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9日星期日

兩位手錶大亨的遺產

對於鐘表業來說,今年應該是一個相當平靜的調整之年,即便是那些引人註目的明星也難有特別大的作為。倒是年初兩位老資格的鐘表人去世,讓人們感慨萬千。



1月22日,精工名譽董事長服部禮次郎去世,享年92歲。作為公司創始人服部金太郎的孫子,服部禮次郎見證了精工從默默無聞的小廠到業內巨頭的飛躍 式發展,尤其自從1987年其兄長去世後禮次郎成為了服部家族的族長,直至2001年卸任董事長,但他對於精工的影響到2010年4月的一次“宮廷政變” 式董事會議召開後才被侄子完全清除。作為擁有東京最豪華百貨店WAKO的精工掌門人,其在日本奢侈品銷售中的影響力也十分巨大,禮次郎之妻悅子是世界珍珠 大王御本木的家族成員,透過其妻及本人家族他讓日式豪華在全球的號召力日益變強。這位圈內所知不算太多、但在業內曾經舉足輕重的人物,其實帶走了一系列少 有人知的故事,他的諸多經驗尤其值得中國同行加以借鑒。



相對而言,本年3月去世的前勞力士Patrick Heiniger可謂業內盡人皆知。2008年的金融風暴沒有影響勞力士表業獨尊的地位,但他卻因為捲入麥道夫詐騙案而讓公司蒙受不小的損失,不得不突然 宣佈辭職,據說就此一直鬱鬱寡歡。有人甚至覺得他以62歲“英年早逝”,極可能是非正常死亡。不管怎麽說,Patrick的去世讓業內少了一個視廠如家、 面對世事變化永遠從容淡定的人物,也讓勞力士這個神秘的王國進一步揭下麵紗。沒有了家族首領的看護,這個奢華手錶王國未來的確切發展方向還真是有待觀察。 不過也有人指出,自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勞力士在Patrick Heiniger的主持下已經開始逐漸向公眾曝光,因此他個人的離去不會對公司有十分大的影響。

鐘表業是典型的傳統產業,因此特別受到某些關鍵性人物的影響,以上兩人可謂是對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製表業影響最大的人物之列,屬於業內最位高權重的 巨頭。如今先後駕鶴西去,或許會在天堂上討論各自產品的優劣以及手錶未來的大勢所趨吧。本人最感覺遺憾的是沒有機會直接見到這兩位,當面討教一些上世紀七 八十年代鐘表業風雲變幻的問題。其實,那個時代日本製表的崛起與瑞士製表業的殊死抗爭,代表性人物正是這兩位以及早幾年去世的老海耶克,聽他們三人談論過 往的驚心動魄與正面競爭,應該是愛表人最真切的享受吧。

從 如今的角度看,眼下的勞力士依然是業內奢華表的標桿,而精工則占據著勞力士下方的中端地位,兩者上下相接占據了製表業最主流的、也是利潤相對豐厚的區域, 因此成為業內從高端到低端企業共同瞄準的競爭目標,可以說是整個行業的兩大象徵。逝者昨日曾經為人們打開了一條讓製表業一飛沖天的大道,樹立起里程碑式的 標桿,他們的智慧其實也應該為後人所分享與借鑒。經歷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劇變的業內老人如今其實依然有許多人健在,他們的經歷對於眼下正在孕育著劇變的 製表業其實極具指導意義,抓緊機會多向先輩們求教吧,否則真的會重走前人的老路,辛苦之餘還難以獲得很大的收獲。

Smuggling Gold Into The Mainland

呢條隧道仔....運乜都得,又唔一定係黃金!




While I’m still researching all the other ways of how the Chinese may be smuggling gold from Hong Kong into the mainland, I came across an interesting video from CCTV in which is exposed how smugglers dig tunnels underneath Honk Kong borders in order to transport “goods” to places where there is demand for “goods”.

There are a little more than 7 million people living in Hong Kong, though this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as net imported 510 tons of gold year to date.

 

I think everybody who has just one IQ point more than Ben Bernanke can figure out that the Hong Kong population can never “consume” this immense amount of gold by itself. The main reason for these mass net imports is because Hong Kong is used to store gold for bullion dealer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Another reason is that half of all jewelry sold in Hong Kong is bought by mainland tourist that bring it home undeclared simply by wearing the jewelry on their bodies.

