1750億美元的貿易赤字中,進口石油和黃金就占到了70%。

“我理解印度民眾對黃金的痴迷,”齊丹巴蘭說,“正常情況下,我們也不會為此過分擔憂,但考慮到眼下的經常項目赤字,再加上為了省出外匯儲備進口石油、煤、食用油、機械設備等其他重要物資,我們應該克制一下對黃金的痴迷。”

據世界黃金協會統計,印度2010年消耗963噸黃金,占到當年全球黃金需求量的三分之一;而在2012至2013財年,印度進口了1017噸黃金。印度政府的目標是將每年的黃金進口量減少到700噸。

賣地農民熱衷買黃金

齊丹巴蘭的呼籲得到的是印度民眾鋪天蓋地的質疑聲。據估計,印度民間持有的黃金總量超過了2萬噸,而這些黃金很少在國內市場上交易。

1947年至1966年間,印度政府曾禁止進口黃金,1966年後,印度政府改用許可證制度。但這兩種做法都未能實現減少國內黃金消費的預期目標,反而刺激印度國內黃金走私劇增,到了上世紀90年代,印度黃金交易完全自由化。

在印度西部城市普納三層樓高的蘭卡珠寶店,節日里每天有超過5000人蜂擁而來購買黃金,其中既有農民也有中產階級。即使在普通日子裡,這家店每天也有大約250名顧客,多數都是把土地賣給房地產開發商的農民。



印度人不信銀行信黃金

不少專家表示,如此之多的黃金藏在私人手裡,印度政府應該將黃金視作國家的戰略資產,從長遠看,應該將如此之多的黃金貨幣化。齊丹巴蘭也有這種想法,正在考慮設法“引出民間隱藏的黃金”,同時讓更多印度人進入正規的銀行體系。

自2000年以來,印度一直試圖將其全部人口納入現代銀行體系,10餘年間新開設了1億個銀行賬戶,只是,大多數銀行賬戶至今從未使用過。對很多印度民眾來說,黃金仍然要比銀行更可靠更安全。

在印度,對黃金的嗜好有深厚的歷史根源,也幾乎是全民性的。今年4月,一名印度男子花費25萬美元為自己製作了一件重3.3公斤的純金襯衣。在印度人的頭腦裡,黃金擁有特殊的社會、文化和經濟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