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6日星期一

Jim Rogers的話中密意



商品大王吉姆·羅傑斯(Jim Rogers)日前表示,即將卸任的美聯儲(FED)主席伯南克(Ben Bernanke)將以“美聯儲最終解散的始作俑者”的歷史身份為世人所銘記。

羅傑斯在接受美國當地媒體採訪時說,“美國曾經出現過3個中央銀行,前兩個已成為歷史,現在的第三個也會在10年內消失。隨著貴金屬市場、債市、股市持續受到美聯儲行動的困擾,人們終將意識到這些傢伙正把我們引向可怕道路。”

他認為,美聯儲解散不只是“有可能”,而是“很有可能”。

【第三個也會在10年內消失】的密意是什麼?

你們知道嗎?

就是Jim Rogers認為美元會在10年內崩潰。


Jim Rickards(Currency War作者)最近表示,黃金技術面上看漲氣氛濃烈,投資者需要了解市場的各個方面,特別是中國市場強勁的實物需求。

黃金2013年大幅下跌,但中國在重新定義黃金市場

黃金2013年下跌了近30%,結束了連續12年的漲勢,創造了30多年來最大年度跌幅,但是有趣的是,實物需求大幅上升。瑞士黃金冶煉和存儲專家(1978年來,一直從事黃金業務的資深人士)稱,局勢正在發生改變,採購黃金很難,黃金都去中國了。

金價下跌的原因不單一,包括人為操控。黃金大量供應的狀況正在消失,實物黃金去了中國,可能再也不會回來。西方投資者持有黃金空頭頭寸卻沒有多少實物黃金。新加坡因中國需求成為世界黃金交易中心,400盎司金條將消失,新的標準是1000克金條。黃金在技術面上面臨大幅上漲,這不意味著明天就會發生。在某種程度上,當你想要黃金的時候,可能已經沒有了。

黃金從ETF大量流向中國具有很強的看漲意味

金價下跌,黃金ETF大量流出,黃金上漲的壓力越大。銀行持有黃金,投資者在二級市場交易黃金合約,但銀行把黃金賣給了中國,當他們想要黃金的時候,黃金變得稀缺,銀行得不到了。因此黃金ETF持有量大幅下跌實際上大幅利多黃金。

Rickards稱,他在第一本書中看漲黃金至7000美元,在新著“The Death Of Money”中,他看漲黃金至9000美元/盎司。金價可能繼續小幅下跌,但最終將上漲。黃金走勢與美元信心相反,黃金不是與股市而是與美元存在最佳的負相關關係。如果美元價值因信心喪失趨近於零,黃金的價值理論上是無限的。 Rickards認為,中央銀行將轉向黃金重建信心,黃金會大幅上漲。

摩根大通:黃金投機交易降至歷史低位

在本週最後兩個交易日,黃金“一反常態”的開始了一波上攻,價格上漲超34美元/盎司,漲幅超2.8%。這也許意味著新一輪的(上漲)趨勢即將到來,而新一輪的趨勢將要體現出實物黃金需求對價格的影響,金價也許將擺脫投機者的操縱,價格回歸真實的基本面。根據摩根大通最新的報告顯示,黃金市場上的投機頭寸(CFTC持倉報告中的投機者淨多頭)在最近幾週已經降至歷史低位,同時黃金ETF持倉量持續降低,已經回到“雷曼兄弟時代”,但同時金幣銷量卻大漲...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來自摩根大通的幾張圖表。
CFTC黃金期貨合約投機者淨多頭持倉,單位十億美元,數據截止2013年12月31日:
黄金投机交易
 


“紙黃金”- 全球黃金ETF所持實物黃金量,單位百萬金衡盎司,數據截止日期2014年1月2日:

 


同時,實物黃金的代表產品之一,金幣的銷量開始由低位反彈,單位一千金衡盎司:

股進債退 房起金落

陶冬 2014年1月6日


風險資產,在2014年出師不利,紛紛小挫,不過成交量也不旺暢。上周除了PMI外,經濟數據不多,歐元、布倫特原油和黃金 是市場三大焦點。不過大環境是,美國股市創新高後稍有回吐,十年期國債利率降至3%以下,基本上是12月最後兩周交易方向的少許回落。匯率市場的第一個動 作是歐元走貶,歐洲主流國家經濟數據轉弱、強勢匯率拖累出口、實體經濟流動性不足,令市場刮起對歐洲央行再次放鬆 銀根的猜測,歐元在今年以貶值起勢。美元轉強加上利比亞石油加速重回市場,為布倫特石油帶來六個月來最大的單日跌幅,全周每桶下挫5.25美元。風險資產 不濟,是黃金的佳音,金價在今年的頭兩天攻下每盎司31美元,奪得2014年第一個交易周的頭籌。不過金融市場的制高點在今後兩周,大量度假歸來的基金經 理會在今後兩周決定資產的全球配置和投資種類的配置,到時哪種產品具有福相就可見端倪來。


