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儲局上月會議紀錄顯示,局內支持量化寬鬆措施(QE)的比例下跌,暗示短期內不急於加推新措施。此外,西班牙拍賣新債成績未如理想,債息顯著上升,而整體歐洲的經濟數據持續疲軟,加深了衰退的風險。加上早前中國下調經濟增長目標,導致全球股市、滙市及大宗商品市場等上周進一步回落。
會議紀錄與前周伯南克暗示不排除QE3的演說有所矛盾,反映央行內意見出現分歧。自2008年底以來,每當經濟或股市氣氛逆轉,央行隨即引入量寬或量寬言論以圖支撐經濟,惟一旦量寬預期推升了通脹或原材料價格,央行隨即收回言論或暫緩新措施。
有聯儲局官員直言,金融市場已沉迷在量寬之中,不斷要求央行加推新的刺激措施。筆者卻認為,其實可能是美、歐、日央行沉迷在量寬之中,因為自08年底以來,央行一直沒有讓自由市場恢復有效運作,也沒有讓經濟自然調節。央行進出市場以及口頭幹預的舉動越來越頻繁,窒礙了基本因素及市場規律的自然表達。
分段吸非美元資產
過去多年來,美、歐、日政府均沒有認真處理其債務問題,只是把金融機構過多的負債,轉化為政府的負債,然而,政府本來就已經有超高的負債,惟有透過印鈔的手段來維持發新債。以美國為例,2011年全年就有六成以上的新發國債是由聯儲局買入,而估計在扭曲操作(LTRO)推行期間,央行正買入接近九成的新發長債。美、歐、日政府的負債,實際上已達到「大得不能倒下」的地步,央行在未來好幾年並不存在退市的可能。
聯儲局在考慮是否加推寬鬆措施時,表面上似乎是在平衡經濟增長及通脹之間的風險,但實際上只是故弄玄虛,不想讓市場過早猜到新措施的推出時間,掩飾其沉迷在印鈔買債的拖延伎倆,讓市場經常存着一定的隱憂,藉此維持美鈔及美債的「避險」角色。
筆者認為次季初段仍需保持高度警惕,口頭幹預頻繁,即表示市場越趨波動及反覆。隨着經濟及市場氣氛進一步轉弱,央行將會無可奈何地再次進場幹預,長線投資者可考慮分段吸納非美元資產。
潘國光
富邦銀行(香港)第一副總裁兼投資策略及研究部主管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