But now it seems there are other ways to bring gold to where gold is in demand. If we look at the video we can see a tunnel of 80 cm high and 100 cm wide. Not particularly big enough for cars and boats to pass through, but excellent for small valuable goods like gold (and drugs). So maybe, just maybe, a small part of the 510 tons was exported to the mainland through tunnels like these by people that were not so fortunate to have a PBOC gold trading license.

In Gold We Trust

 http://www.ingoldwetrust.ch/

中日島爭升至戰略博弈

復旦大學歷史學教授 馮瑋 為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撰稿 


2012年日本共同社的“2012年中日關系十大新聞” 中,位居第一的新聞是日本政府將釣魚島“國有化”。2013年評選尚未揭曉,但與釣魚島相關的新聞能否蟬聯“榜首”之位,似無懸念。不僅如此,從年初的軍 機對峙到年末防空識別圈對壘,中日“島爭”不僅未見緩和,而且到了12月26日安倍參拜靖國神社之際,中日之間的對峙已經演化為包含復雜內外因素的戰略之 爭。

須知道,12月20日,中國駐日大使程永華與岸田文雄在日本外務省舉行了會談。雙方確認了各自在釣魚島問題上的基本立場,同時就為發展兩國戰略互惠 關系而努力保持對話,達成了一致。而在12月26日,安倍卻以首相身份參拜了靖國神社。雖然安倍表示,“我無意傷害中國和韓國人民”,並同時參拜了鎮靈社 ——那裡供奉著在戰爭中犧牲的其他國家的國民,但中國政府當即表示強烈抗議,中國媒體也嚴詞聲討。是安倍說一套,做一套,依然刺激中國的民族感情,挑釁中 國,對歷史缺乏反思,還是另有其他目的?

島嶼之爭依舊是中日沖突的焦點 

回到一年前,2012年12月17日,安倍領導的自民黨在眾議院大選中獲勝。當天,中國《人民日報》發表署名“鐘聲”的評論員文章,“希望日方新領導人能從大局出發,從亞洲的長遠發展出發,避免爭端升級,共同而有效地管控危機。”
但 是,2013年的同一天,安倍內閣通過了新《防衛計劃大綱》、《中期防衛力量整備計劃》《國家安全保障戰略》三份有關安保政策的重要文件。12月4日,在 日本“國家安全保障會議”首次會議上,安倍強調:“必須弄清楚我們的防衛能力和中國的差距”。同一天,在回答關於《特定秘密保護法案》的質詢時,安倍強 調:“我們需要討論和中國的防衛能力有何差距,能否做出恰當的應對。關於我國戰鬥力的討論,當然包含很多機密信息。”輿論一致認為,上述防衛措施均指向中 國。
中國果真會武力奪島?2012年9月10日,中國公佈“領海基線”,強調“釣魚島及周邊海域屬於中國主權範圍”。同一天,中國外交部發表聲明:“強 烈敦促日方立即停止損害中國領土主權的行為,回到雙方達成的共識諒解和談判解決爭議的軌道上來”。時隔一年,2013年9月20日,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在華 盛頓表示,“中國政府維護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決心堅定不移。盡管如此,我們仍準備好坐下來與日本對話,共同找到控制當前局勢的方法。但日本首先需要承認存在 爭議,全世界都知道存在爭議。”

不難發現,中國政府的立場一貫明確,即在聲索主權的同時,呼籲“擱置爭議”。無論2012年9月14日後,中國海監船開始在釣魚島海域進行例行巡 航,12月13日海監Y12飛機與四艘海監船在釣魚島海域實行“立體巡航”,還是2013年11月23日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都是為了宣示中國對釣魚島及 其附屬島嶼擁有主權,並顯示爭議的存在,敦促日本正視現實。中共十八大政治報告強調“堅持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和熱點問題,反對動輒訴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 脅”,即表明中國不會率先訴諸武力。

值得註意的是,安倍雖然堅稱“與中國不存在需要解決的領土主權問題,也不存在應該擱置的問題”,但是,他在執政前後對中國是否會訴諸武力的言辭卻截 然相反。2012年9月6日,安倍公開表示:“中國不會因為釣魚島對日本動武。”2013年10月7日,安倍卻聲稱:“非常擔心中國通過武力改變釣魚島和 南海的現狀。”

