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4日星期四

施永青 無限發鈔 後果堪虞

在金本位年代,政府承諾所發出的鈔票可兌換一定數量的黃金。鈔票是可以提取一定數量黃金的票據。使用鈔票可以省卻帶著實金去做買賣的麻煩。鈔票的價值存在於它可提取得多少黃金。 

這種制度限制了政府可以任意發鈔,因為政府先要

有了黃金,才能按鈔票的含金比例來發鈔。如果政府不遵守規劃胡亂發鈔,持有鈔票者就會擔憂鈔票的兌金能力,要麼及早把鈔票兌成黃金,或用來購買有用的東西;要麼就把它兌成信用更好的其他國家的貨幣。 

聽長輩講過他們生活在國民黨政府胡亂發鈔的年代,鈔票上印的面額愈印愈大,但鈔票的購買力卻愈來愈低。結果,僱主發工資的時候要用麻包袋才裝得下,金額大到要數也要數幾個鐘頭。為了趁鈔票的購買力未全部貶值之前,盡快去買東西,大家數也數不了,用秤來秤一下大約的重量就算了。拿到工資後的第一件事,就是飛奔去街市買所需要的東西,買得慢,就會買不到那麼多,因為物價會不斷上升。 

在這種惡性通脹的年代,人們除了會把鈔票盡快買東西外,還會把餘錢第一時間兌換成購買力較穩定的外幣。所以在市場上流通的都是劣質的法幣(國民政府發行的法定貨幣),儲存起來的則是優質的外幣。經濟學上稱這種現象為「劣幣驅逐良幣」。其實,不懂經濟學的販夫走卒都懂得這樣做。 

阿根廷在惡性通脹時流傳一個笑話,就是坐的士平過巴士。因為坐巴士是上車時付鈔,坐的士是下車時付鈔。這段車程的時間裏,鈔票貶值的幅度已超過巴士與的士的票價差。如果把付費時的幣值兌成黃金或外幣計算,坐的士會比坐巴士便宜。 

據長輩說,他們不會把法幣存入銀行等貶值,而是兌成外幣或黃金儲存,到要買東西時,才兌成法幣。每次兌法幣前,都要一早計劃好,打算買些甚麼東西,出動家人一齊分頭去購買,以節省時間。有時,用小量黃金換到的法幣實在太多,一家人一時用不完,所以要與親友約好,一齊去盡快買東西,把手上的法幣用光。由此可見,人們是如何急切地參與這場劣幣驅逐良幣活動。 

現時,各國政府都在靠QE去救經濟,他們雖然沒有像中國國民政府年代那樣,由政府直接印鈔,但實際上,一樣在向市場提供大量的鈔票。金本位被放棄後,世上已沒有機制阻止政府這樣做。 

政府印鈔的程序比較複雜,老百姓弄不明白,被蒙在鼓裏也不知道。簡而言之,QE是靠央行(在美國是聯儲局)向市場買債,既可以買國債,又可以買企業債,還可買按揭證券。這樣,政府就可以繼續有錢去搞福利,搞軍備競賽;企業就有錢去擴張業務,而按揭證劵公司亦可以不斷有錢借給老百姓買樓。至於央行哪來這麼多的錢,因為債券是一種資產(如無意外,將來可以本息收回),央行手上有資產,就可以此為基礎去發鈔。某種程度來說,可謂是無中生有。 

然而,為何近年各國這樣大量地造錢,仍然未見通脹出現呢?這個問題明天再 

JohnMauldin:央行失信黔驢技窮

John Mauldin - 偶顏投資 2016年7月14日

- 偶顏投資 2016年7月14日


聯儲局主席耶倫(Janet Yellen)及歐央行行長德拉吉(Mario Draghi)等中央銀行首腦發言,背後往往有推銷自身政策的動機,大家不能照單全收。

國際結算銀行(BIS)也有自身關注事項,但不與任何一個經濟體或政府掛

鉤,其分析師關注的是世界總體表現,此所以該組織發出警告,大家不能掉以輕心。本文將審視BIS最新年報,看看該行的觀點如何與別不同。

年報第一章題為「當未來變成今天」(When the Future Becomes Today)具啟發性。關于未來有一點可以肯定:未來不斷來臨,大家要做的是坦然面對。

歐 洲實行負利率,對銀行及保險商而言實屬災難一場,退休基金及固定收入投資者承受的打擊更不用說。當前經濟思潮堅信經濟由消費推動,甚至認為人為地以政府負 債取代民間消費,就能刺激通脹升至理想水平。多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明(Paul Krugman)大肆宣揚,這個原則街知巷聞,但最終只會造成反後果,累及所有人,這正是BIS年報最重要的訊息。

債台高築釀三合一風險
該報告並沒有說世界經濟很糟糕,經濟增長步伐的而且確令人失望,總算還可以;失業率仍然太高, 但逐步改善;在大多數地區,通脹更不成問題【圖】。

然 而,BIS最擔心的是,生產力增長低得異乎尋常、負債水平居高不下,加上政策調度空間無多,這三大風險三位一體(risky trinity),長遠上不知會產生什麼後果。這很重要,因為超低利率、零利率,甚至負利率本身都不是問題,只是「三合一風險」的症狀而已。症狀既可以亦 必須治理,但單單治理症狀卻不能藥到病除。

有一點毫無疑問,就是負債節節上升影響深遠。世界今天舉債成癮,就如同當年依賴石油出口國組 織(OPEC)原油成癮一樣。大家可能以為,金融危機後監管機構嚴厲打擊,杠杆活動理應放緩,事實並非如此。所有界別的負債總額相對于國內生產總值 (GDP)而言繼續穩步增長,只有家庭負債除外(發達經濟體家庭負債2010年至今輕微收縮)。

