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評級機構惠譽(Fitch Ratings)周一(8月20日)表示,美國地方政府信用評級承壓局面將在未來至少一兩年內持續下去。
惠譽稱,美國地方政府信用評級下調數量可能會繼續超過上調數量,盡管在短期至中期內都不會調整。
該機構認為,僅約一半美國州允許地方政府破產,但會繼續在地方債評級中納入破產因素。
惠譽目前對美國的主權債務評級依然是最高級別3A級,但評級展望已經在去年11月份調至負面,并放言,赤字不降就下調評級。
2012年8月21日星期二
中央銀行和華爾街業內人士正為大事件做準備
自我鑑別、理性評論、切勿迷信
想知道金融市場將發生什麼嗎,看看業內人士的動作就知道了。內部人員知道更多內幕,金融市場一有風吹草動,內部人員就會捲走自己的資金。現在,華爾街業內人士和全球中央銀行就弄出了不小的動靜,事實上,他們正在為大事件做準備。那他們想做什麼?之前的文章中提到“政府和中央銀行悄悄防范金融危機?”,我猜他們在極力阻止經濟下滑。就像我在那篇文章中提到的,600多位銀行高管在過去一年陸續辭職,有人私下跟我說,今年夏天大多華爾街銀行職員瘋狂購物只為儲蓄財產。而如今更多的證據證實政府確實悄悄為金融危機做準備。沒人能保證是否會發生什麼。像神探一樣,我們收集證據,試圖發現真相。
為什麼喬治·索羅斯(美國金融家)賣股買金?
我真心不是喬治·索羅斯的粉絲。他籌集大量資金試圖將美國引入錯誤的方向。
然而,我承認他確實在金融界地位顯赫。索羅斯總能預知金融危機,如果金融市場將發生大變動,索羅斯總能事先預知。因此他賣股買金的行為令人驚訝。下面的報導來自shtfplan.com….2012年秋天,預示著即將來臨的重大金融事故,億萬富翁喬治·索羅斯出售他所有股票的股權,此報導來自美國證交會,2012年6月30號。
索羅斯通過在美國和開曼群島開設的各種賬戶來管理資金,近期被曝拋售一百萬股股票,其中包括花旗銀行(420,000股),摩根大通銀行(701,400股)及高盛證券(120,000股),總值高達五千萬。
同樣令人關注的是索羅斯已經將其資產轉移。同時又出售銀行類股,在黃金信託換取價值884,000股(約一億三千萬)的黃金。為什麼他會出售一百萬股票購入價值一億的黃金呢?這說明金融危機即將爆發。
今年年初,喬治·索羅斯在新聞周刊(美國雜誌)中說道……“我不是開玩笑的。現況和我曾經歷的非常艱苦非常嚴峻的時刻一樣。 ”索羅斯說道,“我們正面臨著嚴峻考驗,形式堪比19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我們正面臨著發達國家的通用緊縮,這可能使我們承受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的經濟停滯。最好的情況就是通貨緊縮,最壞的情況就是金融體系的崩潰。 ”
所以索羅斯賣股買金是在收回自己的資金,自己保管。或許更令索羅斯擔憂的是金融崩潰後的世界。
金融崩潰意味著美國人民的不滿和騷亂。 “是的,這是必然的”他說。鎮壓動亂的方式可能比動亂本身帶來的損害更大。 “打擊和使用強製手段維護法律秩序只是一種托詞,發展到極致,就會頒布一套壓制性的政治體制,壓迫個人自由,這是與美國傳統體制相違背的。”
這確實是個壞消息。
喬治·索羅斯試圖告訴我們金融市場的動向,並通過轉移自己的資金讓世人相信金融市場確實會出現大動盪。但索羅斯並不是唯一一個囤積黃金的人。億萬富翁約翰·鮑爾森(一個在次級抵押貸款危機中賺取200億美元的牛人)也瘋狂地購買黃金,他240億美元的資產中有約106億的資產是以黃金儲存的。為什麼索羅斯和鮑爾森會買這麼多黃金呢?中央銀行也在囤積黃金據世界黃金協會透露,世界中央銀行的黃金儲備量在2012年第二季度飆升。最後一個季度中央銀行購買了157.5公噸黃金,同比2012年第一季度提高62.9%,同比2011年第二季度增長137.9%。2009年前,中央銀行做了二十多年的黃金淨賣家。現在形勢逆轉,最後一季度中央銀行開始大量存儲黃金,這是我們從未見到過的……157.5公噸黃金購入量達到了中央銀行自2009年第二季度成為黃金的淨買家後的季度最高水平,黃金需求趨勢報告中顯示道。那麼為什麼中央銀行要成為黃金投資者呢?他們是否隱瞞了什麼?