我個人認為,擔任首相後的安倍,試圖通過渲染“中國威脅” 而同時達到四個目的。其一,抹黑中國“和平崛起”的國家戰略。2013年10月25日,安倍在接受《華爾街日報》採訪時稱:“人們擔心中國試圖以武力,而 不是通過法律途徑改變現狀。如果中國選擇這樣的道路,中國將不會和平崛起”;其二,構築遏制中國包圍圈並充當領導者。安倍在上述採訪時還表示,“復興後的 日本將在亞洲更具領導地位,並將在亞洲制衡中國。”其三,為完成政治夙願,即修改和平憲法,使日本成為“正常國家”造勢。2015年正值日本戰敗70周 年,能否在任期內實現這一政治夙願,對安倍而言意義非凡。其四,借機擴充軍力,使日本成為軍事大國,同時擺脫對美國的過度依賴。2013年日本《防衛白皮 書》首次提出“強化日本獨自的防衛力量建設”,即彰顯了這一意圖。

背後的美國戰略實則與日本戰略矛盾

中日“島爭”的成因和事態的持續發酵,美國難辭其咎。查閱史料可知,美國擬定的《舊金山和約》初稿,曾劃明日本戰後國境線,但最後定稿,日本的國境 線卻變得模糊暖昧。何故?日本前防衛大學校長五百旗頭真發表於《選擇》雜志的文章一針見血地指出:“在冷戰時代,美國最擔心的是東亞國家結盟把它排擠出這 一區域。因此,讓東亞國家間出現適度的摩擦,對它在此地立足有益。這些‘冰塊’(指領土問題)就是因美國戰略而產生的。”

在中國迅速崛起後,遏制中國遂成為日美同盟新的基礎。2009年美國開始實施重返亞太戰略,並於11月正式提出擴大跨太平洋夥伴關系計劃 (TPP),全方位主導TPP談判。在中日韓醞釀建立自由貿易區之際,美國此舉的目的,非常明確:“在應對中國崛起方面,美國最有利的地方之一,就是區域 經濟合作。”正因為此,奧巴馬在安倍勝選後打電話祝賀時,即敦促他為日本加入TPP談判積極努力。

但 是,由於日本無法全面開放農產品市場,日美談判迄今仍未取得根本性突破。不少分析認為,這是因為農村是自民黨的“票田”。但這種分析忽略了安倍政權的戰略 考量:作為日本“命根子”的稻米,豈能仰賴他國供應?日本企業為何有“互相持股”的特徵?因為1967年美國敦促日本開放資本市場,企業以此抵禦外資;前 原誠司為何由於接受韓國婦女5萬日本政治捐款而辭職?因為日本法律禁止接受外國人政治捐款。同理,日本的“命脈”不能受別國掌控。

如果說美日經濟戰略存在抵牾,那麽美國“再平衡戰略”的軍事戰略和安倍“突破戰後體制”的政治夙願更難以兼容。

美國防長帕內塔提出“亞太再平衡戰略”,通過強化美軍在亞太的存在、投入,以及強化與亞太盟國的關系,維持亞太局勢的穩定。毋庸置疑,無論年初中日 “軍機對峙”後,希拉里表示“美日安保條約”適用於釣魚島,同時希望“日中兩國開展對話、冷靜處理”,還是年末中國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後美國的反應,均是 “再平衡戰略”的顯示。以後者為例,兩架52戰略轟炸機進入識別區繞行一周,是“強化美國在亞太的投入和存在”;美國防長哈格爾致電日防衛相小野寺五典, 稱“美國將恪守立場,堅持《美日安保條約》第五條適用於釣魚島”,是“強化與盟國的關系”,稱“避免發生意外事件”,則是為了“維持亞太局勢的穩定”。
 
 

但是,“維持亞太局勢的穩定”,和安倍擴充軍備、使日本重 新成為軍事大國的國家戰略,以及最終完成政治夙願,難以兼容。因為那將使安倍失去能贏得國內外輿論支持的依據和理由。正因為此,安倍不顧奧巴馬、拜登、克 裡的先後告誡,在中國重大關切問題上屢屢挑起事端,藉以渲染“中國威脅”。

釣魚島只是中日戰略博弈的冰山一角

但美日國家戰略難以兼容,並不意味日美同盟將會動搖。因為,日本是美國在西太平洋最主要的盟友,而處在既有歷史積怨,又有領土之爭的中俄兩個大國之間,在中日沖突持續激烈之際,強化日美同盟,改善日俄關系,是安倍政權必然的戰略選擇。

