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採用新的貨幣系統,大量便宜的德國貨幣洶湧進入歐洲,希臘才剛與法國和意大利簽署貨幣聯盟不過三國難以相親相愛。金融市場解除管制,新技術的變革改造產業和通訊,資金跨國流通快速輕鬆。旺盛的工業旋風產出廉價商品淹沒世界,並且吹垮舊式工業。
這是倫敦、紐約或柏林2012年的預言?不,這是1873年維也納的真實景象。這一年,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崩潰事件之一。奧地利首先鳴槍,歐洲大陸紛紛陣亡,子彈飛越大西洋,紐約受到同樣規模的重創。這段期間就是經濟史學家稱之為「長期蕭條(The Long Depression)」的序曲。動盪、失業和衰退持續整整折磨23載,直到1896年才畫下句點。
《MarketWatch》倫敦之眼專欄作家 Matthew Lynn 目前正在撰寫新書《長期蕭條:2008到2031的衰退(The Slump of 2008 to 2031)》,看似危言聳聽,但他認為此時此刻與當時的情境非常雷同。
德國統一,採用黃金本位,刺激國內經濟蓬勃繁榮,而廉價的德國貨幣湧遍歐洲。希臘才剛加入命運多舛,企圖整合歐洲貨幣的拉丁貨幣聯盟。銀行已經解除管制,這是德國貨幣大量投入維也納證交所的原因之一。電報開啟的即時通訊革命,反使歐洲的崩潰迅速蔓延到紐約。當時美國正快速邁入工業化,徹底重塑世界經濟模式,近十年的中國就是過去的美國。
林林總總的因素膨脹出一顆巨大無比的泡泡,慘烈的破滅隨之而來,接著掉入超過20年不見天日的嚴重衰退。倘若2008年經濟崩垮帶來的頹靡與兩個世紀之前有任何相似之處,那我們就得準備好繼續苦到2031年。
確實,歷史的相似性再怎麼高,都很難百分之百如出一轍。1873年到1896年的慘況不會在今天倒帶重演,低迷情勢再怎麼漫長也不必然真的恆久遠。不過,Lynn認為,19世紀末的「長期蕭條」比20世紀初的「經濟大恐慌(Great Depression)」帶給我們更多啟示。
第一,蕭條持續的時間沒有盡頭,如果是因債務泡沫引發的蕭條,得以「十年」作為計算單位。一個多世紀之前的衰退相對短暫而劇烈,如拔牙般是瞬間疼痛,但結束後痛楚立即消失。大家都知道長痛不如短痛,不過事情可沒那麼簡單。
以英國為例,現在已是有歷史紀錄以來最長的衰退期,其出口仍然低於2008年的高峰。1929年開始的經濟大恐慌只痛4年,美國、歐洲、全世界若於2012年陷入衰退,我們,就將見證比起教科書裡形容的歷史事件還要無止盡的谷底。
第二,這次衰退是結構性的。19世紀的長期蕭條根源於金融投機、技術變革以及大量全球經濟新玩家的降臨。當今的衰退如同過往,也是由三大同時迸發的危機形塑而成。
累積30年的債務泡沫在2008年壯觀的破滅。做為儲備貨幣和全球貨幣的支柱,美元歷經漫長的下挫,不過似乎也沒有其它貨幣能夠取而代之。全球最大的單一經濟集團歐元區,創建人類史上最為失靈的貨幣系統,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威脅經濟崩潰。
想像一下,當前的世界經濟先是心臟病發,接著中風,好不容易被送上救護車,卻出了車禍被撞得稀巴爛。裡頭本就奄奄一息的經濟病人,這下子還能期待它再度生龍活虎嗎?
