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n Mauldin「跳出思維定式」專欄 - 2012年5月31日
美
國一年一度的畢業季節已至,在全國各地舉行的畢業禮和發表的畢業禮致詞不計其數。筆者多年來也聽過無數的畢業演說,其中最令筆者印象深刻的,要數世界級人
口統計學家侯尼爾(Neil Howe)最近發表的一篇。他1997年在其所合著《第四彎》(The Fourth
Turning)一書中預言的世代交替巨變,現正展現於當今社會,真可說獨具慧眼;而且箇中分析拿捏異常準確,對今後的社會發展亦深有啟示。侯尼爾論點的
前提,以20年為一個世代跨度,每一世代的社會趨勢則每80年循環一次;這也正是盎格魯撒克遜(Anglo-Saxon)世界數百年來的寫照。時至今日,
在「二戰後新生代」(Baby Boomers)把持大局的形勢下,「千禧世代」(Millennial
generation)已漸趨成熟,世代循環變化隨之展開。
對
於「千禧世代」的評價,侯尼爾亦別具創見,其觀點縱然有別於主流意見,但對這一世代的前途仍充滿信心。所以,本欄今期推介他的這篇演詞篇幅雖短,卻極具參
考價值。正當美國陣亡將士紀念日(Memorial
Day),美國上下在緬懷為國捐軀的先烈之際,不禁想到後來者將來能否不負壯烈犠牲前人的貢獻,下文正好為美國的將來揭示出一線希望。畢竟美國亟待後來者
承先啟後的當兒,也正是又一「模範世代」冒起的時刻。
以下是《第四彎》作者侯尼爾2012年5月12日在瑪麗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Mary Washington)學位頒授典禮上的演詞。
遠
兜遠轉,沒完沒了,往往是畢業禮演詞的弊病;我今天當然不願明知故犯。不過,說到言簡意賅,恐怕我怎樣也及不上西班牙超現實主義大畫家達利
(Salvador Dali)。他曾經創下演說歷時只有4秒鐘的世界紀錄,在講台上只說了一句:「我的發言很短,短得已經完了。」隨即坐了下來。
千禧世代蛻變
畢業禮上的嘉賓講者,往往三句不離「這一代年輕人」;雖然說說無妨,但最要命的是,講者隨即長篇大論想當年,然後教訓台下後輩:自己那一套既然當年行之有效,在你們這一輩之中當然也行得通。言者也許無心,但聽者自會察覺:講者對何謂一個「世代」其實一竅不通。
且
讓我來給大家澄清一下其中的基本概念。所謂一個「世代」(generation),指的其實是因歷史上所處「年齡位置」(age
location)和「世代背景」(generational setting)相同,人生觀也基本相近的一群人;著名匈牙利裔社會學家曼海姆(Karl
Mannheim)稱之為「世代位置」(eine
Generationslagerung);台下聽眾少安毋躁,這已是我這次引用的最長一個德文詞語,保證不會再有第二個。
至於所謂「年輕人」,不過是一個年齡組別而已;打個譬喻,就好比不同世代攜同行李隨時遷進遷出的酒店房間;其中時而洋溢醉人樂韻,時而響起重金屬樂聲,時而闃然無聲,始終變幻無常。
歸根到底,所有屬於「二戰後新生代」和「X世代」的父母輩,不但基本上有別於他們的下一代,而且打從孩提時代起,就已跟其子女有所不同。至於屬於「千禧世代」的在座畢業生,也基本上有別於你們的父母,而且即使日後年事漸長,也不會變得跟父母一樣。
但
兩代人實際上到底有何分別?不妨先以流行文化說起:在座的各位家長,信不信由你,你們的子女大都只知道「America」、「Chicago」、
「Kansas」是地理名稱,卻從未聽聞三者曾是著名搖滾樂隊。日用科技又如何?家長們可曾注意到,每當你們叫子女「『絞』起車窗」「『擰』電視台」又或
者「『撥』電話」,他們總是一副摸不着頭腦的模樣?世界大事呢?在千禧世代「猶新」的記憶中,總以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一直都投閒置散,無所事
事;中國從來都在和平崛起;奧賴利(Bill O’Reill)和萊特曼(David
Letterman)兩大美國電視名嘴從來都在幾百萬電視觀眾面前針鋒相對。
以上列舉的例子,表面上都只為聊博各位一粲。不過,我也希望各位記取其中的微言大義,亦即兩代人之間的差異,其實遠較表象為深。
大家不妨細想一下:
各
位「千禧世代」,你們在成長階段備受蔭庇,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從單車頭盔、電插頭蓋、「美國兒童失蹤警報」系統(America’s Missing:
Broadcasting Emergency Response,簡稱AMBER
Alert),以至多達15種的小型客貨車安全帶扣接方法等等,物質上可說從不匱乏。
你
們的父母一代剛好相反,在成長期所受的保護有減無增;他們的上一代更放任自流,從不嚴加管束,只要晚飯時間準時現身,哪管他們終日流連街頭。至於汽車安全
帶就更休提,遇上汽車失事,他們只懂舉手護頭。那些年也從未見過車窗上有「當心車上嬰兒」的標貼;反而以「罔顧嬰兒安全」來形容昔日的社會風氣,也許較為
貼切。
重視團隊合作
各
位「千禧世代」,你們自小就享有特殊地位,被灌輸對心理輔導員、支援小組深信不移的觀念,還服用種種助長智力的藥物,養成一種對世界盲目樂觀的心態,就像
「模擬市民」(The
Sims)電腦遊戲中的虛擬人物,在數碼世界中「活」得安穩。相反,你們的父母卻早知自己的地位毫不特殊,而且從來不信賴別人的意見,更認為毋須輔導才能
夠證明自己堅強。
你們上大學,要參加一個又一個迎新和體驗活動,以學習適應新環境;你們的父母抱着玩具熊飲泣,依依不捨又感觸萬分。他們上大學當年,父母把他們送到校園就急不及待絕塵而去,差點連車上的衣箱也來不及卸下。
各位「千禧世代」,你們自小就養成團隊合作精神;上了大學之後經常參與社會服務,又在小組作業分工合作,兼且參加各式各樣的學會。
總
而言之,你們已通曉團隊協作之道,並且通過數碼科技利用面書(facebook)和智能手機從早到晚互相保持聯繫。你們的父母遠較你們有鬥心,也較為反
叛,而且抗拒隨波逐流;他們之間從不傾向互相「交友」合作。他們那一代發明「個人」電腦;「個人」就是「分清你我」,更與他們父母遺留下來的電腦主機劃清
界線。
他
們在成長中最擔心有朝一日「老大哥」(Big Brother)會在他們的房間裏安裝閉路電視嚴加監視;最高興喬布斯(Steve
Jobs)宣布:「《一九八四》書中情節一定不會在1984年出現。」今天最令他們感到驚訝的,莫過於他們的子女為求互相保持聯繫,自行在房間裏安裝閉路
電視!
