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7日星期三

中國大媽購買力蜚聲海內外一語:龍鳳鐲都買不到


快速的擴張沒有帶來足夠利潤,隨著金價的逆轉,周大福這個香港黃金珠寶飾品業龍頭企業進退兩難。

201326_32

記者_雷順莉廣州、香港報導

2013年的五一節,香港立法會並不太平,一貫以辭鋒犀利出名的議員黃毓民,拍桌而起,大聲責問政務司長林鄭月娥:“最近的金價狂跌,我有個朋友打電話給我,娶兒媳婦買不到龍鳳手鐲,都賣完了,(內地)這麼有錢?買少點龍鳳鐲子啦!讓我們儿子結婚也有龍鳳鐲用啊!”(暴跌後黃金之底在何處中國大媽:怎麼會跌成這樣?)

當天香港政府需要立法會表態支持,讓他們能夠仿效澳門政府,為​​不久前發生的雅安地震,向四川省政府捐款1億元。但黃毓民等三個議員,高聲反對香港政府對四川災區的捐款,除了不信任捐款真的能到災民手裡的理由外,黃毓民最大的反對捐款的發力點就是——內地有錢人那麼多,連黃金都被買光,根本不缺香港納稅人的錢。

這番石破天驚的發言,隨後震驚了海峽兩岸三地,“龍鳳鐲都買不到”一語,令中國大媽的購買力,蜚聲海內外,同時也道出普通香港人的無奈,伴隨了幾十年生活習俗都受到影響,黃金也與奶粉一同“淪陷”。

2013年“五一”假期的前三天,香港就賣出9噸黃金,總額逾30億元。機構預計,從周大福、週生生到六福,今年的黃金銷售額,很可能是往年兩倍以上。然而,對這些奢侈品公司來說,他們真的是這場黃金搶購潮的贏家嗎?








以香港黃金珠寶飾品業龍頭周大福為例,截至今年3月31日的2013財年,他們五年來首次出現利潤率負增長,從2012的63.41億港元變成了2013年的55.05億港元。

事實上,周大福從IPO上市以後,擔憂便一直長伴左右。

由於2009年到2010年,國際金價一路創下新高,與黃金依賴度較高的珠寶行業,收入均出現蒸蒸日上的局面。到上市前的2010年,周大福的黃金銷售額已高達300多億港元。在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長面前,周大福制定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大躍進”目標,他們要在2016年擴張至2000家零售店。

在周大福超過80年的歷史中,1989年以前,周大福的店面才8家,1998年進入中國內地開店,還不到100家店面,2005年投入了10億元,擁有了400家店面,此後5年時間,周大福開店速度直線上升,到2010年已升至1000多家。

可那時周大福品牌的締造者,香港人稱為“彤叔”的鄭裕彤,他的心願是再用10年時間,到2020年周大福能再開1000家店,至2000家店。彼時85歲高齡的鄭裕彤,在多次接受香港媒體採訪時,還一再強調“對不起,有生之年都不會考慮上市,不想去傷腦筋。現在賺多賺少,不用向人交代。我現在好happy ,一點壓力也沒有。都這把年紀啦,何苦呢?”

當時,人們認為是彤叔小心謹慎的性格,加之周大福乃鄭家家族企業掌上明珠,所以雖為華人珠寶金行的旗幟,卻不願成為上市公司。但轉眼一到2011年,什麼都變了。

2000家門店的目標,意味著從2012年到2015年這4年間,周大福每年要開設珠寶零售店200家,融資資金大部將用於此擴充版圖計劃。

這個計劃一出,很多分析人士便認為充滿了風險,因為珠寶飾品行業的市場空間,幾乎已經被開發到了頂點,賣珠寶的名牌,也不可能像超市那般成行成市。香港著名基金經理黃國英評論說:“高級品牌不同辦廠,不是多就贏”,企圖以量取勝,卻反而令品牌同質化,“開到一整條街都是,同六福有什麼分別? ”

最弔詭的是投資大鱷喬治·索羅斯對周大福的態度轉變,當年周大福路演期間,索羅斯曾表態用4000萬美元認購周大福,這樣舉動無疑是對周大福融資的巨大利好,但在最後認購期間,索羅斯撤出該筆投資。

市場懷疑,索羅斯預感到了黃金大勢已去。據美國證交會檔案顯示,索羅斯旗下Soros Fund Management減持其於全球最大的黃金交易所買賣基金SPDR Gold Trust約55%,由去年第三季的132萬股減至第四季的60萬股,今年首季又減持了6.91萬股。


索羅C 亦有兩手準備
(http://honsonyip.blogspot.hk/2013/05/blog-post_6523.html)

難以置信的擴張

索羅斯對黃金的減倉,其實已預示著投資人士對瘋狂金價的擔心,畢竟從2007年9月至2011年9月期間,國際黃金價格已由平均每盎司676美元上升至1923美元,三年時間漲了近三倍。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周大福的收入,從2009財年度的184.1億港元,增長至2011財年度的350.4億港元。

可是,黃金價格有漲有落,而周大福僅僅是靠著擴大規模來提高營業收入,一旦行情不好,周大福的營收就將面臨風險。

所以,當周大福以15港元定價招股時(這個價格是原本15-21港元的最低價位),他們募資的額度,已從之前期望的220億港元降到了150億港元,但市場的擔憂依然存在,掛牌首日,周大福的股價就跌破發行價8%。

