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本位的殘影
“為了1933年雙鷹金幣,美國情報部門已經追踪了七十多年,先後更換了十二位負責人,美國間諜走遍了三個大洲,調查對象包括幾乎世界上所有的錢幣收藏愛好者。” 《商業周刊》文章寫道
■環球財經記者 劉美
2011年8月,關於一宗黃金財產糾紛的報導吸引了全球錢幣收藏家、黃金投資者和法律界人士的興趣。來自美國費城的老婦人瓊·朗博(Joan Langbord)和她的兒子,在與政府的官司中敗訴,他們被剝奪了繼承自上一輩的十枚美國1933年雙鷹金幣(1933 Double Eagle)的所有權,理由是“這些金幣從未合法流通”。
一時之間,“美國政府侵犯私人財產所有權”的討論充斥網絡。 “貨幣天然是金銀”的古老觀念,在多個國家流傳至今。更何況美國早在1977年就廢除了禁止黃金貨幣功能的《黃金儲備法》相關法案,金幣在美國不僅可作為收藏品,亦可合法行使貨幣職能(儘管在現實中很少有人這樣做)。政府又為何有權剝奪公民對金幣的所有權呢?要解釋這一切,還要從1933年雙鷹金幣的歷史說起。
金本位的覆滅
1900年代初,在那個歐美各國普遍實行金本位的時代,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請雕刻家奧古斯塔斯·聖·高登斯(Augustus Saint-Gaudens)設計了全新的20美元面值金幣的浮雕圖案,他希望能“設計一枚可與古希臘藝術品媲美的美國金幣”,以黃金的永恆來象徵美國國力的繁盛。從1907年開始,位於費城的美國鑄幣廠每年都要鑄造一批這種“雙鷹金幣”,一直持續到1933年。
那一年,已經持續了4年之久的大衰退不斷侵蝕著美國的國力,也終於摧毀了一度被視作永恆的金本位。 1933年3月4日,羅斯福家族的第二位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宣誓就職,擺在他面前的是全國范圍內的衰退與恐慌,銀行擠兌的狂潮導緻美聯儲黃金儲備陷入危機。 4月5日,就任剛滿一個月的羅斯福便簽署了“6102號總統令”,要求每個美國公民(特殊職業如牙醫、金製品藝術家、珠寶製造商、錢幣收藏家除外)只能保留價值100美元的黃金貨幣(相當於160克黃金),其餘必須在5月1日前兌換成紙質貨幣,違者將被處以重罰。
命令傳來那一刻,費城鑄幣廠已經鑄造了44萬5千5百枚雙鷹金幣,重達15噸,這些金幣被裝到1780個帆布袋子裡,鎖在費城鑄幣廠的三個地下保險庫中,等待總統和國會的進一步裁決。 1934年1月,國會通過了《黃金儲備法案》(Gold Reserve Act),賦予總統將黃金儲備國有化並改變美元黃金比價的權力,以便將美元貶值刺激經濟。總統於是命令將全國收繳上來的金幣全部毀掉,熔化為金條,這項工程過於浩大,美國鑄幣局陷入了手忙腳亂中。直至1937年初,才輪到這批1933年雙鷹金幣進入熔爐。其中有兩枚被官方保存下來,陳列在美聯儲紐約總部的一個展台裡。
就在1933年到1937年的這段時間裡,若干枚雙鷹金幣突破鑄幣廠的層層守衛,流落到錢幣收藏市場上。目前已知流落在外的1933年雙鷹金幣,全部可以追溯至同一名賣主,他的名字叫以色列·斯威特(Israel Switt),是一名來自費城的珠寶商。上世紀40年代,美國政府情報人員曾將他逮捕,在審訊記錄中,斯威特表示“不知道這些金幣是何時、何地、或是通過何種途徑”來到自己手中的,但“出售金幣的絕不是鑄幣廠工作人員”。
如此模糊的審訊記錄顯然另有隱情,但斯威特本人和曾參與此案的所有人員都已去世,人們或許永遠無法知道這些金幣是如何流出的。在這些“斯威特金幣”中,有一枚最為著名,正是它重新引發了人們對1933年雙鷹金幣的興趣,它的第一位所有者,就是埃及末代君主法魯克。
法魯克的金幣
法魯克是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末代君王,他的個性放蕩不羈,曾留下不少風流野史。另一件軼事便是他習自埃及多位“名賊”的偷盜技術,據傳他經常在各國政要的聚會上展示絕活,甚至偷過英國首相丘吉爾的懷錶。