猖獗的內部銷售
華爾街業內人士今年傾銷大量股票。之前,我提到CNN中的一篇文章……第一季度的盈利就算不是驚人的也是非常好的。企業高管正積極制定接下來的引導方針。但業內人士就是如此地行口不一。像企業高管這樣的業內人士在標準普爾500指數(美國500家上市公司的股票指數)覆蓋的所有公司中進行股票交易,創歷史新高。這是噩耗。許多業內人士紛紛辭職,但仍能賺到可觀收入。其他業內人士則在垮台之前跳出這個金融圈子。看看Facebook的股票。隨著業內人士拋售股票,Facebook股票週四創歷史新低記錄。Facebook已經經歷了一天的噩夢,而股市在周四仍持續走低,因為一些公司的業內人士第一時間拋售股票。週四上午,Facebook股票創下新的盤中低點19.69美元,以19.87收盤。
遺憾的是,自IPO(首次公開募股)以來,Facebook已經損失了近一半的價值。Facebook難道會成為這不合理的股市泡沫的砲灰?總的來說,散戶投資者近幾週一直忙於將資金從股票中抽回。
以下是過去五週淨資金流入股票基金的情況(單位:百萬),
來自美國投資公司協會
7/11/2012: -5377/18/2012: 6377/25/2012: -2,9998/1/2012: -6,8668/8/2012: -3,684以上數據表明,單單前兩週就有100億美元撤出了股票基金。這是否意味著什麼?或許是或許不是讓我們拭目以待吧。為何美國政府需要如此之多的彈藥?之前我也提到過,美國政府正為某些重大事件做準備。本週,據透露,社會保障總署會計劃購買174,000枚空心點子彈,並交付給美國各地共41處。為什麼社會保障總署需要174,000枚子彈呢?為什麼是空心點子彈?這種子彈能夠造成內部器官嚴重受損。當然這只是美國政府機構最新的一次大規模購進彈藥。下面是來自保羅·約瑟夫·沃森的文章三月份,國家安全部購買了4,5億輪40口徑的中空點子彈,旨在擴大領土導致大面積傷害,而國家安全部購入如此大量的子彈只為訓練,此事引起了質疑。緊接著,國家安全部又要求購進一部7.5億發的組合子彈,其中包括能穿透牆壁的357輪子彈。那麼為什麼政府需要上十億的子彈?如果是美國軍方的意願,我就能理解了,因為可以通過燃燒大量的炸藥來戰爭。但這毫無意義——除非他們預測大麻煩來了。我個人無法批評政府的盲目備戰。但我們的經濟持續蕭條,遲遲都有衰敗的跡象。
美國人比任何時候都感到沮喪和憤怒。即將到來的選舉只會導緻美國人變得更加憤怒更加決裂。只要有那麼點摩擦,矛盾就會爆發。這摩擦可能是即將到來的大選。可能是經濟體系的崩潰。也可能是其他事情。時候到了事情總會發生的。不幸的是,當局從未告知美國公眾做好準備,因為不想引起'民眾恐慌'。
公眾總是最後一個知道實情的,太可惡了。所以不要坐等電視媒體來告知我們危機來了。用眼去看,用腦去想。
我們要在有能力的時候為即將到來的危機做好準備。就像華爾街業內人士,美國政府和中央銀行一樣,都時刻準備著。切勿不問世事。
預警信號已出,趕緊準備吧。
Original Source
不信貨幣 黃金暗戰
信報 陳大為
2012年08月21日 09:08
2012年6月14日,港股甫開市後,2840黃金ETF,由前一個交易日收市的每股1215元,裂口低開2.9%至1179元,但是5分鐘後就大成交捲上,最高達1223元,收報1220元;成交量42200股。
翌日6月15日,開市是1224元,最高只見1227元,最低只見1223元,收報1225元;成交量卻增至54200股。如此大的成交量卻只有最多4元的變化。
類似的事件又在7月31日和8月1日重演。7月31日,由7月30日收市時的1218元,開市時裂口低開3.4%至1177元,之後更再跌至1155元,然後「噓」一聲捲上去,短時間內已經高見1223元(又係1223 !!),收報1220元(唔係掛,又係1220 ?!);成交量16900股。
8月1日,開市是1217元,最高亦是1217元,最低只見1212元,收市依然是1217元;成交量卻激增至58000股,上落卻只有區區的5元。
肥手指「篤」錯價?