第三,經濟衰退是不平衡的。19世紀的蕭條期靜止在低成長期動彈不得。1850年到1873年的德國每年成長4.3%,1896年到1913年則為4.1%,但在長期蕭條,年度經濟成長率僅有2%。其它國家的慘況相仿。市場擺盪在反覆的繁榮和低迷之間,經濟定期坍塌陷進衰退夢魘,有時可見些微復甦跡象,但總曇花一現,經濟成長曲線從來不曾持續往上爬升。
第四,在沉悶陰霾中,還是有振奮訊息。在長期蕭條期間,有些國家未受波及。反而朝著新技術的開發和新工業的創造前進。電話的發明,汽油引擎和電力奠定的工業基礎,都在此時到位。走對路的人發大財,進對工廠的人擺脫貧困。不過,整體而言,當時的氛圍仍是艱困沮喪,謹慎精準的人才有在動盪時期安身立命的機會。
第五,要修補傷痕沒那麼簡單。今日經濟危機與1930年代經濟大恐慌的相似性十分危險。因為從前銀行家和決策者相信只要刺激需求增生,所有困境都會迎刃而解。不過結果令人大失所望。
當然,沒人否認需求在經濟環境中舉足輕重,不過如果三項結構性問題沒有斬草除根,低迷態勢永遠不會停止。降低債務到可以控制的程度、建立新的儲備貨幣以及歐元既然活得如此悲淒請盡快結束它的生命,但是執行這些任務既困難重重且漫長拖磨。
失序的全球經濟終究將會重回正軌,不過,在此之前,得先經過一番寒徹骨,才有迎接春天的希望。
歐債危機及其它問題接踵而來,讓許多經濟學家相信 2012 年全球將走向另一波經濟蕭條。大部份專家認為,目前全球經濟景氣比今年初秋肅殺氣氛來得更為凝重。
主權債信問題懸而未決 悲觀氣氛籠罩歐美
義大利與西班牙國內債信問題病灶嚴重,並感染到其它歐元區國家,現在連法國也無法倖免於難,恐遭信用評級機構降級。景氣復甦對其它成熟經濟體而言似仍遙不可及;至於新興經濟體,能否維持高成長率的壓力也開始浮現。
政策制定者憂心忡忡。國際貨幣基金會(IMF)總裁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在今年 9 月數次警告,全球經濟已步入一個危險的階段。拉加德12 月在巴西接受記者訪問時表示,衰退的威脅已成真,推遲全球景氣復甦時程,情況會比先前預期的還要糟。
市場悲觀氣氛感染到「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組織成員多為成熟經濟體國家,其首席經濟學家 Pier Carlo Padoan 表示,組織成員很擔心政策制定者未能看出事件的緊迫性,並採取積極行動與決策來應對,及時防堵風險擴散到全球各國。
私人機構的經濟學家,也都看壞未來經濟景氣。高盛美國區首席經濟學家 Jan Hatzius 表示,許多已開發國家的經濟成長率一直在後退,主因為民間負擔加重,如稅賦提高以及家庭和企業償債的努力。這些因素加總起來,恐造成未來兩年到 2013 年成熟經濟體成長表現欠佳。
布魯克林研究機構高級分析人員 Eswar Prasad 的看法則更悲觀。Prasad 說道:「在2009 年年初,情況糟到你不敢抱持太大的希望,但我們也走過來了。但現在的情況與二年多前不同,2008 年金融海嘯讓許多國家債台高築,有鑑於此,現在政府的財政政策比以往更為緊縮。」
至於 2012 年的景氣預測,不是全球所有人都得勒緊褲帶過日子,即便是在這回主權債務危機悶燒最嚴重的歐洲,德國就業率在今年 10 月仍來到東西德統一後的歷史新高,這個數字代表德國可以免疫,不受歐洲債信危機所累,繼續維持繁榮景象。
雖然多數經濟學家在本周下修經濟前景預測數字,但對全球經濟成長表現仍抱存希望,2012 年可望微幅成長 3% 以上,僅略低於 2011 年的成長數字 4%,全球經濟成長動能多來自於新興市場的擴張。