IPO過後,鄭裕彤將周大福的“軍符”交給了長子鄭家純,自己過上了真正的退休日子。其實,1990年,鄭裕彤就曾半退休過,當時鄭家純接過父印主管全局,被港人稱呼為“純官”的他,上任一年,共動用52億資金,大舉擴張,把集團拖進緊繃的資金鍊條中。

幸運的是周大福的高度擴張,在彼時中國迅猛的經濟發展勢頭的背景下,顯得如魚得水,相得益彰。 2012年財政年度營業額猛增了61.4%,達到了565.7億港元,而年度同店銷售也狂飆上升40.3%時,鄭家純再一次出手了,2000家開店目標,由2016年提速到2014年,並許下豪言,未來3年收入定將翻一番。導致鄭家純大舉擴​​張的原因,是其對於內地經濟發展的充滿信心。他在中國政府四萬億一攬子刺激計劃中,嗅到了商機和前景。

然而,歐洲爆發債務危機,美國復甦遲遲不到,全球經濟形勢一片蕭條,國際黃金價格於2012年開始往下跳水時,鄭家純卻痴迷於打造著3年後營收突破1000億的“神話” 。

鄭家純能夠依靠的絕招,依然是快速開店,這意味著要他們必須囤積大量的黃金、珠寶和白金。就如同樓盤有空置期一樣,這些黃金珠寶在過去四年裡,其存貨分別達到80.94億、92.75億、171億、 288.78億及截至2012年9月底的317億港元。更值得一提的是,在2012年財政年度發佈時,所有存貨中珠寶就佔了54%,但貢獻卻只有整體營業額的27%,加上存貨周轉天數已由上一年的192天升至213天,這一切都加劇了周大福的現金成本,IPO之前他們的資金支出,就已達70.19億港元。

最好的時代,不明的前景

很快,鄭家純就發現自己豪言壯志難度有多高。 2013年的4月,國際金價暴跌10%至1358美元/盎司,創30年來最大跌幅紀錄,5月下跌幅度更達到過11.3%,為1348.3美元/盎司,7月剛過,金價最低已經跌破1200美元/盎司。

而周大福的“大躍進”,也踏入類似中國4萬億救市後的產能過剩狀態,到了2012年的7月,周大福珠寶集團的現金,實際上已出現66.5億元負數,靠上市籌的幾百億元撐住。現在的情況是,周大福擴張愈快,現金流出愈多。

各種沒想到的狀況開始發酵了,首先是珠寶等高端消費開始放緩,按照公開數據,珠寶鑲嵌首飾雖只占到總營收的26%,但卻是利潤最大的一部。據悉,比如黃金銷售的毛利率介乎15%-18%,珠寶銷售則高達40%。

但中國中央領導人換屆後對於三公消費及貪腐的打擊,周大福的珠寶也就變得如茅台酒一般,成為了奢侈的符號,對於收入極端不平衡的中國來說,銷量需求自然不再那麼美好。

由於通脹預期及包括股市等投資渠道的萎縮,中國內地對周大福最感興趣的仍然是黃金,進入2013年,周大福黃金產品的銷售比例,反而由上一年的53%升為57%。但對於黃金銷售來說,周大福在中國內地的所有門店占到整體的94%,卻只貢獻了56%的營業額。

然而,由於沒有增值稅和關稅,而且人民幣兌港幣的升值,在香港購買金飾品,一般都要比內地便宜60元/克左右。若購買一條15克的項鍊,則可以便宜近千元。有經濟實力的人,大多更願意到香港買黃金。所以,澳門和香港的門店儘管少,卻貢獻44%之多的營業額。

這種投入比的不匹配,成本在被迫增加,因為內地人工成本、地租租金、管理成本都在上升。最重要的是,內地黃金消費欲求,同廣東、福建及港澳台的消費是不一樣的。華南地區的人,對於黃金的觀念,仍然是中國傳統習慣,許多節假日和婚娶,都喜歡買黃金來討個好彩頭,因為黃金金燦燦的顏色寓意著美好的意頭。

比如前文令黃毓民念叨的龍鳳鐲,在中國南方的傳統文化中,是男女家的父母分別送給新娘的禮物,代表吉祥的意思。越重的龍鳳鐲,亦代表家境富足。在傳統上,龍鳳鐲是用純金鑄造,所以搶金潮成為重點光顧對象。

這種風潮下,很多珠寶公司為了競爭,都在想方設法壓低珠寶首飾的加工費用。可首飾的價值就體現在了其加工工藝、服務上。 “如果購買黃金首飾誤以為是直接購買黃金,那麼企業的利潤幾乎被壓榨為零。”上海老鳳祥[0.37% 資金研報]的首席發言人王恩生就曾如​​此感慨中國大媽們帶來的負面影響。

一切不利影響,終於讓周大福迎來了一個前文所述的財報,如市場預期般倒退,利潤率出現負增長,對於“未來三年收入要翻一番”的目標,主席鄭家純坦承:“不一定三年都要翻一番,有時兩年、四年都不定,六年亦可以翻兩番”。

但這種含糊的說法,並沒有增加投資人對於周大福的信心,反而自IPO後,股價已跌去15%之多。 1994年以前,香港人買黃金,會選擇擠到8家周大福的店面,香港人就像對待自己成長的記憶來看周大福,人們從未擔憂它的經營,如今周大福上千家門店,70%多都來自內地顧客,市場對它的擔憂卻達到了最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