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4日星期六

綠是彩色:真金白銀 - 陳曉蕾



前陣子訪問關注氣候變化的作者喬拔萃,還有下文:假若天災人禍隨時到來,除了家裏保存兩周食水糧食,該如何自保?「買白銀,一定唔會輸!」喬拔萃斬釘截鐵地說。於是我跟着他,買了人生第一枚白銀。
■掌握真金白銀,不相信紙幣,是一種人權?
純粹貪漂亮,選了美國的鷹揚銀幣,那背面的女神拿着大把稻穗,很精緻,拿上手重甸甸的彷彿很有份量,後來才曉得人們一般會買純度99.99%的加拿大楓葉銀幣,而鷹揚的是99.9%。把這銀幣送給我七十多歲的爸爸,他反應好快:「唓,又不是金幣!」


爸爸突然滔滔不絕說故事:「以前那些上海人來到香港,為甚麼有些有錢可以開工廠,有些窮到要去工廠打工?就是投資的東西不同,買股票的都淪為廢紙,但買黃金的依然保值。」他興致勃勃帶我去金行買金,喬拔萃相信國際金銀幣全球流動,但在我爸眼中鑄幣太花巧,他買的是金粒──好有趣圓滾滾的一顆金,中間還有洞,是方便走難時用繩子穿起來嗎?(先聲明:這篇文不是講投資策略,亦沒有建議買金或買銀。)


世界瘋了,價值是被造出來的,已經遠離本身的意義,白銀就是好例子。一安士銀幣僅僅180多港元,可是同樣一安士金幣,要上萬塊,價錢相差幾乎五、六十倍。根據2012年美國的地質調查,白銀在地球的可開採量大約是53萬噸,而黃金的可開採量大約5萬噸,兩者數量比例約為十比一。當然價值不完全和開採量掛鈎,可是人類五千年歷史以來,黃金大部份時間都比白銀貴十六倍左右,兩者從沒有今天這樣大的差價。


白銀甚至比黃金更有用,手機、電腦、電視、甚至太陽能設備,都需要使用白銀;而醫療用途、催化劑、接焊、導電、複合等等,白銀都是上佳的材料。「我有兩件襯衫有白銀成份,說可以抗菌。」喬拔萃說:「白銀用途極之廣泛,太平盛世自然會升值,亂世走難,本身的價值更會恢復起來,所以一定唔會輸。」


以目前白銀的工業用量,可能在二十年內便會被開採殆盡,是全球最先被採盡的貴重金屬,目前價錢太便宜,業界並不積極尋找代替品。


如果白銀目前價格僅僅為黃金六十分一,是嚴重被低估,那黃金是被高估了嗎?喬拔萃和我爸爸竟然同一反應:「銀紙才是被高估,根本就是廢紙!」美金、歐元、人民幣等大部份主要流通的貨幣,都已經沒有真金白銀支撐,純粹是政府需要開機印銀紙,隨時貶值。德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為償還賠款,就像今日美國面對金融海嘯一樣狂印銀紙,1914年德國一顆雞蛋只要0.08馬克,到了1923年卻要800億馬克!而一盎斯黃金在1914年可買到1,250顆雞蛋,1923年依然可以買到1,087顆。


還有紙銀、紙金,都是虛擬的,隨時和股票一樣淪為投資遊戲。實體白銀的開採量只有53萬噸,僅是現今紙白銀量的17%,只要投資者把紙銀變成實銀,紙白銀市場就會崩盤。


更值得反思的論點,是來自《摩根報告》發行人大衞摩根,他形容白銀不只是一種資產,也不只是賺錢的方式,而是一種「宣示」:告訴這個社會,我們不只是被訓練為一個消費者,身為人類,我們有權利透過擁有實質資產,對甚麼是有價值的東西,做出自己的判斷。
作者:陳曉蕾
資深記者,著作包括《剩食》、《有米》、《死在香港》等,相信垃圾都是放錯位置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