然後是8月13日,開市是1218元,最高是1223元(吓、吓、吓?),最低見1218元(give me a break),最後收市是1219元,成交量達45500股,上落也是4元的變化。
更值得注意的是,6月14日之前的一晚,倫敦實金和芝加哥期金收市時並沒有大跌而且還上升。同樣,7月31日之前的一晚,倫敦實金和芝加哥期金在價格上也沒有多大變化。按理ETF價格上落是應該緊貼其所盯的資產價格變化。
於是乎,第一大疑問是何以在歐美市都收高或平收,又沒有其他任何黑天鵝事件下,亞洲這邊一開市就裂口急跌?第二個疑問是,何以在急跌不足10分鐘後,就有錢「淡定」入貨,而且把價錢推到一模一樣的1223元,然後連收市價都是一樣的1220元?第三個疑問是,緊跟着6月14日和7月31日之後的一天,又無獨有偶的都是窄幅上落但非常大的成交?
頭兩個疑問,市場中笑言是「肥手指(fat finger)」「篤」錯價,於是在發現後基金這邊立時出手在市場上套戥「修正」價格。不過,問題是:肥手指可以「篤」錯價,但總不會這麼短時間內「肥」兩次吧──尤其是開市便「肥」,且日子總跌落在月中或月尾前一日。
更重要的是,居然高位停在1223元,收市價也都一模一樣的收在1220元。準確如斯,手指再瘦也做不到,恐怕只有機器才有如此能耐,卻偏偏同一天早上有肥手指出現?矽金剛大戰肥手指乎?
還是早上有莊家怕金價能夠承接先前數日升勢上衝,急不及待先在亞洲時段「做嘢」,以減低預期,以及將此預期反射至歐美金市(畢竟,低開反彈和節節上升的「解讀」和預期都不同);所以先沽下去,然後在嚇走新入資金,並觸發一些短線止蝕盤後,才在低位自己「撈翻」,達到操控市場壓低金價之餘又可以用肥手指解釋以避免「犯規」呢?
第三個疑問其實是頭兩個疑問的解答。在早一日有一個可疑的和目標資產價格變化相反方向的開市價,然後大幅上升並回復原本價格趨勢後,第二天有大量成交,價格卻始終無法突破。
如果早一天價格曾經急挫,然後急反彈,最後高收,並解釋開市為肥手指,然後當晚在歐美市場價格繼續輕微上升而成交量維持和先一日相近,按道理是顯示有資金在看到了亞洲市場的情況而開始追入,亦即接受肥手指之說。如此就應該可以形成一個向上的力量。
貴金屬銀行出問題?
可是,到了第二天的亞洲時段卻是大手成交而價格不動,好似預知該價格已經到頂而有資金「轉手」給接火棒的人。而到了歐美時間,倫敦金和期金果然「如期」開始下挫,而且期金那邊還是大成交一口氣下跌了約2%強。須知短期出兩次肥手指兼第二天均窄幅大成交上落兼跟着歐美金市皆大成交下跌的機會不高,反倒更似是連續性的干擾以防金價能夠超越1630美元/盎斯並形成上升趨勢。
這個聽起來頗為陰謀論,不過,那些動作實在太不自然,而2840黃金ETF本身的成交量本來不算高,要操作起來也不太困難。
另外,也值得注意是最近某些投行報告中指出一些中國、印度和俄羅斯富豪的舉動:他們把原本在倫敦採購並儲存在該地的貴金屬銀行(bullion banks)的實金(physical gold)提取出來並轉移至其原居地。
按道理,這些實金在交收後儲在銀行並無不妥:這些金條是屬於客戶的,貴金屬銀行只能代存而不能使用(不像存錢入銀行,銀行是有權也必須在留了儲備金後貸出)。既然如此,除非富豪們對這些貴金屬銀行有所懷疑,怕其存在那邊的金條不保,否則又何必突然間費時失事搬回自選地方?
