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有點不對勁,至少在那些老牌發達國家是這樣。美國經濟目前似乎狀況不錯,但其產出仍遠低於衰退前的趨勢線。歐洲各國的情況遠不如美國,說明相對於德國主導的自虐式正統財政政策,美國政府的刺激方案可能效果更好。
關鍵問題是,世界如何處理過剩的儲蓄能力?有人可能馬上會說,創造足夠的投資機會來吸收這部分儲蓄。但這個回答並不現實。
第二個方法曾被凱恩斯之前的古典經濟學家奉為真理。這個方法就是:通過超低的利率,一方面刺激投資,另一方面抑制儲蓄。關於這個方法的有效性,經濟 理論界一度有過很大的爭議。爭議雙方都沒有預見到的是,為了追逐收益率,人們(不僅是銀行家)會反叛超低利率,這種反叛促成了各種質量可疑的貸款的發放, 不可避免地導致了最終的信貸崩潰。
第三個方法是,央行採取更直接的舉措對低利率形成補充。這種方法通常有古怪而冠冕堂皇的名字,比如量化寬松。德國官員們說得對,這種方法相當於對政府進行貨幣融資。但這總好過什麽也不做。
第四個方法是,認識到私人部門支出過低正是推行財政刺激(增加公共支出或實行臨時的減稅)的機會。當然,這個方法有一天會令我們自食其果,但是按照凱恩斯的說法,等那一天到來的時候,“我們都已死了”。
第五個方法是自由主義及乾涉主義者的答案,即針對儲蓄過多的國家採取國際行動。一些評論員正試圖重啟1944年佈雷頓森林協定中的“稀缺貨幣條 款”,這一條款從未付諸實施。我們都希望,中國公民最終會堅持在中國新創造的財富中獲得更大份額。但通過國際製裁來強迫他們這樣做是不可想象的。
第六個古怪的方法是秘密實行保護主義。巴拉克•奧巴馬(Barack Obama)對美國企業的“外包”行為發火,戴維•卡梅倫(David Cameron)對英國輸掉印度的戰鬥機合同表示不快,都屬於這種方法的表現。另外,在全球層面,這種權宜的做法已有了一個合適的稱謂:“以鄰為壑”—— 關於這一點不用我再多說了吧?
密切相關的第七個錯誤答案取決於人們所說的勞動合成謬誤(lump of labour fallacies)。政府和雇主可能試圖通過強制性減少工作時間、提前退休等手段,讓更多人共享現有的工作。實際結果可能是降低購買力,且無助於緩解經濟嚴重停滯的問題。
第8種方法是打擊所謂的“不平等”。其理由不過是窮人和中產階級的支出占收入的比例更高。在實踐中,太過激烈的方法可能會既阻礙投資又遏制消費。
悲觀的第9種答案是,經濟衰退的狀況會帶來某種平衡。如果這些狀況持續的時間足夠長,那麽生產潛力會受到抑制,投資和培訓會受到阻礙,緊縮計劃似乎會證明有效。
接下來會發生什麽?當然是上述多數答案兼而有之,與我們在理性世界會看到的情況相比,違反常理的乾預會更多,金融刺激會更少。
Original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