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4日星期日

忘了塞浦路斯吧 真正的危機在日本

以下主要觀點来自Asia Confidential

忘了塞浦路斯吧。今後幾週、乃至幾個月裡,日本會上演更大的故事。那裡就要開始進行現代社會最大的一場經濟實驗。
 
在日本的政府債務面前,深陷債務危機的歐元區國家是小巫見大巫。日本會努力走上通脹的道路,擺脫23年的通縮循環。
 
多數經濟學家認為,QE已經救了美國,日本需要仿效,進行更大規模的QE。但這種政策幾乎肯定導致日本發生惡性通脹的災難。
 
而如果日本出現惡性通脹,將會給其他國家帶來更大的影響,所謂的貨幣戰會加快腳步,把其他國家拉下水。
 
經濟學家將QE奉為治療困難經濟體的萬靈藥。更廣義地說,日本的災難可能戳穿這個的神話。 QE本來也不是靈丹妙藥,日本會成為證明這點的樣本。
 
大刺激來了
 
本週四是日本新任央行行長黑田東彥就職第一天。他這天的表現讓投資者失望。
 
在新聞發布會上,黑田承諾竭盡所能對抗通縮,重申2%的政府通脹目標。但他幾乎沒有給出任何具體的方法,投資者隨即買入日元、拋售日股。
 
幾乎可以肯定,4月3-4日的日本央行會議將推出更具體的措施。但日本央行也有可能通過緊急會議提前公佈措施。
 
外界普遍預計,日本央行將擴大101萬億日元的購買資產項目規模,再增加購買約1000萬日元資產。
 
同時,日本央行將開始購買日本政府債券,並在4月底以前突破持債期限3年的上限,讓持債期限最長達到5年。
 
這一策略背後的考慮是,先印鈔,再用這些錢從私人機構手中買政府債券,這樣就增加了貨幣供應,可能推升通脹。
 
然後,那些機構利用出售債券所得放貸,可以刺激消費和經濟。
 
有趣的是,從前任和現任日本央行行長的言論看來,他們明顯是在隔空爭吵。
 
前央行行長白川方明從來就不相信通脹政策,即使在快離職的時候,他也這麼認為:


    
即使價格升至2%,工資也這樣漲了,也不意味著人們的生活水平會提高……我們想得到的是真正的經濟增長……

    
日本、歐洲和美國過去的數據顯示,基礎貨幣與價格的聯繫已經被打破。

 
而新行長黑田東彥的聲明說得很明顯:白川是央行失敗的部分縮影,現在要推陳出新了。


    
日本央行要自己負起在一段時間內達到2%通脹目標的責任,這很重要……我們不應該找藉口,如果不能實現目標,不能說這不是我們的責任。

    
長期來看,貨幣供應與通脹的關聯性高。

 
通脹是否正道?
 
兩位行長的爭執不是簡單地打嘴仗。它涉及到刺激政策有多有效的爭論。它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日本是全球第三大經濟體,如果日本要採取這樣的政策,就等於它們要應用在更大的範圍內。
 
讓人吃驚的是,在低增長的發達國家實行刺激措施現在成為主流看法。
 
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最近的一篇文章題為“財政緊縮令人難過的記錄”。
 
他認為,歐洲國家在力推減支的同時,本國經濟也陷於悲慘境地。
 
沃爾夫說


    
通過採取(OMT),歐洲央行本可以避免推動信貸利差的恐慌,為緊縮正名。它沒有這麼做。數千萬人遭受不必要的苦難。這是悲劇。

 
沃爾夫建議採用多種刺激手段,增加公共開支,進行結構改革。
 
沃爾夫和其他一些刺激措施的擁護者主要提出了以下事實,他們認為這些是不容辯駁的:


    
美國的複蘇證明刺激奏效,如果QE更激進,會復蘇得更快。



    
歐洲還處於僵局,因為歐洲追求減支,這沒能修復經濟體。



    
日本以前從未試過用激進的刺激解決通縮這個長期問題,日本需要立即追隨美國的腳步。

 
可惜,這三個不容辯駁的事實還都有可駁之處:


    
現在斷定美國的刺激措施已經奏效言之尚早。短期內美國經濟有好轉,但這樣的刺激長期是否持續有效還沒有定論。

 
即使是短期,復甦也是緩慢的,沒有什麼可喜的。


 
2012年美國GDP增長只有2.2%,二戰後的平均水平是3.2%。如果把2008年以來不計入勞動力範疇的失業者算在內,現在的失業率是11.3%。


 
美國家庭的實際收入比2000年的水平還低10%。 M2的周轉率是五十年來最低的,這意味著印鈔產生的資金沒有流入實體經濟。



歐洲沒有追求緊縮,但如果說傾向緊縮,還是一個不錯的政治觀點。

 
歐洲的整體債務持續攀升,債務佔GDP之比現在達到390%,因為私人部門沒有還債,政府又增加了他們的債務份額。債務並沒有減少。


 
美國已經在去槓桿,歐洲的去槓桿還沒開始。



和QE不同,歷史上還有例子可以證明緊縮真正奏效。

 
1997-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重創一些亞洲國家,這些國家實行緊縮,實施經濟改革,然後較快復甦了,現在形勢比當年好得多。


    
說日本從未採取激進的措施,那是在說瞎話。

 
2001-2006年,日本採取大規模刺激,基礎貨幣同比增長36%,增幅達到巔峰。這期間,基礎貨幣總規模擴大了82%。


 
但日本的經濟倒是從未復蘇,日元沒有下跌,反而上漲,通脹率繼續下降。


 
日本政府放棄QE是因為QE看起來已經失敗了。


 
所以,現在必須這樣問:對日本來說,龐大的刺激是救星還是陷阱?



為什麼日本會失敗

 
因為負債過重,適合日本的選擇很少。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選擇的政策會讓日本迅速陷入一場債務與貨幣的大危機。


 
問題不是危機是否存在,是何時發生。


 
日本的政府債務與GDP之比為245%,遠超其他國家。日本所有的債務與GDP之比是500%。政府支出與收入之比達到驚人的2000%。政府債務的利息相當於政府收入的25%。


 
日本沒有辦法還債,只有兩條路:要么削減政府支出,要么大量印鈔,讓通脹幫忙減少一些債務。


 
日本選擇了第二條路,全球大多數國家也是如此。日本寧可印鈔也不願減支​​,但經濟增長就注定要大幅收縮。


 
日元會進一步下跌,日本利率會上升,市場會出現債券拋售。日本國債的收益率將升至2%,利息會佔政府收入的80%。


 
有人認為,不可能出現上述預測情形,因為91%的日本政府債券由日本本國投資者持有。但他們忽視了一些關鍵之處。


 
日本投資者需要為退休國民籌集更多的資金,因為日本在迅速老齡化。國外投資者持有的日本債券在增加。


 
國外投資者會要求更高的收益率。何況,當惡性通脹降臨的時候,即使是日本的投資者也不會忍受10年期債券0.6%的收益率。


 
貨幣戰開始動真格


 
貨幣戰這個話題近來沒有佔據重要地位。如果今後兩週日本加大刺激力度,貨幣戰的爭論將會升溫。


 
韓國和中國台灣已經嚐到日元急劇下跌的苦頭。


 
他們和其他新興國家以及德國都不會坐視不理,任憑本國/本地區出口商被日本同行的價格戰打倒。


 
他們會用本幣貶值的方式報復。到那時,貨幣戰就開始動真格了。
 
問題是,這些國家地區的步調能否跟得上惡性通脹的日本。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