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1日星期四

黃瑞勇:淺析貴金屬紀念幣的原封和證書





首先,從錢幣收藏的潮流和方向性來看,原封和證書對收藏者來說並不是壓倒一切的問題。我們來看看國外的收藏者是怎麼看待此類問題的。機制幣最早出現在歐美,清朝後期才傳入​​中國。在機制幣的集藏和研究方面,歐美集藏者的專業程度也遠遠走在我們前面。在歐美國家,收藏家、鑑賞家、專業評級機構並不看重一枚幣的原封和證書,而著重強調該幣的品相。品相好的幣,哪怕是一枚裸幣,都會受到熱烈追捧。而加上原封和證書的幣,售價並不會比同品相的同款幣高。


其次,新中國貴金屬幣的原封是一定時期的產物。早年發行的很多款幣,如建國30週年、國際兒童年鏡面版、出土文物1組金幣、國際和平年等等,都沒有所謂的原封。至於很多普制熊貓金幣和大規格幣章,如:84年12盎司金貓、85和86年香港國際硬幣展覽會銀章、86年孫中山5盎司銀幣等等,都只是在裸幣外面直接加一層塑膜封裝而已。到了87年中國金幣總公司成立,上海造幣廠和瀋陽造幣廠的所謂原裝才開始增多。 


這裡我們對原封的定義是:

幣外面有圓形的塑殼,塑殼外再加有塑膜封裝(原封)。 

然後到了近年,很多大部分新出的紀念幣又開始和國際潮流接軌。

裸幣外面只是用圓形塑殼來保護一下,然而並沒有塑膜封裝,而是直接按整數計件嵌入到長方形或圓形的幣盤中,如圖一、圖二。因此我們說,所謂原封也可能只是新中國貴金屬幣章史上一定時期的產物。 








以後發行的幣會不會再加封塑膜,誰也無法保證。


第三,原封是否真正有意義呢?很多人理解的原封好處是: 

1、只要有原封​​,就說明該幣肯定未被處理過。 

2、原封的真空袋可以防止幣的硫化或氧化。 

3、原封的幣肯定是全品相的。

  事實果真如此嗎?未必!首先,前些年發行的幣即便被洗金水或洗銀水處理過;只要和相關造幣廠足夠熟悉,無論是收藏者還是幣商皆可以將該幣送到造幣廠去重新封裝。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現在見到很多發行已有一定年數的幣其外包裝反而非常簇新的原因。此外,用來封裝幣的塑膜通常有聚乙烯、聚氯乙烯和聚丙烯等。其中,聚乙烯和聚丙烯對人體是無毒的。而聚氯乙烯則對人體有毒性。也就是說,用聚氯乙烯封裝的幣應該要把塑封去掉。此外,塑封並不能保證真空,甚至還不能防潮。我們經常見到以前的幣(如生肖幣、麒麟幣)中還放置了小型乾燥劑,足以說明光靠塑封解決不了幣和外界空氣隔絕的問題。


但以上所述還不是最關鍵的地方。大家可能多多少少都有些感覺:近年來所發行的貴金屬幣和其外套的圓形塑殼之間的耦合能力還不錯,密封性也相對好。而以前,由於塑殼本身的耦合度太過鬆散:經常當我們拿起一枚幣的盒蓋上方,塑殼的另一部分便會隨同幣一齊跌落。如果下面沒有軟墊或者地毯,則後果不堪設想。由於塑料盒蓋的耦合性過差、以及塑料盒的設計不夠科學,因此很多高浮雕的精彩之幣由此遭殃:最常見的有以下:


1、額頭受損,代表幣章:87和88年鉑貓、89年鈀貓、92和93年1盎司精製銀貓、94年5盎司和12盎司嬰戲圖銀幣,90慕尼黑金銀章;

2、鼻子受傷,代表幣章:90年1盎司普制及精製銀貓、93年1盎司天下為公金幣、93年宋慶齡簽字版銀幣;

3、肩膀擦傷,89年開國大典金幣;

4、肚子蹭傷:84年奧運會女排銀幣鏡面和噴砂版;

5 、胸部碰傷:91年25屆奧運會女子乓乓球運動員銀幣,等等。很多珍貴的幣雖然處於原封狀態,但品相並不好,其主要原因就是塑殼盒子耦合度差,引發運輸過程中裸幣不斷地和塑殼發生碰撞摩擦,最後導致品相嚴重受損。


正由於我國的塑殼質量不是很好,在經歷不斷搬動或長途運輸後,即使幣還是處於原封狀態,但塑殼可能已經被震碎。這種情況下,當我們信手拿起這個幣時,塑料殼碎屑便會沿著幣的鏡面到處翻滾。如果當我們拿到這種幣,要堅決把原封去掉,否則碎屑刮來刮去,很容易將幣的鏡面擦傷或刮傷。

