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短期內,名義金價有很大波動,但從歷史來看,黃金是很好的長期初值的物品。
很多黃金投資者們都將黃金用作投資組合保險,用其保值。
岩上之屋,還是沙上之夢?
2009年4月,上任不久的奧巴馬意氣風發地準備“改變”美國社會了,他在喬治城大學發表了長篇大論,足足講了45分鐘。 在演講中,奧巴馬將美國經濟描述為一座危房,他引述《聖經》裡的比喻說,建立在沙子上的房子容易倒塌,建立在岩石上的房子則屹立不倒,“因此我們不能在沙子上重建我們的經濟,我們必須在岩石上重建我們的房屋。”
奧巴馬心中的岩石,是堅如磐石的實體經濟,特別是製造業回流和新能源振興的前景,最讓奧巴馬心潮澎湃。
美國製造業回流不過是一廂情願罷了
奧巴馬呼籲美國海外製造業應該回國發展,從他剛上任一直喊話到2013年,四年多過去了,製造業卻成了奧巴馬心中的難言隱痛。
2011年2月份,在與已故蘋果公司的CEO喬布斯共進晚餐時,奧巴馬就曾勸說,讓蘋果集團將iPhone的生產基地搬回美國,喬布斯當時直截了當地回答:“這些工作不會回來。”
其實,道理很簡單,如果連留在美國本土的製造業,在QE氾濫的貨幣大潮中,都不願意花錢進行資本性支出,CEO們在忙著發債融資,然後回購自己公司的股票大撈快錢去了,即便海外的製造業回流美國,他們就能免俗嗎?
廉價貨幣的政策,不是在鼓勵實業資本的形成,恰恰相反,它是在摧毀真正的資本!
2013年2月13日,奧巴馬對製造業回流泡湯的事情耿耿於懷,他在國會進行連任之後的首個國情咨文演講時,將製造業放在核心地位,指出首要任務是使美國成為新就業和製造業的中心。 在促進製造業回流趨勢方面,奧巴馬以揚斯敦設立的製造業創新研究所——3D打印業務為例,並宣布要成立3個類似的製造業集群,其商業合作對像是美國國防部和能源局,並要求國會幫助成立15個製造業中心,以保障美國製造業的新一代革命。
規劃不可謂不宏大,志向不可謂不高遠,其成效卻讓人感覺到總統有點“志大才疏”的毛病。 在2013年就業增長的成績單上,奧巴馬怕是鼻子都會氣歪。 大半年下來,酒吧招待們倒是比較爭氣,增長了24.7萬,而屬於高薪工作的製造業呢? 回流也好,集群也罷,總共才增加了2.4萬人,不及酒吧招待們的十分之一。
美國政府在經濟領域幾乎是毫無執行力,在長期自由市場的經濟思想熏陶之下,奧巴馬想逆貨幣逐利的本性而動,既沒有政策方針的大腦,也缺乏執行政策的手腳。
總統也就這麼一說,大家也就這麼一聽。
高薪製造業的外流,不是以國家政策的意志為轉移,而是以資本逐利的本能為驅動,奧巴馬影響不了貨幣政策,也就左右不了資金流動的方向,更談不上什麼產業集群的宏偉藍圖了。
美國總統是世界上名氣最大的領袖,同時又是實權最小的國家元首之一,它僅僅是權力的象徵,而不是權力本身。
2013年,製造業就業崗位增加僅2.4萬人,不及酒吧招待的十分之一
奧巴馬“岩上之屋”的另一根重要支柱就是新能源,其中特別火爆的就是“頁岩革命”。
據國際能源機構(lEA) 2012年的《世界能源展望》預測,在頁岩革命的影響下,到2017年,美國將超過沙特阿拉伯,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產國,就能源產量的“淨值”而言,幾乎將實現“自給自足”。 埃克森美孚公司的《2013年能源展望》指出,到2040年,天然氣的需求將增長65%,全球產量的20%將來自北美,大部分來自非傳統能源,特別是頁岩氣。 報告得出的結論是:到2025年,頁岩革命將使美國成為能源的淨出口國。 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也預測,到2030年,美國將實現能源獨立。
對於頁岩革命,奧巴馬顯然深信不疑。 2012年他聲稱,由於頁岩革命,“我們的天然氣供應將能保證美國100年的需求。”能源專家們預測,頁岩革命將至少創造170萬個就業崗位,毫無疑問,這些崗位顯然屬於高薪工作,到2020年,樂觀地估計將創造300萬個就業。
美國天然氣價格近年來的暴跌,似乎也在證實頁岩革命正在發生。 華爾街媒體拉拉隊的調門也越來越高,它們聲稱,美國正在變成一個“新沙特”。 不僅如此,如果頁岩氣和頁岩油能夠最終取代石油的地位,能源成本的大幅下降,將直接推動製造業回流,創造更多的高薪工作,帶來更多的消費增長,經濟繁榮已經指日可待了。
頁岩革命到底是什麼時候突然火起來的? 大數據時代,還是用大數據說話。
“頁岩革命”一詞突然出現在2011年
2005年究竟發生了什麼? 是頁岩技術的重大突破,還是另有原因?