中國對日本的這一選擇當然清楚,並予以針鋒相對的回應。一方面,中國致力於構建中美大國關系。今年11月20日,美國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賴斯在喬治城 大學發表講話,首次對中方提出建立“新型大國關系”表示正式認同。另一方面,中國繼續強化與俄羅斯的戰略協作關系。3月22日,習近平和普京在莫斯科共同 發表的《聯合聲明》強調:“在涉及對方主權、領土完整、安全等核心利益問題上相互堅定支持。” 7月中俄“海上聯合—2013”軍演,亦傳遞明確信息。

中俄聯手是日本最擔憂的安全環境,必然設法破解。今年日本與俄羅斯多次接觸,並提出將加快日本北方領土談判,以便謀求雙方都可以接受的解決方案。今年11月初,日俄舉行了首次防長和外長2+2會談。

但是,俄羅斯與日本接近,不僅為了顯示其不會“聯華制日”,還至少有三項意圖。第一,強化俄羅斯在遠東的話語權,繼續推進“東進戰略”;第二,通過和中國“共同維護戰後秩序”,繼續占有南千島群島。第三,通過中俄聯手,阻遏美國的霸權。
去年12月26日,安倍在重新當選後的首次記者會上表示:“有必要站在俯瞰全球的視角上進行戰略構想。”一年來,安倍及其主要閣僚頻頻出訪,主要通 過經濟手段與中國在非洲和東南亞等地展開爭奪。中國也給予了針鋒相對的回應。可以預見,即便“島爭”趨向緩和,中日關系仍難以緩和。

年終日本各媒體的輿論調查均顯示,安倍支持率持續下滑。例如,《每日新聞》12月23日公佈的最新全國輿論調查顯示,安倍內閣的支持率跌至49%。 所以如此,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安倍經濟學”成強弩之末,日本經濟持續下滑。日本財務省發表的數據顯示,日本GDP增長率,第一季度為4.1%,第二 季度為3.8%,第三季度則跌至1.1%;二是強推《特定秘密保護法》,遭到普遍反對。參拜靖國神社近些年是日本政要拉升民意的重要手段。日本時事通信社 1月11~14日進行的民調顯示,認為安倍首相 “應該參拜”的比例高達56.7%,而回答“不應該參拜”的只有26.6%。日本讀賣新聞社7月22~23日舉行的民調顯示,46%受訪者支持安倍參拜靖 國神社,反對的是36%。這也是今年春季、戰歿者紀念日、秋季三個主要祭祀,各有愈百名國會議員參拜靖國神社的原因。

與之相應,日本內閣府11月24日公佈的《有關外交的輿論調查》結果顯示,對中國“沒有好感”的日本人高達80.6%。也就是說,安倍參拜靖國神社,除了中國一再強調的對日本侵略歷史缺乏深刻反思外,還具有拉升民意支持的目的。
我個人認為,影響中日關系主要有三大要素:戰略互惠、經貿互利、國民互信。如果要緩和事態,改善中日關系,不僅是如何實現戰略互惠和經貿互利,更重要的是如何增進國民互信。

(註: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文責編 mojing.huo@ftchinese.com)

走,去自貿區交易離岸國際黃金






金交所考慮在上海自貿區建設離岸的國際黃金市場,針對人民幣跨境使用,將推出面向國際投資者、離岸投資人的產品

作為世界主要的黃金生產和消費市場,國內黃金現貨交易市場有望繼續擴圍。而藉助上海自貿區,國內以原油、黃金為代表的商品交易有望逐漸對外資開放。

繼續致力於國際原油期貨平台建設的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在11月底掛牌成立之後,上海黃金交易所(下稱“金交所”)理事長許羅德近日公開表示,金交所考慮在上海自貿區建設離岸的國際黃金市場,針對人民幣跨境使用,將推出面向國際投資者、離岸投資人的產品。

許羅德還表示,在自貿區設立的黃金“國際板”將採取公司製,而且只是個開始,目標是將金交所建設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交易市場。

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明年金交所計劃推出多項舉措,首先是1月1日推出小規格(10g)的黃金產品,其次還有保證金來源多樣性、黃金託管拆借、延長交易時間滿足市場需求等關鍵性舉措。

分析人士認為,對於已經進入自貿區的原油以及即將進入的黃金而言,這兩種商品國際化程度較高,若推出後均使用人民幣交易和結算,對人民幣國際化也將會產生很大的推動力。

上週,金交所公告稱,將於2014年1月2日掛牌Mini黃金延期交收合約,合約代碼為mAu(T+D);同時將現有Au99.99黃金實盤合約的交易單位由100克/手調整為10克/手。

