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8日星期二

畢老林 投資者日記 2014年4月8日

4月7日,周一。

曆史不斷重演,科網股失寵,昨天的爭妍鬥麗,變成今天的醜鬥醜。

買股票買到騰騰震,不是所有人皆能承受。

在劇烈波動的市況下想有覺好瞓,投資者得揀經得起風浪,大圍九級地震仍能生意照做甚至客似雲來的行業。

什麼行業如此厲害?要找出它們,第一步是想想人生有什麼事避無可避。

老病死乃其一;把血汗錢的一個可觀比例奉獻給政府乃其二。

死亡與交稅以外,老畢能想到的第三件事,乃年輕人投資個人前途的成本不斷上升。

美國「學費通脹」失控
《經濟學人》便引用了一個數字:美國大學連住宿四年學位課程,每年開支可以高達6萬美元(47萬港元)。

換句話說,由入學至畢業,花費接近188萬港元。

當然,並非所有大學收費都那麼昂貴,但過去三十年,美國大學學費年均上升7.9%,三倍于CPI年均2.4%的升幅。

不難想象,一個普通家庭要負擔子女上大學,心有余力亦未必足,學生貸款生意遂長做長有。

更「有趣」的是,美國大學學費近三四十年出現過三次大漲潮,首次發生于1990至94年;第二次在2000至03年出現;第三次始于2007年並維持至統計截止的2011/12學年。

照趨勢看,去年「學費通脹」只會變本加厲。

巧合的是,美國經濟于以上三個時期俱經曆了衰退。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美國亦曾多次陷入衰退,惟大學學費僅與通脹同步,並未拋離整體物價。

然而,九十年代以後,三次衰退碰上三次學費大漲,當中顯然有無法以「巧合」解釋的理由。

從這個現象可見,在經濟衰退百業蕭條的日子,消費者和企業都得撙節開支,零售商則賤物鬥窮人,紛紛減價促銷,但大學在這種環境下仍有能力大幅提高其產品和服務的收費;這等于說,年輕人投資個人前途的意欲不受經濟盛衰影響。

從【圖1】可見,美國大學平均學費對家庭入息中位數比率,在1969至82年一直于8.6%至9%之間窄幅上落,惟自此以後不斷攀升,學費對家庭入息比率于2011/12學年創出26.7%新高。

這僅為平均數,一個普通中產家庭要送子女上較具名氣學府,入息的四分一肯定不足應付,學生貸款市場因而長做長有。

《經濟學人》文章的標題是〈上大學值得嗎?〉(Is college worthit?)。

顧題思義,《經人》對這種「投資」的回報潛力大有保留。

然而,該刊未提的是,學曆高低對個人收入的影響【圖2】,足以說服年輕人不惜背負以美元計五六位數的債務,也要把大學學位取到手。

前面提到,要找出經濟不景仍客似雲來的行業,最有效的途徑莫過于想想人生有什麼避無可避。

2008/09年金融海嘯爆發,在全美經營140個火葬場和218家殯儀館的StewartEnterprises(納斯特上市代號STEI),同年多賺近一成。

大圍風聲鶴唳,Stewart掌門人卻氣定神閑地宣布,集團負債水平創十年新低,有足夠條件回饋股東,決定增加派息20%。

死亡之外當然是交稅。

專門提供報稅咨詢服務的H&RBlock(紐交所上市代號HRB),其CEO于海嘯期間宣布,集團營業額按年增長11.3%,首次突破30億美元;稅前盈利按年上升11.4%,而客戶人數則錄得3.8%增長。

這一年,H&RBlock協助多達2350萬客戶報稅,曆來最多。

Death & tax避無可避
Death & tax, two facts oflife,信耶?2008年,美國每20只股票多達19只見紅,但H&R Block股價同年上升25%,名副其實跌市奇葩。

看樣子,大學學費不論睛雨皆節節上揚,有條件成為死亡與交稅以外,普羅大眾得無奈地接受的「第三種常態」。

美國政府自1989年起為高等教育大幅增加補貼,替學生貸款提供擔保就是其中一個主要形式。

有山姆大叔「包底」,難怪從九十年代開始,美國每次陷入衰退,大學學費說加便加,視經濟不景如無物。

占美國學生貸款市場半壁江山(規模相當于所有競爭對手總和)的SallieMae(紐交所上市代號SLM),股價過去五年大漲4倍。

買了該股的投資者,看來得像H&RBlock的股東那樣,向美國政府說聲多謝。

不過,此股海嘯時期無法獨善其身,足證黑天鵝事件一旦發生,投資者連美國政府也不信,那就各安天命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