那麼貴金屬銀行會有什麼問題嗎?頗有機會。
貴金屬銀行其實泛指一般獲倫敦貴金屬市場協會(London Bullion Market Association, LBMA)發牌可以代客戶和政府處理貴金屬買賣及倉存的銀行。一般來說,其倉庫內的黃金有兩大類:一類是已經發了載有該金條條碼以交收給顧客,銀行不可運用的金條;另一類則是已經註了冊,卻未賣給顧客,屬於並存於銀行,而銀行有權借出給予不同客戶賺錢的金條。
對於貴金屬銀行來說,貸出金條予中央銀行或期金交易所作期貨買賣的交收,並在收回時賺取利息和收費,才是有錢賺的生意。
央行暗中壓金價?
問題是由於在金融海嘯和歐債問題後對法幣體系的信心動搖,大大提高對實金的渴求,甚至連一向主要以貨幣結算差價的期金市場也多了實金交收,導致實金嚴重的供不應求。與此同時,恐懼黃金再次抬頭和法幣競爭,各中央銀行均借貴金屬銀行之手,在金價到達某特定高價時,就會借出金條讓他們加開大量沽空合約以壓低金價。
只要跌破某些支持位,其他對沖基金和程式盤就會加入戰團再壓低價格,然後再在低價平倉,達到央行目標之餘也賺了錢。但是,一旦參與此事的銀行無論因為貪婪還是其他原因,無法找到足夠實金支持,挺而走險挪用客戶的實金的話,就不僅僅是金價高低的問題,而是整個金融系統的信用和信任問題。
因此,現時黃金暗戰,實際反映的並不是買家(尤其是索羅斯他們)對QE3的期昐,而是對金融和法幣體系的不信任,以及企圖利用體系漏洞賺錢兼「教訓」政府。除非經濟能在體系出事之前自然復蘇,不然再多的貨幣政策只會加深危機,提早爆煲之期而已。
《信報》博客:http://www.hkej.com/template/blog/php/blog_index.php?blog_blogs_id=609
2012年08月21日 09:08
2012年6月14日,港股甫開市後,2840黃金ETF,由前一個交易日收市的每股1215元,裂口低開2.9%至1179元,但是5分鐘後就大成交捲上,最高達1223元,收報1220元;成交量42200股。
翌日6月15日,開市是1224元,最高只見1227元,最低只見1223元,收報1225元;成交量卻增至54200股。如此大的成交量卻只有最多4元的變化。
類似的事件又在7月31日和8月1日重演。7月31日,由7月30日收市時的1218元,開市時裂口低開3.4%至1177元,之後更再跌至1155元,然後「噓」一聲捲上去,短時間內已經高見1223元(又係1223 !!),收報1220元(唔係掛,又係1220 ?!);成交量16900股。
8月1日,開市是1217元,最高亦是1217元,最低只見1212元,收市依然是1217元;成交量卻激增至58000股,上落卻只有區區的5元。
肥手指「篤」錯價?
然後是8月13日,開市是1218元,最高是1223元(吓、吓、吓?),最低見1218元(give me a break),最後收市是1219元,成交量達45500股,上落也是4元的變化。
更值得注意的是,6月14日之前的一晚,倫敦實金和芝加哥期金收市時並沒有大跌而且還上升。同樣,7月31日之前的一晚,倫敦實金和芝加哥期金在價格上也沒有多大變化。按理ETF價格上落是應該緊貼其所盯的資產價格變化。
於是乎,第一大疑問是何以在歐美市都收高或平收,又沒有其他任何黑天鵝事件下,亞洲這邊一開市就裂口急跌?第二個疑問是,何以在急跌不足10分鐘後,就有錢「淡定」入貨,而且把價錢推到一模一樣的1223元,然後連收市價都是一樣的1220元?第三個疑問是,緊跟着6月14日和7月31日之後的一天,又無獨有偶的都是窄幅上落但非常大的成交?
頭兩個疑問,市場中笑言是「肥手指(fat finger)」「篤」錯價,於是在發現後基金這邊立時出手在市場上套戥「修正」價格。不過,問題是:肥手指可以「篤」錯價,但總不會這麼短時間內「肥」兩次吧──尤其是開市便「肥」,且日子總跌落在月中或月尾前一日。
更重要的是,居然高位停在1223元,收市價也都一模一樣的收在1220元。準確如斯,手指再瘦也做不到,恐怕只有機器才有如此能耐,卻偏偏同一天早上有肥手指出現?矽金剛大戰肥手指乎?
