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6日星期一

黃金斬首行動 之三 倫敦金:高貴的出身,私密的做派 宋鴻兵





19世紀初,英國在世界上最早建立起金本位制度,1盎司黃金被法律確定為3英鎊17先令10.5便士。簡單地說,就是英格蘭銀行承諾在3英鎊17先令9便士的價位上隨時收購一切黃金,並且以法定​​價格3英鎊17先令10.5便士向市場無限量出售黃金。英格蘭銀行就是當時世界黃金市場上的最大做市商,它的主要職責就是捍衛黃金價格,確保金本位制度安全無虞。


當然,英格蘭銀行並非親自赤膊上陣,在市場中叫買叫賣,而是依賴倫敦五大金商來做批發業務,金商們再依靠自己強大的渠道進行零售。其實,金融的本質也是渠道為王,只不過渠道中流通的是金融產品。


倫敦的五大金商幾乎都是兩三百年的老字號,最赫赫有名的自然是羅斯柴爾德家族,他們不僅控制著歐洲各國的公債市場,而且也是世界黃金市場的霸主,在19世紀號稱是“歐洲第六大強權”。除羅家之外,莫卡塔家族(Mocatta)堪稱老二,在倫敦經營黃金業務已歷9代,甚至比羅家的資格還要老。其它三家包括早在1750年就開始金銀檢驗的莊信万豐公司(Johnson Matthey),夏普斯·皮克斯利公司(Sharps,Pixley),和塞繆爾·蒙塔古公司(Samuel Montagu)。


19世紀以來,英國挾其工業革命發源地的先發優勢,以海軍霸權為後盾,以金融實力為槓桿,建立起一個橫跨歐、美、亞、非和大洋洲的殖民帝國,壟斷著全球原材料與能源的供應,控制著世界市場的劃分,掌握著遠洋貿易的通道,左右著國際資本的流向。全世界的黃金從南非、加拿大、美國、俄國、巴西、澳大利亞等地的金礦向倫敦匯集,英格蘭銀行以黃金儲備為基礎創造出通行世界的英鎊,然後英鎊資本與工業製品從英國流向世界市場的各個角落,最終,巨額的利潤裹挾著更多的黃金回流倫敦,完成國際資本的大循環。


經典的金本位貨幣制度為英國的繁榮和霸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直至後起之秀的德國開始挑戰這一英國治下的造富機制。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打破了以倫敦為中心的世界黃金循環體系,參戰各國不得不暫時停止紙幣與黃金的兌換。在戰時狀態下,南非等英屬殖民地的黃金產出直接被劃入了英格蘭銀行的金庫,成為英國的戰時黃金儲備。


一戰結束後,英國雖然在軍事上戰勝了德國,但經濟上卻遭到了重創。而美國人則坐山觀虎鬥,由於歐洲的黃金大量流入美國避險,導緻美國工業與金融的實力大增。此時,美元的實力已經顯著超過了英鎊。


戰爭雖然結束了,但在戰爭中不得不大量印鈔的英國,雖然沒有出現惡性通脹,但卻欠下了巨額的美元債務,從戰前美國的債權國淪為戰後美國的債務國。倫敦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被紐約搶了過去,英鎊世界貨幣的霸氣已被美元壓倒。英國金融元氣的大傷,導致了英鎊遲遲不能恢復金本位,英國苦心經營上百年的國際貿易和世界分工的秩序陷入了嚴重混亂。


英鎊的弱勢被世人看得清清楚楚,美元的強大各國心裡更是明明白白。 1913年戰前的四大經濟強國,美、英、德、法共有黃金儲備50億美元,其中美國最多為20億,英國8億,德國10億,法國12億。而戰後,在四大強國60億美元的黃金儲備總額中,美國已坐擁45億美元,超過英國5倍以上,佔有絕對優勢。但大英帝國顯然無法及時調整霸主的心態,英格蘭銀行堅持只用英鎊定價黃金,而英鎊對美元卻在明顯貶值。



