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曉舵
今互聯網已經滲入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方便,使人與人的交流變得簡捷迅速,但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問題,那就是互聯網上癮(簡稱“網癮”)已經成了一種越來越嚴重的社會現象。最近,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一項研究表明,至少有3300萬中國互聯網用戶可被列為有網癮。
讀者可能會問:我每天因工作需要使用互聯網好幾個小時,我算有網癮嗎?我的孩子放學一回家就把自己關在房間裡上網,他是否有網癮?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網癮是一種心理沖動控制障礙。如果有以下這些症狀的話,那麼可能就有網癮:心裡總是想著互聯網(比如,我上一次上網都幹了些什麼,我下一次什麼時候能上網);上網的次數越來越頻繁,時間越來越長;因上網的時間過多而危害到了工作、學習以及重要的人際關系;當試圖減少或停止上網時,感覺焦躁不安、情緒低落;用上網作為逃避現實問題或解除負面情緒(如無助、內疚、焦慮和抑鬱)的方式。
可以看出,如果你是因工作需要而使用互聯網好幾個小時,還不能算有網癮。下面我們來描述一個實際案例,希望能幫助大家更好的理解網癮。
傑米是一個16歲的高中生,他每周大約有70個小時都坐在電腦前,其中40多個小時在互聯網上。傑米通常在下午兩點至四點之間上網,要到凌晨一點至五點才退出。他每天花數小時的時間參與網上對於電視節目“星球奇遇記”的討論,還形容自己是“科幻狂”。傑米聲稱互聯網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即使在沒有上網的時候也老想著它。他認為互聯網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情:要麼讓他平靜下來,要麼讓他興奮起來。他也曾試圖減少上網的時間或放棄上網,但網絡空間的誘惑力實在太大,難以抵制。傑米聲稱他在網上聊天室“認識很多人”,但在現實生活中他卻沒有朋友,也沒有興趣交朋友。如果你與傑米的情況類似,那麼你就可能有網癮,需要尋求專業幫助。
網癮會導致一系列具體的問題,這些問題往往是網癮患者來醫院尋求幫助的直接原因。
第一是網癮使婚姻關系受到嚴重幹擾,最常見的例子就是網上戀情。網上戀情是指通過互聯網建立起來的一種兩性間的浪漫關系,這種關系的維持主要通過網上聊天室、網上互動遊戲以及電子郵件來維持,但不一定有性關系。網戀者通常是用減少在現實生活中與親人交往的時間,以換取更多的時間坐在電腦前與“情人”相處,他們每天24小時,每周七天隨時“會面”,從而創造了一個網上戀情的溫床。
第二是網癮使學業荒廢。由於過度使用互聯網,很多學生學習成績下降。他們常常光顧與學業無關的網站,在聊天室裡瞎吹胡侃,與互聯網筆友交談,在網上玩互動遊戲,導致荒廢了學業。
第三是網癮使工作效率降低。現代企業運行的各個方面幾乎都離不開連接互聯網的信息管理系統,因此員工濫用互聯網甚至發展成網癮已變成了一種潛在的流行病。例如,一個大公司對其內部互聯網使用的跟蹤調查發現,只有23%的互聯網使用與公司業務相關。這一類的網癮患者一般會由公司推薦到醫院,強制性接受治療。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以及智能型手機和便攜式電腦的普及,網癮的表現形式也發生了一些有趣的變化,從傳統的台式電腦使用擴散到了手機和微型電腦的使用。
比如,黑莓手機(blackberry)因其出色的保密功能受到許多政界與商界人士的青睞,有些人因此染上了“黑莓癮”。常見的症狀包括:頻繁查看電子郵箱和發短訊;在不適當的時間接聽電話和留言;手機晝夜不離身,唯恐錯過重要信息。就連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就任總統之前也是一名“黑莓癮君子”。奧巴馬在當選總統之後幕僚們勸告他:堂堂一個大國總統,在公眾面前埋頭於黑莓,實在不雅觀。奧巴馬最終接受了勸告,在經歷了一番痛苦的不適應期後,成功戒掉了“黑莓癮”。
那麼,該如何戒掉網癮呢?治療網癮的重點應該是控制使用,而不是禁止使用,這一點與戒毒的治療不一樣,網癮的治療主要依靠認知療法和行為療法。
在認知療法方面,使用提醒卡可能會很有幫助。比如,讓患者列出網癮帶來的五大壞處以及減少上網帶來的五大好處,然後讓患者將這個清單寫在一個小卡片上,並把小卡片放在衣服口袋裡或錢包裡。每當患者想使用互聯網時,就讓他們將小卡片拿出來提醒自己,從而使他們去從事更有創造性、更健康的活動。
行為療法的一個主要策略是重新組織和安排患者的上網時間。比如,在與原來相反的時間使用互聯網,這樣做的目的是讓患者打亂他們的常規,重新建立新的時間模式,以此來改變上網的習慣。使用外部提醒工具也是一個有效的方法。比如,患者在上網時先確定停止上網的時間,然後設置報警裝置並把它放在電腦附近,警報一響,就停止上網。這要求患者一定要明確限制上網的小時數,並把上網的時間段寫在日歷上。除此之外,患者還應該遵循“少吃多餐”的原則,即每次上網的時間短一點,次數可以多一些。這種有計劃有安排的互聯網使用可以讓患者覺得是自己掌握控制權,而不是互聯網掌握控制權。
當然,還有些網癮患者可能並發有其他心理疾病,如抑鬱症或焦慮症,這些疾病也需要得到及時的診斷和治療。必要的話,可能還需要藥物治療。
(本文作者范曉舵,醫學博士,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以及馬薩諸塞州總醫院臨床精神科醫生,主持亞裔心理健康門診。本專欄的目的是為讀者提供一般性心理健康信息,其內容不應該被用作具體診斷或治療的依據。您可以通過info@healthy-mind-chinese.com或www.healthymind-chinese.com與作者聯系。文中所述僅代表他的觀點。)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