據記者從金交所了解到,新增的“Mini黃金延期交收合約”,交易代碼為mAu(T+D),交易方式為“現貨延期交收交易”,交易單位為100克/手,最小單筆報價量為1手,最大單筆報價量為2000手。

此外,mAu(T+D)最小交收申報量為1手,交割品種為標準重量1千克、成色不低於99.99%的Au99.99標準金錠,其餘合約參數與Au(T+D)相同。

“此舉措有望給中小投資者提供更多的黃金投資機會,也有望為金交所帶來更大的成交量和成交額。”一位貴金屬分析師對記者表示。 、

中國消費者,接住“下落”的黃金

金交所數據顯示,今年前11個月,其黃金產品成交量達到1048萬千克,約1.048萬噸,同比增加83.48%;成交金額達到29386億元,同比增加33%。

中國和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兩個實物金消費國,雖然今年4月份以來,國內外黃金價格已經多次大幅下滑,且最大下跌幅度曾一度達到30%,但中國的實物金需求依然強勁。

世界黃金協會(WGC)近日預計,2013年中國黃金供應缺口將達到700~800噸,因實物金市場的強勁。中國的黃金需求今年跳升了接近40%,主要因珠寶、金幣、金條銷售的大幅上升。四季度中國黃金需求預計依然強勁,因為中國農曆新年將於1月末開始。

不僅如此,中國也是全球第一大黃金生產商,前三季度黃金生產已達307.8噸,較去年同期上升6.8%,而今年全年黃金產量有望超過400噸。

澳新銀行分析認為,中國是今年黃金需求的一個主要來源,幫助抵消了部分因交易所交易基金(ETF)拋盤和印度黃金消費下降及金條進口放緩帶來的不良影響。

然而,就價格而言,澳新銀行近日將2014年黃金均價預期下調至1269美元/盎司,而此前預期為1436美元/盎司。

由於今年的黃金投資收益有望13年來首次為負,澳新銀行大宗商品團隊報告認為,對明年全球黃金進口將維持今年步伐這一觀點持謹慎態度。中期看來,實際利率的上升以及黃金今年糟糕的收益回報將削弱其作為保值資產的吸引力。

澳新銀行還表示,預計中國2013年黃金進口為1050噸,2014年黃金進口將在2013年進口預期的基礎上減少10%至900噸。

數據顯示,今年10月份中國內地從香港的黃金進口量為131噸,較9月110噸大幅增加,且已連續6個月進口量超過100噸,前10個月進口量接近1000噸。

對比中國與美國的債務結構

中國貨幣市場短期利率的劇烈波動令不少人擔心,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是否會注定上演一場信貸危機。

關於這個問題的討論,可以參考華爾街分析師評中國貨幣市場:全球最大金融好戲在華上演。

通常來說,經濟學家們認為中國的金融風險目前仍然處於控制之中,但是他們也警告此事需要密切關注。

下面是富國證券對與中國債務總體情況的總結:

    中國存在債務問題嗎?如果單看中國家庭和中央政府的債務情況,這個答案是“不”,這兩個部門債務與GDP的比率當前分別為30%和15%,相較而言美國這兩個部門的債務與GDP之比分別為80%和70%。

    但是如果要看中國企業債務與GDP的比重是140%,而美國是80%​​。儘管當前並沒有明顯的信號表明中國的企業存在太大的財務壓力,但未來槓桿的增加可能會最終導致危機的出現。

    我們擔心的是債務持續飆漲,如果信貸增速仍然很快,而經濟增速沒有太大起色的話,這會帶來一系列的麻煩。

而法興的姚煒則認為這種擔憂實際上已經發生了。

好了,來看看中國與美國債務的對比圖吧。其中棕色部分代表中央政府的債務,藍色為非金融部門債務,綠色為家庭債務。左邊是美國,右邊則是中國。



研究機構:明年還有黃金回漲的理由

今年黃金的年度表現是30多年來最差的。不過,研究機構Capital Economics看好黃金走出低谷,認為黃金明年就會恢復有利形勢。

今年6月底,美聯儲首次暗示打算開始縮減QE,黃金一蹶不振,大跌24%,跌到了每盎司1300美元附近。

上周美聯儲又明確了從明年1月起正式開始縮減QE,黃金又跌回了接近6月底的水平。

外界普遍預計明年金價會因為美聯儲的QE勢頭減弱而下跌,但一些分析師認為這正是黃金明年可能給人意外驚喜的原因。

Capital Economics的商品研究主管Julian Jessop認為:

    投資者的情緒已經非常負面,我們認為明年已經確定偏向上行風險。

今年上半年,金價由每盎司1675美元跌至1200美元下方,下半年稍有回升至1400美元,目前在1198美元附近。

Jessop指出,首先,今年下半年黃金市場已經沒有上半年跌得那麼慘,這可能意味著已經度過最嚴重的下跌時期。

其次,Capital Economics之前預計今年會托舉金價的因素更有可能明年成為推升金價的動力。

Jessop提到,如果明年歐元區局勢又失去穩定,就可能推高金價,因為投資者又會尋找避險天堂。

而且,市場擔憂通縮的威脅也可能拉升金價。

很多人認為這種擔憂是金價的負面因素,但那樣可能使歐元區國家的債務問題惡化,進而迫使歐洲央行更加放寬貨幣政策,反倒會推動金價上漲。

還有一個因素是美聯儲繼續維持大部分QE的規模,向經濟體注入大量流動性,這應該會支持金價。

Jessop稱:

    明年美國的貨幣擴張還可能繼續保持大部分勢頭。美國的低利率會持續更久。

    以日本央行為首的其他全球重要央行也會繼續保持寬鬆,甚至加大寬鬆力度。

最後一個支持因素是新興經濟體的黃金需求復蘇。

今年印度政府打壓黃金進口,明年可能放寬一些禁令限制。

此外,Jessop提到今年虛擬貨幣比特幣價格飆漲引起中國等多國政府擔憂,已採取相應措施,這可能使黃金對中國投資者的吸引力增加。

Jessop說:

    實際上,今年貴金屬表現不佳反而讓它們看起來比股票等其他資產更有吸引力。

    我們重申,明年金價會至少回升至1400美元,可能更高。



美國的通脹哪裡去了?

 貨幣流速率減慢....何來通漲?






當美國經濟出現了復甦的跡象,一些人已經開始認真思考通脹問題——一個在美國已經沉寂多年的市場力量。

一些人指出,一些跡像已經表明通脹可能終將在2014年上升。一個最廣泛的論點是勞動力短缺,特別是製造業和建築業,這意味著薪酬水平必須上升來填補職位的空缺。

然而,美銀美林經濟學家Ethan Harris完全不認同這個觀點。在剛發布的報告中他寫道:

    一些人認為,通脹的出現一直是指日可待的,儘管相關的通脹來源一直在變化。 “通脹論支持者”首先提到美聯儲注入的天量流動性,接著指向全球的成本壓力,最後又指向美元走弱。最近最受關注的是,薪酬水平將要上升。畢竟,失業率已經從2009年的高點下跌了3個百分點,而且通脹中性的失業率水平(NAIRU)已經上升——因為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性變化。實際上,已經有勞動力成本壓力出現的跡象。薪酬性通脹正在來臨。美聯儲已經跟不上趨勢了。

    我們不認同這個觀點,我們認為這只是對通脹最新的錯誤警示。判斷勞動力市場的剩餘數量,需要同時觀察市場的結構性損害和隱形失業的規模。理性地分析這些證據顯示,現在勞動力市場仍存在1-2.5個百分點的剩餘。薪酬壓力的問題在於:幾乎所有的指標都顯示勞動力報酬增長仍然萎靡。此外,就算薪酬水平真的小幅上升,但離在通常情況下開始形成真正物價壓力的3或4%漲幅還有很大的差距。


技能缺口

我們通常會以貝弗里奇曲線來衡量勞動力市場的效率——也就是新開設崗位和失業率之間的關係。當前雖然失業率在下跌,但新開設崗位的數量仍然高於之前失業率處於類似水平的時候。

這是勞動力市場低效的跡象。部分人認為,這支持了存在較大人力資源技能缺口的觀點。

Harris寫道:

    曲線向右移動通常被認為是暗示了勞動力市場出現了結構性問題——企業在尋找對口人才時遇到了麻煩。實際上,曲線看起來已經向右移動了2個百分點。

    (縱坐標代表新設立工作崗位速度,橫坐標代表失業率,藍點代表2008年前,橙點代表2008年以後)


(然而這種變化可能是經濟的一周週期性特徵,縱坐標代表職位空缺,橫坐標代表失業率)