不過這枚雙鷹金幣並非偷盜得來,而是他通過另一位美國珠寶商作中介,花費1575美元從斯威特手中購得。跟他收藏的數千枚珍貴錢幣一起,陳列在富麗堂皇的開羅宮殿中。
1952年,法魯克被反對專制的政變者推翻,新政府決定變賣他的財產,其中包括這枚1933年雙鷹金幣。拍賣定於索斯比拍賣行進行,美國財政部獲悉後,立刻聲稱這枚金幣為美國的“國家財產”,要求埃及方面返還,隨後金幣被取消拍賣,從此杳無音信。
40多年後,英國著名錢幣收藏家史蒂芬·芬頓(Stephen Fenton)突然宣布自己擁有這枚“法魯克金幣”,並聲稱他是從一位跟埃及軍隊關係良好的珠寶商手中購得,買時花了21萬美元。而他公開此信息的目的,自然是尋找下一位買主。不久,一位美國珠寶商表示有興趣購買,並給出85萬美元的高價。
1996年2月,芬頓“把金幣揣在懷裡”,從英國飛往美國紐約。美國買主興奮地告訴他,已經有另一位神秘大亨表示,願意出165萬美元買下金幣。二人共同來到一家豪華酒店的秘密房間,等待跟那位神秘買家的會面。
“我覺得當時的情況有些神秘。”芬頓回憶道:“我對自己開玩笑說,會不會有秘密警察端著槍衝進來,像電影中演的那樣——結果他們果然衝了進來,簡直比電影還刺激。”
那位神秘買家原來是美國情報部門的線人,芬頓當場被捕,並被指控“企圖佔有並出售美國的國家資產”,很快在律師的幫助下,這個指控被撤銷,但金幣卻被沒收。
“如果只是為了紀念歷史,美聯儲的玻璃櫃裡不是已經有兩枚了麼?為什麼他們還要我那枚呢?”芬頓對此事頗為不解:“美國政府為什麼要花費如此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搜尋這種金幣?”他決定爭取自己的“合法權利”。
經過5年的漫長訴訟,芬頓與美國政府達成了一個不同尋常的協議——這枚金幣將被拍賣,所得款項在兩者間平分。當時是2001年,這枚金幣正被保存在紐約世貿大樓一個屬於財政部的保險箱裡。在拍賣之前,金幣被取出存放到戒備森嚴的諾克斯堡軍事基地(Fort Knox),緊接著發生了“9·11”事件,曾經保存金幣的保險箱消失在廢墟中。 “倘若不是為了拍賣而被轉出,這枚金幣或許已經被毀了。”芬頓心有餘悸地說。
獨一無二的“可流通貨幣”
“險些毀於9·11事件”的插曲更增加了這枚金幣的傳奇色彩。 2002年7月,“歷史上惟一一枚允許私人所有的1933年雙鷹金幣拍賣會”在索斯比拍賣行隆重舉行。當日盛況空前,多家電視台推出專題報導,《紐約時報》等主流媒體刊登了金幣的大幅照片,索斯比拍賣行發行了56頁的紀念畫冊,名為“1933年雙鷹金幣:獨一無二的珍品”。
跟宣傳相比,拍賣的實際過程卻十分簡單,總共只進行了6分鐘。這枚金幣起價為250萬美元,最終被匿名買家以660萬美元買下,加上手續費,買家總共付出759萬美元,相當於在那之前世界上最昂貴錢幣價格的2倍。
拍賣結束後,美國鑄幣局局長亨利埃娜·福爾(Henrietta Holsman Fore)主持了一個意味深長的儀式,她將金幣託在手上,當眾宣布:“請給我20美元紙幣,以便使這枚金幣成為流通貨幣。”
即將分得一半拍賣款的芬頓走上前去,將20美元紙幣放在局長手上,現場響起一片掌聲。 “局長指出了流通貨幣和收藏品的最大區別,美聯儲展台裡的兩枚1933年雙鷹金元只是收藏品,而只有這一枚才是流通貨幣。”芬頓對媒體解釋道。
“這是個皆大歡喜的結局。”拍賣結束後,芬頓對媒體說,“很高興事情以這枚金幣合法流入市場而結束。”
然而,事情並沒有結束。
此次拍賣2年後,費城老婦人瓊·朗博和兒子打電話給當年芬頓僱用的那名律師,聲稱自己擁有10枚1933年雙鷹金幣。這些金幣是她從母親那裡繼承的保險箱底部找到的。她宣誓說,她的家族中“沒人知道這些東西從何而來”。 2004年9月,朗博母子通過律師與美國鑄幣局聯繫,希望能夠獲得跟芬頓同等的合同,即將金幣拍賣並跟政府平分收益。
索斯比拍賣行感到十分窘迫,因為他們之前已經大張旗鼓地將芬頓手中那一枚定義為“獨一無二的珍品”,當他們給兩年前的買家打電話告知此事時,對方半開玩笑地問道:“我是不是必須要把那10枚也照這個價格買下來?”