利率一大功能是發出訊號,假使訊號錯 誤,結果會如何?大家當然會因此作出錯誤決定。遠的不說,至少在最近6年,利率訊號實則大錯特錯。訊號扭曲衍生出大量不智決定,像流行病一樣擴散;更糟糕 的是,其中不少不智決定是由中央銀行作出,由于它們規模龐大兼且地位崇高,令問題廣泛蔓延。結果,商業市場出現當前金融化局面,企業寧願收購對手而不互相 競爭;寧願以便宜資金回購自身股份,也不願花錢投資新生產程序。收購對手及回購股份都無助推動就業及勞工生產力,這正是經濟放緩的原因。

BIS報告談及利率問題,暗示世界當前困局正是由利率而起:

倚 重市場訊號以判斷何謂均衡及可持續,也許太過輕率。中央銀行、政府及市場參與者在任何一段時間內的聯合行為,是否能調節市場利率至合理水平,亦即與可持續 良好經濟表現一致的水平,實在沒有保證。畢竟,鑒于過程中存在極大變量,大家又可以有多少信心,相信長遠上可達致理想結果?難道利率不會一如任何一種資產 價格一樣,有可能長期偏離正軌嗎?只有時間及事件能證明一切。

依筆者之見,利率毫無疑問已偏離正軌好一段時間。12人或27人圍桌而坐,決定世上最重要商品的價格(亦即金錢的息率),行得通嗎?事實擺在眼前,他們往往無法得出正確答案。

利率長期偏離正軌
我 們建立的經濟及政治體系既鼓勵又補貼債務, 結果債務供應過剩,何奇之有?問題是先使未來錢不過把消費提前,意味未來消費將會減少。BIS指出,「跨期取舍」(intertemporal trade-offs)終歸令大家的選擇更少;所謂「終歸」的真正意思其實是「當下」,正好呼應本年報主題:「未來很快就會成為今天」(The Future Will Soon Be Today)。

當下問題在于,貨幣政策所承擔的責任已偏離其設計原意。BIS報告指出,在危機中,央行采取強而有力的行動既必須也恰當,只是央行遲遲不肯鳴金收兵,卻未能達致理想目標。經濟長期依賴非常貨幣政策會帶來風險,令大家對政策制訂者失去信心。BIS以下這番話令人不安:

金融市場愈來愈依賴中央銀行支持,但政策調度空間卻買少見少。假如情況持續下去,以至動搖公眾對央行官員信心的地步,對金融市場及經濟的後果可能很嚴重。令人憂慮的是,今年2月市場動蕩,正是信心動搖的實質先兆。

換 句話說,假使銀行、投資者及公眾對聯儲局、 歐央行、英倫銀行及日本央行失去信心,將會如何?BIS所指的並非大家慣常對央行的抱怨,無論經濟好與壞,總有人對聯儲局的決定指指點點,雖然長年感到煩 厭,但大家骨子里仍對聯儲局懷有基本信任,相信局方會采取行動避免大災難發生。假如事實並非如此,聯儲局真的已經無計可施,結果會如何?

問問任何聯儲局相關人士,他們必會異口同聲指出,聯儲局仍有選擇及彈藥。問題是央行還有沒有「實彈」?筆者頗為憂慮,他們日後只會發射「空彈」,無法收到預期經濟後果。

對于上述問題,相信大家都不願知道答案,但BIS已作出相當露骨的暗示。從那句「令人憂慮」可見,BIS認為大家擔心央行行動能否持續發揮作用,不無道理。剖析過制訂政策的種種憂慮後,BIS作出幾項政策建議,分為審慎、財政及貨幣三大類。

BIS所指的「審慎」政策就是銀行監管及資本要求。金融海嘯以後,相關監管出現重大改變,《巴塞爾資本協議III》(Basel III)迫使銀行持有更多資本,以抵消業務風險。不少交易商指出,債券市場流動性正是因為相關規定而一落千丈。

BIS承認確有此問題,但提出的理據卻是筆者前所未見。該行指出,金融海嘯以前,流動性價格其實過低,流動性供應者提供了價值,卻沒得到合理回報;其後當大家真正需要流動性時,供應者卻不見影蹤,中央銀行及政府惟有介入,填補流動性缺口。

為避免曆史重演,BIS建議,大家應當樂意付出比現時更高的代價以取得流動性,好景時要給予市場莊家優厚回報,他日風雨飄搖,他們不會一走了之。

財政政策方面,BIS認為,應當重新思考評估主權風險的方法。鑒于政府──至少所有擁有自身貨幣的政府──有權「印鈔」,投資者就假設其信貸風險很低,甚至毫無風險。事實很明顯是兩回事,問問任何幾年前押注過阿根廷政府債券的投資者就知道。

假如審慎及財政政策安排到位,就毋須過度依賴中央銀行,這不代表央行應該不作為。BIS明確支持貨幣政策扮演重要角色,認為相關角色應有別今天。

BIS建議的重大改變之一是減少依賴通脹目標,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貨幣政策一直保持寬松,無非因為通脹持續低迷。事後回想,在通脹回複「正常」(不管那是什麼水平)前就收緊貨幣政策,讓利率逐步恢複「正常」(不管那是什麼水平),也許更可取。

聯儲局以失業率高得不能接受為由實施寬松政策,3、4年過後,失業率接近「正常」水平時,局方仍然拒絕加息,皆因他們擔心股市多于自己一手造成的失衡問題。長此下去,聯儲局可能會喪失公信力,對所有人都有害無益。

BIS指出,無論如何,現時極需要一些當未來成為今天時,不會令大家再次後悔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