目前全球金融大地震震央在歐洲,無論是採用歐元的歐元區國家或是與歐元區國家往來密切的經濟體,都能感受到國家已處於衰退和大蕭條邊緣。原先各國寄望透過出資干預來為義大利與西班牙寒冬送暖,但此一希望破滅,整個歐洲地區的政府、家計單位、與私人部門卻反而身陷高利率、高借貸成本的困境,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部份經濟學家預期歐元區能夠迅速從這波金融危機中復甦,但大部份的專家認為 2012 年開始,各個歐元區經濟體將面臨到信用緊縮。
另一項憂慮就是經濟衰退會惡化主權債務問題,及銀行資金取得困難,這個問題短時間難以解決,因此帶來惡性循環,歐元區也可能走向崩解。
自 2009 年年初貨幣供給就持續緊縮,瑞士信貸集團(Credit Suisse)的經濟學專家 Neville Hill 觀察並指出,極具貨幣指標性的金融機構如歐洲中央銀行與德國央行(Bundesbank),現在也出現警訊。
大部份的觀察家認為歐元區不會分崩離析,但並非是政策制定者已解決了問題。如同資產管理公司 Fulcrum Asset Management 的董事長 Gayyn Davies 所言,許多人原本認為上周歐洲高峰會可能會做出改變,但他們只是把危機由急性轉為慢性,拖延病灶擴散的時程。
美國是全球另一個高度發達的經濟體,多數經濟學家認為這個國家在步入明年選舉年之際經濟景氣會出現緩慢復甦。現美國失業率己微幅下降、近期經濟成長數字優於歐洲、消費者支出增加、近期調查數據都顯示美國景氣在持續復甦中,但速度稍慢。
美國花旗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Willem Buiter 指出美國經濟快步回升的障礙。雖無大風大浪,但選舉季節即將來臨,民主共和兩黨相互杯葛制肘,加上歐債風暴的衝擊,2012至2013 年美國經濟成長雖會緩步回升,但成長率恐難大到可以有效降低國內失業率數字。
歐洲仍在風雨中飄搖,那美國景氣要如何維持不墜,巴克萊資本的 Julian Callow 指出,美國國會的氣氛至為關鍵,端看國會是否能將所得稅減免期限延長,該措施原預計在 2011 年年底到期。
已開發國家烏雲密佈 新興國家危機四伏
正當全球成熟經濟體認明年景氣將令人失望的同時,全球經濟成長引擎卻在大型新興國家的拉動下又往前邁進。
渣打銀行首席經濟學家與全球研究部主管 Gerard Lyons 表示,西方經濟的基本面不佳,信心不足,相反地,新興經濟體基本面佳,政府端出各種振興政策,消費信心可望提升。
但是,新興經濟體也不是說完全沒有問題。目前最大的新興國家中國,2011 年貢獻全球 40% 的經濟成長動能。專家擔心中國經濟硬著陸會帶來一些風險。
中國也感受到全球其它地方的經濟成長放緩,政府當局開始擔心是否能夠繼續維持高成長率。匯豐銀行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指出,通貨膨脹問題抵消部份經濟振興政策的效果,中國目前面臨到的宏觀風險就是從通貨膨脹快速轉為通貨緊縮的過程,他並呼籲政府明年應採取更積極的寬鬆政策。
貨幣寬鬆政策在 2009 年收到成效,藉由增加對基礎建設、國營企業、以及營造業的投資來達到目的。這些招數可能還是會再次出現,即使這些投資非為實現全球經濟再平衡這種長期目標著眼。
其它新興國家經濟仍會繼續成長,但同樣也是成長動能趨緩。東歐包括土耳其在內,對這回歐債危機反應特別劇烈,土耳其國內銀行都想要把資金抽離歐元區,移往本國。拉丁美洲經濟成長動能大幅衰退,原因是國內大宗商品需求走緩。在非洲,儘管近幾年經濟大幅起飛,但極易受到全球經濟放緩的影響,在全球經濟衰退潮下仍無法倖免於難。
總而言之,全球仍站在下波金融海嘯懸崖邊。成熟經濟體自 2008 年金融海嘯後,復甦步調就極為緩慢,至於新興經濟體,市場對其是否能維持成長動力感到懷疑。在 2010 年強勁復甦之後,今年的情況著實令人大失所望。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