縱觀2014年,全球經濟增長加 速,不過發達國家表現好過新興國家。美國經濟強勁和聯儲實施taper,令美元匯率再現強勢。歐洲增長相對疲弱,歐洲央行或需再實施一輪寬鬆政策,不過其 資產負債表已在收縮中。日本在今年上半年起碼會有一輪QE,日元繼續貶值,並成為套利交易的主要供應貨幣。中國聚焦於結構性改革和經濟轉型,GDP增長趨 穩,不過需求未必好過去年。新興市場國家中,相信一批高貿易赤字、財政赤字的國家會受到發達國家退市和資金外流的衝擊,成為新的高危地區。筆者在2014 年,看好發達國家股市,看淡債市,不看好商品、石油和黃金。看好南歐房市,看淡整個亞洲(個別國家如日本除外)房地產市場。美國房市持中性,房價升幅放 緩,但是一些地區仍有機會。至於中國,筆者認為A股大市仍然難有大的起色,不過一些板塊受惠於經濟轉型和政策支持,可能大有作為。在今年筆者看升中國房 價,不過警示房價/風險比已經脫節。


翻看分析員在2013年初的預測,幾乎沒有人提到黃金價格可能大跌 28%,筆者就是預測失准的分析師之一,金價是筆者去年錯得最離譜的預言(當然預言隨後有所調整、更改),黃金走出13年來第一次下跌,其跌幅更是 1981年以來最劇烈的。金價有許多基本面因素,從產量、生產成本,到首飾需求、儲備需求,再到QE、通貨膨脹預期和風險偏好。不過黃金分析中最難的在於 投資者情緒,黃金的價值在於擁有,而不是消費,這就決定它的需求波動更大,情緒色彩更濃。中國大媽搶金,在去年黃金市場算是一大事件,甚至因此產生出 「dama」這個英文字,但是她們這個投資衝動無疑是苦澀的,印度大媽的黃金需求在下降,ETF更全面拋售黃金頭寸,如果不是央行儲備逢低收儲,金價恐怕 已經在1000樓下了。展望2014年,筆者不看好金價。美國QE已經開始收手,歐洲央行哪怕降息,其資產負債表已在收縮。日本到下半年也不會再進一步擴 張基礎貨幣。從通脹角度看,發達國家幾乎看不到通貨膨脹,日本、歐洲更在為避免通縮而戰。ETF今年可能不再是大賣家,但是暫時看不出大買家的像。經過去 年一役,印度、中國、中東的零售需求也不敢一哄而起。至於美元走勢,筆者一向是好友,今年美元指數起碼上升5%。歷史上看,當美股走強的時候,黃金往往難 有大的表現。金價唯有依靠央行需求來支持。對於黃金好友來說,好消息是去年年初人們一邊倒地看好黃金,今年年初幾乎沒有人看好,萬一有突發事件發生,金價 反彈可能較猛。


本周市場焦點,在於資金的重新配置。歐洲央行例會,政策估計不會變化,不過言辭上有無暗示今後政策鬆動的空間,對市場影響頗大。在美國,12月貿易逆差繼續下降,失業率料降到7%。在亞太區,中國12月CPI最值得關注。


最後祝所有同好,在2014年身體健康、家庭幸福、事業有成、投資有道!

一個資深記者的感慨:25年目睹經濟之怪現象


华尔街日报资深经济记者David Wessel回顧了從業25年來讓他覺得出乎意料的經濟現象,他指出,從前的他絕對沒有想到,美國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了,中國創造了經濟增長的奇蹟,美國始終對金融危機缺乏抵抗力。
美國中產階級並沒有變得更好


1998年時,我和同事Bob Davis曾認為,美國正處於中產階級膨脹的繁榮時代。但我們錯了。我們成功的預見了信息技術的巨大潛力,但沒能預見到成功者和失敗者之間差距的加大。
1987年至今,美國人均產出增長了45%,這是個不小的進步。但這一增幅僅為之前26年中(1961-1987)90%漲幅的一半。
對中產階級而言,過去25年的日子並不好過。家庭現金收入的中位數增長勉強與通脹保持同步。加上醫療保險和其他非現金收益,家庭收入才有較大增長。經過通脹調整後,一個典型的、全職工作的美國人2012年的收入為49398美元,不及1987年的50166美元。
錢都去了哪呢?
財富都很不均勻的流入了那些受過高等教育的精英,比如教授、華爾街和矽谷的成功人士。技術發展和全球化青睞教育精英。各個領域頂尖人才的收入增長要遠快於中間階層。
不同的統計方法呈現出的差異或許有所不同,但趨勢是清晰的:最新的數據顯示,從1962至1987年,5%收入最高的家庭的收入佔比從15.7%上升至17.2%,2012年進一步升至21.3%。旨在進行財富再分配的稅收等手段也未能扭轉貧富分化加劇的趨勢。
中國的表現出人意料的好

