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日星期六

廉價貸款加大貧富差距




知名博客“Of Two Minds”的作者CHARLES HUGH SMITH:

廉價貸款是富人的福音,把其他人引向“債務農奴制”的途徑。

貧富差距鴻溝的不斷擴大產生了無數對這一現象的解釋。可以從資本主義本質開始講起,資本主義基於創新、流程、市場、勞動力和資本的競爭。越成功的參與者,自然會獲得更多的利潤和溢價,留給那些不能控制資產和技術的人更少的市場份額。




但這個不平等的基本原因並未解釋為什麼在以前的經濟擴張時期,財富和收入的不平等會相對低一些,而現在日趨擴大。

許多觀察人士正確地指出了一些原因:大企業控制了監管機構;工業經濟由低技能、高收入的工作轉變為以知識經濟為基礎的後工業社會。



不過還有一個原因——金融化,大多數分析人士要么忽略要么不敢提,因為說出來就可能威脅到他們的“特權”和衣食來源。資產金融商品化的進程給金融部門和國家政府都帶來了好處,政府也得益於金融利潤暴漲、泡沫和資產價值上升(稅率較高)。



金融化最容易找到的例證便是這些火爆卻又危險的行業:金融、保險、地產。你能看到金融化的結果:金融利潤在一個證券化、影子銀行、資產泡沫和監管寬鬆的時代裡狂飆。



從下表可以看出大量廉價的貸款——據美聯儲說是經濟增長的關鍵引擎,廣泛地增加了財富不均程度:有錢人相比沒錢的更容易獲得貸款,而他們用貸款購買生產性資產,最後又增加他們的收入和財富。




那些表面上的上層中產階級——夫妻都有收入,和真正的富人相比,中產階級可能有超過十萬美元的收入,但他們用貸款來買非生產性的資產——比如大房子、豪華轎車。

即便是昂貴的大學教育投資,對於中產階級的孩子來說最終也是非生產性的投資。因為學生們沒學如何成功地駕馭數字化-軟件-製造-機器人-自動化的新興經濟。

真正的有錢家庭用信貸購買一個有24個公寓的大樓。 (租出去後),這項資產每月都會帶來現金流,這項收入又會提高該家庭的資產估值,擴大其信用水平。生產性的資產可以為食利者創造出穩定的收入來源,然後得到更多信貸機會,而且這些信貸成本還比中產階級的便宜。

舉個例子來說,學生貸款的利率在6%-9%之間,而有錢人可以以3%-4%的利率貸款買到生產性資產。高收入中產階級家庭可以得到廉價的汽車貸款,可當他們開一段時間那車之後,車的價值就會損失很多,低利率​​不過是個虛幻的“便宜”。

實際上,美聯儲自己也很清楚QE的最大受惠者是富人。在其年度報告中,聖路易斯聯儲在談到美國家庭淨收入時做出如下結論:

    美國家庭的財富復甦情況並不一致。從2009年第一季度到2012年第四季度之間,總財富恢復14.7萬億美元,其中9.1萬億,或者說62%是來自股市財富。可股票財富的持有並不平均,大多數股票是由很少的一部分富人擁有。因此,大多數家庭的財富復甦情況遠低於平均水平。


據2010年美聯儲消費者財務調查(每三年進行一次)顯示,​​約50%的美國家庭直接或間接地持有股票。但美國家庭中最富有的20%家庭,91%都持有股票,而且是巨量。最富有的20%家庭,持有的股票財富價值的中值是268,000美元,而所有美國家庭持有的股票價值中位數僅為29000美元。

家庭本應當是儲藏財富之地,可住房金融化和人口結構的改變已經讓這種傳統假設失去意義;家庭財富可能在一次泡沫上升,在另一次泡沫裡崩潰。它不再是一個安全的價值儲藏手段,而是成為一種基於債務的賭博,非常容易輸掉。

信貸甚至讓高收入中產階級家庭成為債奴,另一方面,卻極大地增加了富人增收的機會。用來購買非生產性資產的信貸創造出債奴,用來購買食利性資產的信貸增加了財富和收入。不幸的是,普通人沒有機會獲得購買生產型資產的大量貸款,只有富人才有。

