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 cc 評論
美國發債「到頂」至今快滿兩星期,白宮及國會就提高發債上限的談判毫無進展,金融市場春江鴨大舉購買違約保險,刺激美國國債違約掉期合約價格以倍數上升。談判的重點是如何削減財赤,民主黨堅持以加稅開源,共和黨則堅持縮減政府開支,互不相讓,這場削赤鬧劇再拖下去,恐怕很快便會玩出禍,美國債市將會大難臨頭,債主要蒙受巨大損失。
美國財長蓋特納曾說過,國會必須在八月二日前,提高目前十四萬三千億美元的發債上限,否則便沒有「新錢」贖回到期國債及支付債息,美國國債將會「技術性違約」(technical default)。當時很多人認為這番話純屬靠嚇,迫使控制國會的共和黨妥協,但隨著掉期價格反映違約風險增加,縱使合約交投與歐豬國債相比只屬小巫見大巫,對於向來被視為「無風險」的美國國債,絕對是警號。
「技術性違約」所指的並非債仔無能力還本付息,只是無法履行貸款協議的條款,例如沒有準時支付利息,只是遲一天亦算違約。不過,既然債仔並非一走了之,似乎毋須大驚小怪吧!當然不是,後果可以牽連很大,對金融市場造成超乎想像的破壞。
一家華爾街大行曾在四月發表報告,評估「美國國債技術性違約的骨牌效應」,直言一旦違約,肯定會產生巨大的系統性影響,對美國國債及美國經濟帶來深遠惡果。首先,美國國債市場將出現大走資,因為很多債券基金不能投資於已違約的債券。其次,以美債作為抵押品的回購市場,恐怕要面對大幅削債,導致貸款市場去槓桿化,信貸枯竭。第三,外國投資者將會大幅減少購買美債,只要海外需求萎縮兩成,孳息便會抽升半厘,導致經濟放緩、財赤上升。以上種種確是災難性後果。
雖然這家大行一再強調,違約的機會率微乎其微,但經歷過金融海嘯教訓,應該明白到甚麼意想不到的事情都有可能發生,機會率再低也不是安全保證。不過,很多投資者對此顯然漠不關心,甚至全無警覺。美國財政部剛剛完成發行一批五年期國債,反應是近二十年來最熱烈的,顯示買家對美國的削赤僵局根本不當一回事。
常言道要有最好的期望,亦要有最壞的打算,今次不應例外。共和黨的眾議院議長曾揚言,寧可違約,也不會在處理好削赤前便提高發債上限,一副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姿態。因此,有前白宮財金官員預期,要等到市場恐慌,兩黨才會認真協商,真是不見棺材不流眼淚。可是萬一屆時仍然僵持不下,又或出現甚麼意外事故,豈不是再無轉圜餘地?中國是美國的最大債主,持有過萬億美元美債,香港的外匯基金也持有大量美債,看來是時候做好最壞打算。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