正如美國前財政部長薩默斯所說,中國創造了經濟奇蹟。在美國增長最快的時期,每30年生活水平能翻一番。但在過去30年中,中國的生活水平每10年就翻一番。中國做得非常棒。
1987年時,亞洲最大的經濟體還是日本,那時中國增長雖然很快,但極少有人認為這種增長會持續太久。薩默斯最近表示:“中國的超速增長的持續時間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倍,也是有史以來最久​​的。”
薩默斯認為這種增長可能將不再能持續,他或許是對的。但這並不能否認中國的巨大成就:世界銀行估計,1978年以來的改革讓中國將至少5億人從貧困中解放出來。
911並未對經濟造成持久傷害

2001年9月11日,當讓飛機撞向世貿中心和五角大樓的那一刻,我們都明白美國從此就不一樣了。 911事件直接導致了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以及原來絕對不會被人們容忍的嚴格的機場安檢。
當時,人們認為經濟也會因此受到衝擊。安檢的成本是昂貴的,我們也很難去衡量這麼做是否值得:沒有人知道機場和公共場所的安檢點會讓多少恐怖分子望而生畏。
但從整體經濟來看,911並未對生產力造成嚴重衝擊。之後的12年中,每小時平均產出增長了2.1%,和此前12年的增長2.2%基本持平。
美國在金融衝擊下顯得非常脆弱

1987年時,大多數經濟學家和政治家們都認為,美國永遠不會受到類似大蕭條的威脅。但或許我們都聰明過頭了。當年美國股市就暴跌,1987年金融危機拉開序幕,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中,同樣的故事一再上演。
美聯儲努力讓人們相信,金融系統已經建立了一套足夠安全的監管體系。但2008年金融危機再次打破了人們的錯覺,對美國金融體系的監管並沒能避免金融衝擊的威脅。整個金融體系只是建立在一個錯誤的假設之上:全國的房價永遠不會下跌。
歸功於積極的財政和貨幣政策,我們成功避免了一場大蕭條2.0版,但卻經歷了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如今的失業率仍然位於7%的高位,這麼高的失業率僅在衰退中才會出現。而且,在系統再次被測試之前,沒有人直到目前的監管是否足以避免危機再度上演。

劫貧濟富——直面美國史上最大規模的財富再分配

從出生開始,QE就一直扮演著劫貧濟富的角色。正如Stan Druckenmiller所言,在普通美國人眼裡,QE、稅收、收入差距和養老制度是財富從底層和中產階級向富人轉移的四個主要途徑。不信?看看下面的圖表就知道了。

1、富人持有資產,窮人擁有負債。花旗經濟學家Matt King曾這樣描述美國的財富再分配。

2、QE導致了美元購買力減弱,中產階級負債增加。面對這一問題,中產階級消費者不得不借更多的債務,以維持現有的生活水平。此外,政府年復一年的赤字也讓公共債務不斷堆積。於是,所有部門總的債務負擔自然而然創下歷史新高。更多的債務意味著支付的利息更多,存款越少。

3、另一方面,QE讓富人更加受益。 QE讓資產的價格膨脹,比如房產、債券、股票和非住宅類地產。


富人擁有絕大多數資產,這也是為什麼從2002年到2012年最有錢的0.01%富人家庭收入劇增76.2%,而90%的大眾同期只增長了10.7%。 (見下圖)



4、自1980年以來,稅收佔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已經翻了一倍多。相比較而言,股權收益和資本收益的優惠稅收政策也讓富人越來越富有。

5、自1990年代末以來,家庭收入中位數就一直在下降。而與此同時,公司利潤卻一路上升,創歷史新高。想想看,錢都到哪裡去了呢?

6、隨著二戰後嬰兒潮的一代人逐漸喪失勞動力,養老問題變得越來越糟糕。未來的勞動人群將承擔越來越多老人和富人的債務。

7、總結一下,正是QE、稅收、收入差距和養老成為了“有史以來最大的財富再分配機制,令財富從底層和中產階級流向富人。”

財富分配不均在美國從來就不是個新問題。

只不過如今變得越來越嚴重。

除非財富分配機制發生變化,否則財富將繼續流向富人,中低層的債務負擔也將進一步加重。對於一個很大程度上依靠消費拉動的經濟體,超負荷的債務只會導致人們削減開支,從而令經濟增長受到影響。 (本文資料來源:zerohe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