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主流觀點是正確的——中國安然度過了全球危機、其經濟 增長對目前陷入停滯的西方經濟體的依賴度有所下降——那麽,中國黃金需求為什麽會飆升?黃金通常被視作防禦型資產,而中國內地從香港進口的黃金數量(中國 總體黃金進口需求的晴雨表)自2010年以來增長了兩倍。世界黃金協會(WGC)預計,今年中國將超過印度,成為全球最大的黃金市場。
那麽是誰在買黃金?許多人以為是中國央行(PBOC)。畢竟,中國坐擁3.18萬億美元外匯儲備,除了以硬通貨的形式持有之外,黃金可謂是一種安全 的選擇。中國是如何配置這些儲備的,中國當局並沒有公開。但是中國央行多次承認正尋求多元化,打算減持美元資產。那麽,這就是中國大量購買黃金之謎的答案 嗎?
並不盡然。中國央行是近期購買活動中的一股力量,但不會是主力軍:因為北京方面並沒有大量出售美元或歐元資產,而假如它要在國際市場上購買那麽多的 黃金,就必然會出現這種情況。此外,中國外匯儲備自1998年以來首次出現季度環比下降,表明北京方面可用於在國際市場上購買黃金的外匯有所減少。
中國機構投資者也不可能是造成黃金進口激增的主要因素。數據顯示,來自國內礦場的供給,就能滿足它們對黃金的需求。事實上,在經濟以9%速度增長的形勢下,沒有人認為機構投資者對黃金的需求會猛增。
經過排除,最後就剩下家庭一個答案。如今家庭能夠從上海的官方交易所,或者近兩年在大城市突然涌現的非官方交易所輕易購買到黃金。當局明確禁止家庭從上海黃金交易所以外的渠道購買黃金這一事實,有力地印證了家庭是一大需求來源,這從坊間傳聞中也能找到有力的證據。
在經濟快速增長時期,中國家庭為什麽要購買防禦型資產?一個原因可能是擔心通脹,該指標在2011年中曾達到7%的峰值。但是,無論通脹是起是落,家庭購買黃金的數量在最近兩年裡一直呈增長態勢。
一個更合理的解釋可能是:作為全球最佳儲蓄者,他們缺乏投資渠道。中國金融業欠缺成熟度和深度,投資渠道僅限於實際利率為負的儲蓄賬戶、在兩家全國性交易所掛牌的股票,還有房地產。
股票的問題在於,在大多數上市公司中,國有企業都掌握著多數股權。這一點,加上財務報告制度極其不完善、交易規則鬆散、缺乏透明度等問題,導致股價很容易受到局內人的操縱。
房地產是另一個投資選項。但中國人比國際媒體更早就知道那些臭名昭著的“鬼城”。人們知道這些房產談不上什麽收益,因為其中許多永遠也租不出去,人 們購置這些房產是把它們作為一種投機性的資產。可是如今許多地區房價都大幅下跌,人們也就對這些可能永遠無法帶來切實回報的資產退避三舍了。
由於官方資本管制,只有極其富裕、人脈又廣的人,才有能力把資金轉移到海外。對其他人來說,購買黃金白銀是他們防範未來不測的唯一對策。正如一位中國商界人士最近對我所言:“這些豪華公寓可能一文不值,因為沒有人會住進去,而黃金卻可以賣到國外。”
日本人在上世紀80年代末的經歷、以及美國人在2008年的經歷都表明,廉價或免費的信貸,勢必導致不良的投資決策和資產泡沫。中國面向固定資產投 資的銀行貸款從2008年的7500億美元擴大到一年1.2萬億美元,這還不包括流入這個國家的數百億美元“熱錢”。人們在熱議“中國主宰的亞洲世紀”, 而這個國家的現代版“黃金熱”卻催人清醒:中國增長奇跡在日趨黯淡的全球經濟中發出最耀眼的光芒,可是中國國民卻可能正日漸對這一奇跡喪失信心。
本文作者是悉尼大學(Sydney University)兼職副教授、華盛頓特區哈德森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非常駐高級學者
Original Source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