有趣的是,當我們仔細檢查以前上幣廠或沈幣廠原封幣的時候,我們會時不時地在裡面發現一些令人驚奇的東西,如:瓜子殼或頭髮等等。




因此從真正的集藏角度去看,很多以前的幣,其塑殼並不合格。需要調換更加專業的塑殼或封裝,如圖四。一般來說,歐美國家的盒子耦合度都非常良好。尤其是內襯黑色墊圈的塑封,蓋實之後想打開都要費很大的勁。這樣便能減輕該幣在運動狀態時和塑殼碰撞摩擦的危險。  






接下來,我們談談有關證書的事。所謂貴金屬幣的鑑定證書,其實就是一張說明書。如葛祖康先生所言,假證書配以真幣,並不能否定該幣是真幣;而真證書即便配以假幣,那麼假幣也決不會因此而變成真幣。 


早年的鑑定證書五花八門,從印製的紙張來看就有很多種:布紋紙、硬卡紙、銅版紙......,只是近年來才開始用帶水印的印鈔紙來印製證書。以前很多幣直接由外國人經銷,所謂的鑑定證書並不是由中國人民銀行印刷的,而是由國外經銷商印刷的,如:幾乎所有的麒麟鉑金銀幣,95和96年1盎司精製熊貓金幣、台灣風光1組金幣......,這些幣現在所見的所謂國內版證書基本上是國內幣商後印的,但卻已被大家所接受。 

此外,很多幣由於早年經銷過程中其鑑定證書被經銷商遺棄,如國際兒童年金銀幣、82足球金銀幣、聯合國婦女10年銀幣等等,大家也接受了收藏這些幣而沒有證書的現實。至於象8克生肖幣、86年27克孫中山銀幣、三國演義1組1/2盎司金幣、5盎司齊白石金幣、88年女子舞劍金幣等等,假證書則幾乎可以亂真。甚至於,如12盎司金蛇、1盎司金龍、89年1盎司銀蛇等幣的假證書,其做工絲毫不遜色於真證書。如果集藏者先入為主,見的是假證書的話;那麼日後當他見到真證書,反而會對其鄙視了。

 因此,如果過分強調所謂的鑑定證書,受傷害最大的反而是遠離盧工和馬甸市場的收藏者。因為他們平時根本沒有機會見很多的實物,更無從判別真證書和假證書之間的細微區別。

證書的作用其實如陳景林先生所言,將它作為幣的相關文獻去收藏可能更好。證書之所以在目前的階段還能籠絡住收藏者的心,主要也是因為現在的貴金屬幣章市場尚屬於買方或半買方市場,證書有時被用來作為討價還價的工具。設想不久後的一天,如果貴金屬幣市場演化為完全的賣方市場,當有一枚品相完好的幣出現而遭到多名泉友瘋狂競逐時,那麼證書也就徹底失去了用來當作交易時討價還價之砝碼的作用。因為在那時,能找到一枚幣本身已是萬幸,如果再苛求說明書的話很可能就會和該幣永遠地失之交臂。






那麼,哪些證書值得留存呢?從理論上講,我們買幣,如果附有證書或說明書,那當然再好不過。但如果沒有證書,或者有證書之幣和無證書之幣的價差甚遠,那麼證書對我們來說就不是一定買之而後快的附件。下面的一些類型的證書是值得珍藏的:1、藏經洞100週年銀幣,銀幣裝在如一本16K圖書般的硬紙盒裡,而證書則印成​​瞭如16K紙張大小的郵票小版張樣,令人賞心悅目;2、開國大典20盎司金幣,證書是以少見的磁卡形式來表現,值得珍藏,如圖五;3、1盎司鉑、金龍蛇,90年龍鳳金銀幣的證書,做成非常漂亮的小本裝,值得珍藏。換句話說,只要某一枚幣的證書兼具美學欣賞價值和史料收藏價值的話,那麼它就已經成為該幣本身整體文化內涵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們建議收藏者盡可能在此時收藏這類證書。

對初入門者而言,請記住:“品相,品相,還是品相”!對幣來說永遠是第一位的事情。在幣之外,一切有價值的東西,如:鑑定證書、宣傳海報、手捲、設計師圖稿、石膏模、鋼模、不同經銷商包裝、電話卡、首日封、首飾等等,如果能收集到最好。原封則大可不要牽強。這樣,我們就可以保證不會漏過對我們來說的精彩之幣,從而在收藏貴金屬幣的路上漸行漸遠。
 
 


 
www.51jb.com/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