還是早上有莊家怕金價能夠承接先前數日升勢上衝,急不及待先在亞洲時段「做嘢」,以減低預期,以及將此預期反射至歐美金市(畢竟,低開反彈和節節上升的「解讀」和預期都不同);所以先沽下去,然後在嚇走新入資金,並觸發一些短線止蝕盤後,才在低位自己「撈翻」,達到操控市場壓低金價之餘又可以用肥手指解釋以避免「犯規」呢?
第三個疑問其實是頭兩個疑問的解答。在早一日有一個可疑的和目標資產價格變化相反方向的開市價,然後大幅上升並回復原本價格趨勢後,第二天有大量成交,價格卻始終無法突破。
如果早一天價格曾經急挫,然後急反彈,最後高收,並解釋開市為肥手指,然後當晚在歐美市場價格繼續輕微上升而成交量維持和先一日相近,按道理是顯示有資金在看到了亞洲市場的情況而開始追入,亦即接受肥手指之說。如此就應該可以形成一個向上的力量。
貴金屬銀行出問題?
可是,到了第二天的亞洲時段卻是大手成交而價格不動,好似預知該價格已經到頂而有資金「轉手」給接火棒的人。而到了歐美時間,倫敦金和期金果然「如期」開始下挫,而且期金那邊還是大成交一口氣下跌了約2%強。須知短期出兩次肥手指兼第二天均窄幅大成交上落兼跟着歐美金市皆大成交下跌的機會不高,反倒更似是連續性的干擾以防金價能夠超越1630美元/盎斯並形成上升趨勢。
這個聽起來頗為陰謀論,不過,那些動作實在太不自然,而2840黃金ETF本身的成交量本來不算高,要操作起來也不太困難。
另外,也值得注意是最近某些投行報告中指出一些中國、印度和俄羅斯富豪的舉動:他們把原本在倫敦採購並儲存在該地的貴金屬銀行(bullion banks)的實金(physical gold)提取出來並轉移至其原居地。
按道理,這些實金在交收後儲在銀行並無不妥:這些金條是屬於客戶的,貴金屬銀行只能代存而不能使用(不像存錢入銀行,銀行是有權也必須在留了儲備金後貸出)。既然如此,除非富豪們對這些貴金屬銀行有所懷疑,怕其存在那邊的金條不保,否則又何必突然間費時失事搬回自選地方?
那麼貴金屬銀行會有什麼問題嗎?頗有機會。
貴金屬銀行其實泛指一般獲倫敦貴金屬市場協會(London Bullion Market Association, LBMA)發牌可以代客戶和政府處理貴金屬買賣及倉存的銀行。一般來說,其倉庫內的黃金有兩大類:一類是已經發了載有該金條條碼以交收給顧客,銀行不可運用的金條;另一類則是已經註了冊,卻未賣給顧客,屬於並存於銀行,而銀行有權借出給予不同客戶賺錢的金條。
對於貴金屬銀行來說,貸出金條予中央銀行或期金交易所作期貨買賣的交收,並在收回時賺取利息和收費,才是有錢賺的生意。
央行暗中壓金價?
問題是由於在金融海嘯和歐債問題後對法幣體系的信心動搖,大大提高對實金的渴求,甚至連一向主要以貨幣結算差價的期金市場也多了實金交收,導致實金嚴重的供不應求。與此同時,恐懼黃金再次抬頭和法幣競爭,各中央銀行均借貴金屬銀行之手,在金價到達某特定高價時,就會借出金條讓他們加開大量沽空合約以壓低金價。
只要跌破某些支持位,其他對沖基金和程式盤就會加入戰團再壓低價格,然後再在低價平倉,達到央行目標之餘也賺了錢。但是,一旦參與此事的銀行無論因為貪婪還是其他原因,無法找到足夠實金支持,挺而走險挪用客戶的實金的話,就不僅僅是金價高低的問題,而是整個金融系統的信用和信任問題。
因此,現時黃金暗戰,實際反映的並不是買家(尤其是索羅斯他們)對QE3的期昐,而是對金融和法幣體系的不信任,以及企圖利用體系漏洞賺錢兼「教訓」政府。除非經濟能在體系出事之前自然復蘇,不然再多的貨幣政策只會加深危機,提早爆煲之期而已。
《信報》博客:http://www.hkej.com/template/blog/php/blog_index.php?blog_blogs_id=609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