這樣一來,南非等產金國就不干了。英格蘭銀行收兌他們的黃金是按照戰時狀態的固定價格,而金價明明在上漲,如果繼續按固定價格顯然就虧大了。當然英國是宗主國,南非不願背主投向紐約,但他們卻急需在倫敦找到一個能真正反應黃金市場價格的出路。


很顯然,在倫敦無論是金融實力還是黃金地位,誰能比得上羅斯柴爾德呢?於是,羅家在各產金國和黃金經紀商們的共同擁戴之下,召集起倫敦5大金商家族,於1919年9月12日開始了第一次“倫敦黃金定價”。


這一天,黃金首開市場報價的紀錄,金價定格為:4.18鎊!


從此以後,每個工作日的上午10:30分,倫敦4大金商的代表準時來到羅斯柴爾德家族在倫敦金融城的辦公室,他們在一間密室中分別坐下,加上羅家代表一共5人,其他任何人不得入內。他們每人都有一條專線連通到各自公司的交易室,而這些交易室則連接著世界各地大大小小的黃金經紀商們。羅斯柴爾德的定價密室,正是全世界黃金交易的神經中樞,這間密室將南非的7大金礦、蘇聯的黃金出口商、南美、澳大利亞以及世界主要的黃金供應商,與香港、中東、印度、東京等地的黃金需求商,以及各國投機者們緊密地整合成一張世界黃金的產銷渠道網絡。此刻,全世界都在緊張地等待著當日黃金的定盤價。


在密室中,5人的地位相同,主席自然是羅家的代表。他會首先宣布:“先生們,我們今天從498美元開始”(1968年後,倫敦定價使用美元,定價時參考紐約收盤價),緊接著,5人將初始價格用電話通知各自公司的交易室,交易員們立刻開始在電話中向客戶詢問買賣區間,同時更多的客戶們正在電話線上等待著。很快,各交易室將自己客戶買賣的訂單整理出來,計算軋差,再迅速反饋回羅家密室。幾秒鐘之內,5人根據各自交易室的軋差結果,宣布自己是買家還是賣家,或者對這個價格不感興趣。一般而言,當5人宣布的買賣成交量達到數噸(該數字一直保密),而且買賣雙方總量剛好平衡時,則定價生效。如果買賣的數量不匹配,那麼主席必須再試一個價,大家又忙碌一番,直到在這個價位上,買賣總量平衡為止。


當5人最終確定了滿意的成交價後,倫敦金就算被“敲定”了。這個定盤價立刻通過電話向交易員們宣布,電光石火之間,倫敦金的定價被迅速傳遞到世界的各個角落,巨大的國際黃金市場開始隆隆地轉動起來。


當金價比較穩定時,一次試價就夠了,但金價波動劇烈時,可能必須試二三十次。 1979年10月的一次定價,竟然試了1小時39分鐘!最長的一次發生在1990年3月23日,一家中東銀行要求賣出至少14噸黃金,時間延長到2小時26分,價格在定盤過程中跌了20美元。定盤成交最大的一次,發生在1968年3月,當時美軍在越南失利,英鎊又大幅貶值,投機者蜂擁買入黃金,西方央行組成的黃金平準總庫(Good Pool)被擠兌超過2000噸黃金。為此倫敦黃金市場關閉了整整2週。金市重開後,金價不再以英鎊確定,而是按美元定價。


羅斯柴爾德家族主導倫敦金定價直到2004年,那一年,羅家宣布主動放棄黃金定價權,理由是不咋賺錢。要知道黃金的日交易量高達數千噸,年交易量近百萬噸,交易總金額不下20萬億美元!定價權就是先知權,股票市場的高頻交易商們為早知道行情1毫秒,都能付出數億美元的投資代價,羅家在黃金​​價格上的“先知”時間又豈止1毫秒?這樣巨大的權力,別人爭都沒戲,羅家卻能主動放棄,看來羅家的水深已到匪夷所思的程度。


(待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