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1日星期二

不信貨幣 黃金暗戰

信報 陳大為



2012年08月21日 09:08





2012年6月14日,港股甫開市後,2840黃金ETF,由前一個交易日收市的每股1215元,裂口低開2.9%至1179元,但是5分鐘後就大成交捲上,最高達1223元,收報1220元;成交量42200股。

翌日6月15日,開市是1224元,最高只見1227元,最低只見1223元,收報1225元;成交量卻增至54200股。如此大的成交量卻只有最多4元的變化。

類似的事件又在7月31日和8月1日重演。7月31日,由7月30日收市時的1218元,開市時裂口低開3.4%至1177元,之後更再跌至1155元,然後「噓」一聲捲上去,短時間內已經高見1223元(又係1223 !!),收報1220元(唔係掛,又係1220 ?!);成交量16900股。

8月1日,開市是1217元,最高亦是1217元,最低只見1212元,收市依然是1217元;成交量卻激增至58000股,上落卻只有區區的5元。

肥手指「篤」錯價?

然後是8月13日,開市是1218元,最高是1223元(吓、吓、吓?),最低見1218元(give me a break),最後收市是1219元,成交量達45500股,上落也是4元的變化。

更值得注意的是,6月14日之前的一晚,倫敦實金和芝加哥期金收市時並沒有大跌而且還上升。同樣,7月31日之前的一晚,倫敦實金和芝加哥期金在價格上也沒有多大變化。按理ETF價格上落是應該緊貼其所盯的資產價格變化。

於是乎,第一大疑問是何以在歐美市都收高或平收,又沒有其他任何黑天鵝事件下,亞洲這邊一開市就裂口急跌?第二個疑問是,何以在急跌不足10分鐘後,就有錢「淡定」入貨,而且把價錢推到一模一樣的1223元,然後連收市價都是一樣的1220元?第三個疑問是,緊跟着6月14日和7月31日之後的一天,又無獨有偶的都是窄幅上落但非常大的成交?

頭兩個疑問,市場中笑言是「肥手指(fat finger)」「篤」錯價,於是在發現後基金這邊立時出手在市場上套戥「修正」價格。不過,問題是:肥手指可以「篤」錯價,但總不會這麼短時間內「肥」兩次吧──尤其是開市便「肥」,且日子總跌落在月中或月尾前一日。

更重要的是,居然高位停在1223元,收市價也都一模一樣的收在1220元。準確如斯,手指再瘦也做不到,恐怕只有機器才有如此能耐,卻偏偏同一天早上有肥手指出現?矽金剛大戰肥手指乎?

還是早上有莊家怕金價能夠承接先前數日升勢上衝,急不及待先在亞洲時段「做嘢」,以減低預期,以及將此預期反射至歐美金市(畢竟,低開反彈和節節上升的「解讀」和預期都不同);所以先沽下去,然後在嚇走新入資金,並觸發一些短線止蝕盤後,才在低位自己「撈翻」,達到操控市場壓低金價之餘又可以用肥手指解釋以避免「犯規」呢?

第三個疑問其實是頭兩個疑問的解答。在早一日有一個可疑的和目標資產價格變化相反方向的開市價,然後大幅上升並回復原本價格趨勢後,第二天有大量成交,價格卻始終無法突破。

如果早一天價格曾經急挫,然後急反彈,最後高收,並解釋開市為肥手指,然後當晚在歐美市場價格繼續輕微上升而成交量維持和先一日相近,按道理是顯示有資金在看到了亞洲市場的情況而開始追入,亦即接受肥手指之說。如此就應該可以形成一個向上的力量。

貴金屬銀行出問題?

可是,到了第二天的亞洲時段卻是大手成交而價格不動,好似預知該價格已經到頂而有資金「轉手」給接火棒的人。而到了歐美時間,倫敦金和期金果然「如期」開始下挫,而且期金那邊還是大成交一口氣下跌了約2%強。須知短期出兩次肥手指兼第二天均窄幅大成交上落兼跟着歐美金市皆大成交下跌的機會不高,反倒更似是連續性的干擾以防金價能夠超越1630美元/盎斯並形成上升趨勢。

這個聽起來頗為陰謀論,不過,那些動作實在太不自然,而2840黃金ETF本身的成交量本來不算高,要操作起來也不太困難。

另外,也值得注意是最近某些投行報告中指出一些中國、印度和俄羅斯富豪的舉動:他們把原本在倫敦採購並儲存在該地的貴金屬銀行(bullion banks)的實金(physical gold)提取出來並轉移至其原居地。

按道理,這些實金在交收後儲在銀行並無不妥:這些金條是屬於客戶的,貴金屬銀行只能代存而不能使用(不像存錢入銀行,銀行是有權也必須在留了儲備金後貸出)。既然如此,除非富豪們對這些貴金屬銀行有所懷疑,怕其存在那邊的金條不保,否則又何必突然間費時失事搬回自選地方?

那麼貴金屬銀行會有什麼問題嗎?頗有機會。

貴金屬銀行其實泛指一般獲倫敦貴金屬市場協會(London Bullion Market Association, LBMA)發牌可以代客戶和政府處理貴金屬買賣及倉存的銀行。一般來說,其倉庫內的黃金有兩大類:一類是已經發了載有該金條條碼以交收給顧客,銀行不可運用的金條;另一類則是已經註了冊,卻未賣給顧客,屬於並存於銀行,而銀行有權借出給予不同客戶賺錢的金條。

對於貴金屬銀行來說,貸出金條予中央銀行或期金交易所作期貨買賣的交收,並在收回時賺取利息和收費,才是有錢賺的生意。

央行暗中壓金價?

問題是由於在金融海嘯和歐債問題後對法幣體系的信心動搖,大大提高對實金的渴求,甚至連一向主要以貨幣結算差價的期金市場也多了實金交收,導致實金嚴重的供不應求。與此同時,恐懼黃金再次抬頭和法幣競爭,各中央銀行均借貴金屬銀行之手,在金價到達某特定高價時,就會借出金條讓他們加開大量沽空合約以壓低金價。

只要跌破某些支持位,其他對沖基金和程式盤就會加入戰團再壓低價格,然後再在低價平倉,達到央行目標之餘也賺了錢。但是,一旦參與此事的銀行無論因為貪婪還是其他原因,無法找到足夠實金支持,挺而走險挪用客戶的實金的話,就不僅僅是金價高低的問題,而是整個金融系統的信用和信任問題。

因此,現時黃金暗戰,實際反映的並不是買家(尤其是索羅斯他們)對QE3的期昐,而是對金融和法幣體系的不信任,以及企圖利用體系漏洞賺錢兼「教訓」政府。除非經濟能在體系出事之前自然復蘇,不然再多的貨幣政策只會加深危機,提早爆煲之期而已。

《信報》博客:http://www.hkej.com/template/blog/php/blog_index.php?blog_blogs_id=609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