因此,富者越富,窮者恆窮。

【實體戶的窖藏會加速白銀的稀缺 】

稻香老農談


最近銀價大跌,跌得讓人心驚膽戰,究竟這是關係到個人的財富問題,事關重大,難免提心吊膽,信心搖動,因此寫了這篇短文,回答網友的回應,也順便掛在部落格上,提供大家參考、指教。結果發現這篇短文也正可以做回應文,同樣可以提供大家參考、指教,也就直接貼上了。

就操作白銀價格而言,我們當然是搞不過大銀行中的大銀行,那是超超級大戶;我個人買白銀的基本想法完全在於長期保值,同時了解到這種金屬在四、五年內可能會稀缺,會物以稀為貴的涨價,更何況他的工業用途廣,到時不漲也難,這就不是大戶所能控制了。

因此我認為目前買白銀,能買到低價銀還真要謝謝JP摩根。當然也不能把全部的閒錢投入,太多了會有患得患失的心理影響。或著影響了日常的生活品質。

一般來說買白銀的人大都有長期持有的打算,加上不好脫手,因此買白銀比之於黃金更會是一種「窖藏效應」,被民間買去的白銀等於消失了,現再由於一些人的鼓吹,人們有所警覺,促使人們在一連串的金融,經濟風暴的恐懼中不斷的買金銀,這更會加速白銀稀缺的形成。

一般的資料認為現的地上存量可以被使用的白銀,只有黃金的五分之ㄧ,大約三萬噸,10億盎斯的數量, 很快就會消耗掉。另外或許還有10億盎斯是以銀工藝品或銀器而存在,那些等於是窖藏,不會拿出來提供為工業上的消耗,除非我看到的數據都是錯誤的,不然在資源稀缺、工業需要之下,白銀沒有不漲的道理。

因此說來買白銀就要有長抱的準備,不需要有和銀行的大戶對上的心理,那些銀行要賺的不是我們白銀實體戶金錢,事實上他也賺不到,他們的對手是ETF紙白銀的大小散戶,不是我們; 那些大銀行老闆要是知道,銀價越跌我們越買,我想他也會慌了手腳,會吐血的。因為只要形成價差,對西方金融帝國肯定是一個大麻煩。

白銀在國際之間所產生的價差,曾經讓中華民國在金融上吃大虧;在1934年6月美國通過「白銀收購法案」,那時中國是銀本位,白銀價格較低,美國違背了「國際白銀協定」高價收購白銀,結果中國白銀大量外流,等於抽乾中國的經濟、金融血液,通貨緊縮,企業倒閉,民生凋敝;末了發行法幣和美元掛鉤,沒有實體白銀做發行準備,結果形成超級通膨,失去了民心,國民黨也就丟了江山。這裡頭有關美國金融資本對中國金融、經濟的計算,也就不說了。

同樣的也可以理解,當西方的大銀行,賣出超過自己銀庫裡數量的銀子,在稀缺的情形下,實體白銀的價格勢必要比虛擬的紙白銀高,高到某個程度,手上有紙白銀的人,在價差的誘惑下,一定會要求兌換實體白銀的,那些放空紙白銀的大銀行豈不是要穿幫了!就像貝爾斯登,夜路走多了總會碰到鬼,最後倒了;我認為他們會緊張的,如果不知道緊張,那就會倒得更快。因此說打壓金銀價格,嚇退購買實物白銀也是他們的目的之一吧!

有這樣的認知,也就可以老神在在的,心定神閑買白銀,求的是可以在時機不太平時節,保有太平時節一定的價值,甚至較高的價值。要知道太平時期大家都不怕沒飯吃,白銀的窖藏也許可以讓我們在不太平的時代存活下來;以現在多餘的甚至可能會貶值的紙鈔,去換取未來生活,可以得到安全保障,是很值得的,這是儲蓄壽險所無法比擬的!有了這種基本想法,白銀的大跌于我何有哉

講到窖藏,很多人會想到金銀不生利息。

金銀不生利息,會形成窖藏的說法,應該是西方金融資本為了打壓金銀的貨幣屬性,方便紙幣發行。

事實上在中國古時把白銀借人是有利息的,紅樓夢裡的鳳姐兒就是專門放高利貸的。清朝時期的錢莊放貸,利息也不低。

要是有投資的管道,有利息,以銀為流通貨幣,窖藏的行為應會降低到不影響經濟活動的。

資本帝國為了發行紙幣,以求一本萬利,對金銀的打擊可謂文武全來,不遺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