...
這種週期性變化(如上圖二所示)的出現可能因為企業首先發布新的招聘職位,然後過一段時間才真正啟動招聘。在互聯網發布招聘職位也變得更加簡單了,儘管企業並不急於填補職位的空缺。更廣義的看,有跡象顯示企業並沒有盡力地嘗試填補空缺的職位。

所以儘管就業崗位空缺在增多,也不一定會造成薪酬水平上漲。


技能錯配

一個觀點認為,製造業和建造業的勞動力短缺,而其它產業卻供應過剩。但Harris並不認同:

    觀察更多就業匹配的微觀數據還顯示,這種變化大部分是周期性的。這些研究探求了三種類型的潛在就業錯配:基於產業、職位和地理位置的。比如說,經濟學家Lazear和Spletzer探求了產業間是否存在就業錯配問題。如果存在錯配,那麼部分產業的空缺崗位應該會不尋常地高於其它產業。存在這種情況因為一些人“陷入”了錯誤的產業或職位。他們的研究結果顯示,在經濟衰退期間錯配率是很高的,但現在已經跌回危機前的水平。他們還在職位錯配中發現了相同的結果,而其它研究也確認了,不存在地理位置上不尋常的錯配。

    深究這些數據,我們發現閒置產能和低薪酬增長之間的一種持續變化關係。在15個產業分類和9大職位分類中,現在的失業率都高於2000-2007年的平均水平。在大部分分類中,較高的失業率也是相對接近整體平均水平的。儘管在紅火的採礦業,失業率也比普通時期高零點幾個百分點。對於整個國家,所有種族,所有主要年齡段,所有性別,所有教育背景的人來說,大部分的失業率也是高於普通時期。

這意味著,製造業和建造業不存在填補職位空缺的困難。


薪酬差異

Harris指出,如果部分行業真的面對影響薪酬的勞動力供應緊缺,那麼勞動成本數據應該會反映出這種差異。但其實並沒有:

    如果存在重大的用工錯配,我們應該會看到薪酬增​​長的分化。僱用成本指數(ECI)按照職位和產業分成了30個子數據。在這些分類中,過去一年21個分類的薪酬增長為1.5-2.5%,而8個分類更低,1個分類更高。雖然製造業和建造業部門聲稱出現技能短缺,但它們的薪酬增長分別只有1.8%和2.1%。這與整體的平均水平1.9%幾乎一樣。


勞動力短缺謎團的真相

在數年前支持著巨大房地產泡沫的建造業工人究竟怎麼了?

Harris認為,他們還在那裡:

    我們特別質疑建造業出現了大面積的技能短缺。新屋開工數只恢復到之前高點的一半。建造業總僱員和專業承包者數量仍然比2006年的高點低約25%。這些技術工人去哪了?雖然部分工人可能已經選擇了提前退休,而且部分移民已經離開,但建造業的失業率仍高達14%,高於歷史正常水平的8%。建造技能不需要持續提升。這些工人也不大可能在別的地方找到更高薪酬的工作。如果一個資深木匠被迫在零售業工作,那麼把他吸引回建造業是很簡單的事情。



Harris認為,美國勞動力市場仍相當萎靡,“這讓我們支持與耶倫一樣的鴿派立場”。

2014年白銀將迎來大牛市?

金融評論網站Market Anthropology認為,如果參照2000年互聯網泡沫後的白銀走勢,當全球通脹預期上升、經濟增長加速時,銀價會迎來大牛市。所以,2014銀價將迎來強勢反彈。

從2000年互聯網泡沫後的走勢中可以看出(下圖),當全球通脹預期上升、經濟增長加速時,白銀上漲了50%。



上圖將2002年至2004年的白銀走勢(紅色)和2012年底之後的白銀走勢進行了對比(黑色)。不難發現,2012年10月至今的白銀走勢與2002年1月之後的走勢基本重合。二者都在長期下跌後有一波小幅上漲並回落。

2003年3月之後,隨著經濟從泡沫中恢復,通脹預期不斷升高,白銀價格從每盎司20美元一路上升至33美元。那麼相對應的,如今全球經濟也顯露出了復甦跡象,圖中的白銀也正好到了轉折點,如果歷史真的能夠重演,就意味著2014年白銀將觸底反彈,迎來一波大牛市。

按照這一思路,黃金似乎也可以從歷史中找到同樣的參照,這是否意味著明年黃金也會反彈呢?