即便他願意,也沒有機會了。 2004年底,美國鑄幣局派出工作人員,在律師證明下,要求朗博打開保險箱,將金幣交給鑄幣局保管——這位老婦人再也沒能拿回自己的金幣。一年後,鑄幣局宣布其工作人員“發現”並收繳了10枚1933年雙鷹金幣。憤怒的朗博母子決定付諸法律。
得而復失的財富
今年7月,這樁官司在費城地方法院開庭審理。費城地區副檢察長代表政府回答了法庭的提問,她展示了朗博保險箱寄存銀行的記錄,從1996年到2003年,朗博曾頻繁到銀行打開保險箱,其中一次發生在芬頓那枚金幣拍賣的前一天。副檢察長暗示朗博早已知曉金幣的存在,這些金幣來歷的合法性值得質疑。
朗博回應道,她之前只是去查看珠寶,2004年保險箱的底部翹起後,她才發現金幣的存在。她在法庭上當眾展示了保險箱的內部構造,以證明自己所言非虛。
這10枚金幣也作為呈堂證據最後一次出現在世人面前,它們被裝在防彈玻璃罩中,下面襯著藍色的天鵝絨,散發著迷人的光彩。展出15分鐘後,它們就在軍警的層層保護下被送回諾克斯堡軍事基地。
當副檢察長被問到這十枚金幣與之前拍賣那枚的區別時,她回答道:“被拍賣的那一枚,大家都親眼見證了它成為流通貨幣的過程。那枚硬幣跟你口袋中的一樣,擁有美利堅合眾國政府全部的信譽保障(而這十枚則不然)。政府應對它發行的貨幣負有責任,防止其被偷竊和盜用。如若不然,這個國家就被毀了。”
原來如此,這10枚金幣缺少的,竟然只是一個“合法進入流通領域”的過程。道理雖然簡單,“合法流通”卻是由美國政府與美聯儲把關的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即便其材質高貴如黃金,亦無法得到豁免。
2011年7月28日,費城法院作出判決,支持政府一方的主張,朗博母子並不擁有對這10枚金幣的合法所有權。
“1933年雙鷹金幣是個怪胎。這批金幣根本不應該出現在世上,可它們卻偏偏趕在總統命令沒有生效之前被鑄造出來;這批金幣根本不應該流通,可偏偏有一枚合法地'流通'了。”錢幣收藏家與投資顧問Jay Brahin表示:“此外,政府部門為何如此急切地想要尋回這批金幣,也是一個謎。”
“為了1933年雙鷹金幣,美國情報部門已經追踪了70多年,先後更換了12位負責人,美國間諜走遍了三個大洲,調查對象包括幾乎世界上所有的錢幣收藏愛好者。關於這種金幣的故事,已經衍生出兩本小說、兩本紀實文學和一部紀錄片。”《商業周刊》文章寫道。
很多人不理解美國政府為何如此執著,一些陰謀論者開始猜測這批金幣是否使用了某種“特殊材質”。 “我父親一直認為1933年雙鷹金幣可以辟邪。”金幣外流的始作俑者、珠寶商斯威特之子回憶道。然而,複雜表像下掩蓋的有時也許是簡單的事實,全面消除金本位時代遺留的殘影,竭力維護國家發行貨幣的信用和控制力,這個目的或許足以解釋美國情報機構鍥而不捨地追查1933年雙鷹金幣的原因。而發生在雙鷹金幣上不同的命運,也極具黑色幽默地闡釋了什麼叫做“貨幣天然是金銀”,但“金銀天然不是貨幣”。
PS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