犯錯顯著減少
你們「千禧世代」這一代人,整體人生觀也隨俗得出奇。據種種調查結果顯示,你們都但願有朝一日做個好市民、好鄰居,發展全面,養妻活兒。近年來,暴力罪行、年少懷孕、年少吸煙個案都顯著減少,實在可喜可賀。
令
人最感意外的是,時下年輕人的價值取向,幾乎已跟他們的父母全無分別。他們不但跟父母看同類的影片,穿類似牌子的服裝,還常跟父母討論個人問題;更不介意
搬回家裏跟父母同住。我每當有機會周遊全國,總會問四五十歲的人iPod裏儲存的歌曲跟子女雷同的百分比;所得回覆一般在30%到40%之間。
大家可知道嗎?在我讀大學的年頭,亦即後來所謂「火爆年代」的時期,雖然遠在iPod發明之前,我們慣聽的歌曲跟父母雷同之處可說絕無僅有。我們那一代年輕人的文化是獨斷獨行,故意跟父母對着幹,也正是我們反叛的主因。
我
有時會被問到:「世代鴻溝到底有何含義?例如『千禧世代』跟養育他們的『二戰後新生代』或『X世代』各有不同,是否等於說某一世代較另一世代優勝?」我總
回答說:「當然不是。」世代之間根本無所謂優劣之分;任何世代都只能應運而生,順應誕生時所處的環境。歷史顯示任何新一代的集體個性,總會切合當時社會所
需。
因此,年輕一代往往將人到中年的當權派越軌行為撥亂反正,並且往往取代逐漸淡出權力核心的上一代。
為
免術語連篇,讓我以較平白的方式,把剛才那番話闡釋一遍。相對於今天主宰美國的「二戰後新生代」和「X世代」,「千禧世代」有修正他們越軌行為的作用。所
謂「越軌行為」,指的正是:領導層陷於僵局、拒絕妥協的死硬立場、個人主義泛濫、破壞傳統、「焦土」式文化戰,以及對社會上一切制度的病態疑心。
「千
禧世代」也正在重拾「模範世代」(Greatest Generation 或 G.I.
Generation)的不少特色。漸已離世的「模範世代」一如「千禧世代」,在童年時期備受保護,後來迅即變成樂觀而傾向共識的「團隊」成員,在上世紀
30年代至40年代的黑暗歲月挽救了美國,使之避過在錯誤時刻誤入歧途的厄運。
重拾模範本色
俄國音樂家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曾為文指出,任何世代都向父母輩宣戰,而跟祖父母輩結盟。這種現象,在這一代人身上又再一次得到驗證。
所以,我謹向廣大家長呼籲:且為這新的一代感到自豪。他們雖然跟你們有別,但卻正符合美國現時所需。
他
們從沒抱怨他們的財經與地緣政治前景烏雲密布,反而盡力保持樂觀。他們無意癱瘓現有制度,反而全力使之恢復有效運作。他們也很擔心你們,願意團結一致,共
建規模宏大而存之久遠的成果,以贏得你們的讚譽。在包容、樂觀、廣布人脈、抗拒風險的表徵背後,他們還具備或將證實有助於重建美國,並對美國前途至關重要
的種種態度和習慣。
沒
有人可以預知「千禧世代」日後將須承擔什麼挑戰,也沒有人期望他們會成為美國下一個「模範世代」。不過,有朝一日你可以說曾聽過我這一番話:挽救美國,使
之擺脫由上一代意外造成的亂局,正是「千禧世代」的使命所在。在破解當前亂局的同時,他們也為自己創造條件,日後成為一大世代而名留青史。
John Mauldin是著名投資分析專家,他的每周通訊《前沿思考》(Thoughts from the Frontline),屬於首批為投資者提供免費而中立投資的資訊出版物,也是目前全球發布範圍最廣的投資通訊,擁有過百萬讀者。
Mauldin擁有極強的洞察能力,能解開最複雜的金融現象。他每周都會對華爾街、全球金融市場和經濟歷史提出精闢的見解。他的評論清晰明確,對個人投資者和投資專業人士都甚有參考價值。
《信報》為大中華區唯一刊載 John Mauldin投資通訊的中文媒體,內容由《信報》翻譯,「前沿思考」及「跳出思維定式」分別於每周一、周四在《信報》 (精華版 )及信報網站 www.hkej.com(全文 )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