探秘全球頂級富豪的“藏寶室”——瑞士金庫

在瑞士蘇黎世的腹地,湖平面以下18英尺,靜靜地躺著全球頂級富豪的小金庫——瑞信的私人客戶的儲藏室。

彭博獲得了一窺究竟的機會,以下視頻中呈現的便是這個神秘的“藏寶室”的內景,這裡一共有3500個保險櫃,有10種不同的規格,最小的保險櫃只有5厘米高,而大的差不多有一個壁櫥的大小。

只是讓人意外的是,小的保險櫃一年收費為200瑞郎(約合1300元人民幣),大的一年1000瑞郎(約合6500元人民幣)。

如果你想放點什麼東西在瑞信的“小金庫”裡,除了交錢還得有個個人賬戶。就像傳說中的那樣,打開保險櫃需要兩把鑰匙同時開啟。

不少客戶將文件和珠寶放在這裡,放置的時間有的只有幾分鐘,有的則長達數十年,只要你願意掏錢,放多久都可以。

視頻如下:


印度關閉最大比特幣網站 警告民眾不要交易比特幣



繼中國、美國和歐洲之後,印度也開始對比特幣下手了。印度政府週四突擊搜查並關閉了全國最大的比特幣網站,並警告國民不要購買或交易比特幣,因為可能存在法律風險。
據VentureBeat報導,印度執法部門週四突擊搜查了Mahim Gupta的房屋,Gupta經營著印度最大的比特幣交易網站buysellbitco。執法部門認為,該網站違反了外匯管理法案的相關規定。目前該網站已經停止運行。
本週二,印度央行警告民眾不要購買和交易比特幣。但印度央行並沒有完全禁止比特幣,而是指出比特幣可能存在潛在法律風險。
由於擔心違反反洗錢和反恐法律,一些印度的比特幣交易平台已經停止營業。
據DNA India,執法部門在檢查了Gupta的網站後表示:

    
“我們發現一共有400人通過該網站進行了1000筆交易。我們正在蒐集交易數據和交易人員信息。目前,我們認為該網站違反了外匯管理法。如果我們發現存在洗錢行為,我們將逮捕Gupta。

中國開始籌建住房政策性金融機構 打造中式“房利美”





《中國經營報》獲悉,中國政府正在探索加強房價調控之外的新方式,已開始部署設立住房政策性金融機構的前期準備工作,這一機構將為國人購買基本住房及改善居住條件提供低成本貸款,令人不免想到美國的兩大房貸巨頭房利美與房地美。

權威消息源向《中國經營報》證實,中國最高決策層已討論並充分認可建立政策性住房金融機構。

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務院部署了有關前期研究工作。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住建部)當下已抽調政策法規司、房地產監管司、住房保障司、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等有關司室業務、研究人員從事該項工作。

按照國務院統一部署,中國人民銀行(央行)總行、中國銀監會和住建部等有關部門,已經著手研究設立住房政策性金融機構的可行性方案。住建部已經將其列為2014年將要重點開展的工作之一。

目前,設立住房政策性金融機構的有關工作正處在前期探討與論證階段,具體方式與路徑尚未確定。在前期論證的過程中,對住房政策性金融機構的出資、業務範圍、運轉方式、安全保障等,都有涉及。在出資設立領域的探討過程中,財政出資等方式均在探討範圍內,但尚未到最終定論階段。

與此同時,在業務範圍和運轉方式的探討過程中,為城市普通居民的首次購房和改善居住條件提供資金扶持在一定程度上取得共識,而其具體的扶持方法,在探討過程中也涉及了直接提供低於市場利率水平的優惠個人購房按揭貸款、為符合條件的居民購房商業貸款提供擔保等方式,但都沒有最終確定性的結論。

所謂政策性金融機構是指由政府或政府機構發起、出資創立、參股或保證的,不以利潤最大化為經營目的,在特定的業務領域內從事政策性融資活動,以貫徹和配合政府的社會經濟政策或意圖的金融機構。

改革開放後,中國政府先後成立了國家開發銀行、進出口銀行、農業開發銀行等政策性金融機構,為基礎設施建設、城鄉一體化、進出口、農業現代化等領域提供貸款等多種資金扶持,但在居民住房這一領域,政策性金融機構一直處於空白狀態。

在住房保障體系同步通過住房政策性金融機構為居民解決住房問題,是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普遍做法。曾引發金融危機的美國兩房——房利美和房地美也是主要為普通居民和低收入者提供住房貸款擔保或發放貸款,並將其金融衍生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