頁岩技術的核心就是將水平鑽井法和水力壓裂相結合,用“壓裂液體”,即化學物質夾雜著大量水、泥沙,用高壓注入地下井,壓裂鄰近的岩石構造,擴張裂口,使游離或吸附在頁岩中的天然氣能流入井中得以收集。 壓裂液體中的化學成分往往非常有毒,如果滲透到地下水,將嚴重危害飲用水的安全。
頁岩技術其實早已存在,80年代就曾進行過嘗試,到2005年之前僅僅占美國天然氣產量的3%,可謂微不足道,主要問題就是開採成本過高。 這種成本既包括經濟成本,也包括環境成本和法律成本。
2005年,頁岩技術的鼻祖哈里伯頓公司(Halliburton)的前總裁,曾任美國副總統的切尼,以及他在政界和石油圈子裡的盟友聯手運作,將水力壓裂法從美國環保局的監管之下“解放”了出來。 過去,環保局依據美國《飲用水安全法》(Safe Drinking Water Act)對水力壓裂法的污染和危害進行嚴格監管,這是頁岩氣成本居高不下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石油利益集團的強力遊說之下,頁岩生產打破了美國環保局嚴禁將有毒化學物質直接注入地下的規定,成為高度重視地下水環保的美國法律的“唯一例外” [8] 。
頁岩氣水力壓裂法的化學有毒物質可能污染地下水資源
看來,只要將人命進行貶值,資產升值並不困難!
法網洞開,貪婪湧入,短短6年間,頁岩氣占美國天然氣總產量從3%暴漲到40%,2005年堪稱是頁岩革命的“元年”。
不過,頁岩技術除了毒害水資源的副作用之外,還存在著另一個致命缺陷,那就是頁岩井的衰竭週期太快,往往第二年產量就銳減75-80%,5年後就基本報廢。 生產商為了維持產量增長,保住股票價格,就必須持續投入重金去開採新的頁岩氣井,再加上大量熱錢聞風跟進,市場上出現了供應量急劇增加,而價格暴跌的景象。
當2005年切尼搞到環保局通行證時,天然氣價格為14美元每千立方英尺,到2011年2月,價格已暴跌了3.88美元,2013年初,天然氣進一步跌到3.5美元。 而頁岩氣的平均成本約8-9美元,這意味著絕大部分的頁岩氣井都處於嚴重虧損狀態。
頁岩氣井的衰竭速度快得驚人,第二年產量就下跌了75-80%
頁岩氣行業財務上的負循環,導致了資金的困境。 到2013年,頁岩氣生產商為了維持現有產量,每年不得不繼續開採7000口新井,耗資420億美元,而2012年頁岩氣的產出價值僅為325億美元。 如果價格不漲,全行業每年虧損近100億美元【9】 。
賠本賺吆喝誰都吃不消,為什麼頁岩氣生產商不減產抬價呢?
這與頁岩氣的產權有關。 美國的頁岩氣井大都 是在私有土地上開採,土地所有人與頁岩商的合同期為3-5年,如果這段時間內不開工,那開採權將被收回,定金和其它投入就全打了水漂,而生產商們也是從華爾街借的錢,早一天開採就早一天見到現金流,只有這樣才能緩解還債的壓力,同時還能提升股價。 在這種惡性循環之下,頁岩氣產量越大,價格跌得越兇,企業賠得越慘。
眾多公司已經很難支撐現金流的壓力了,它們只能靠變賣含頁岩氣的土地來彌補現金流的不足,同時,越來越多的公司被迫大規模減記資產,以反映實際的財務狀況。 在這場豪賭中,資本欠佳的公司將是率先被淘汰出局的殉葬品,即便是資本雄厚的大玩家,也感到力不從心。
2013年10月6日,世界重量級的石油大佬殼牌公司,不得不宣佈在頁岩革命的豪賭中認賭服輸。 殼牌CEO在下台前的感言中,痛悔看錯了美國的“頁岩革命”,在北美投入了高達240億美元的頁岩資源收購和開採,8月被迫進行了21億美元的巨額資產減記。 殼牌在北美的頁岩大冒險中扭虧無望,CEO坦言“所以你得承認高達30億美元的資產貶值,而這些資產卻沒有收入。” 【10】
如果以殼牌在世界石油行業的地位和資本,尚且不能在頁岩革命中盈利,奧巴馬所指望的170萬-300萬個頁岩行業的高薪就業機會,恐怕又是一場春夢
。
。
其實,所有的技術革命和社會革命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這就是真正的革命在發生初期,沒有人意識到它們是革命,而一開始就號稱是革命的事情,最後往往是泡沫。 90年代以來,革命一詞早已被華爾街用爛了,什麼電動汽車革命、風能革命、太陽能-光伏革命、乙醇燃料革命,到今天的頁岩革命,無非是金融市場圈錢的題材,這並不是說這些技術方向是錯誤的,而是被資本市場的極度貪婪所嚴重誇大了。
誇大的目的當然是為了讓少數人偷走 多數人的財富。 華爾街主要圖財,而石油和軍工複合體,不僅圖財還要害命。 當利益集團肆意綁架政策和法律,集團貪婪就異化成了製度性貪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