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4日星期日

貨幣供應權應收歸國家

 http://big5.ftchinese.com

英國《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 馬丁•沃爾夫


 
印假鈔非法,但創造“私幣”(private money)合法。政府與可創造私幣的企業互相依存,是經濟不穩定的主要根源。這種局面可以並且應當被終結。

我兩周前解釋了創造私幣的過程。銀行創造的存款是銀行貸款的副產品。在英國,此類貸款約占貨幣供應量的97%。一些人駁稱,存款不是貨幣,只是可以轉移所有權的私人債務。但公眾將銀行的“仿幣”視為電子現金,是可靠的購買力來源。

所以,銀行業從事的並非一般的市場活動,因為它提供兩種相關聯的公共物品:貨幣和支付網絡。銀行資產負債表的一側是風險資產,另一側是被公眾視為安 全的負債。正因此,央行扮演起最後貸款人的角色,政府提供存款保險,註入股本。也正因此,銀行業受到嚴格監管。但信貸周期仍然嚴重影響穩定。

如何應對?最低限度的對策是讓行業基本維持原樣,但一方面加強監管,一方面要求提高股本融資或可靠的、可有效吸收虧損的債務融資在資產負債表上的比 例。我上周討論過這種方法。提高資本金是斯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的阿納特•阿德馬蒂(Anat Admati)和馬克斯•普朗克學會(Max Planck Institute)學會的馬丁•赫威格(Martin Hellwig)在《銀行家的新衣》(The Bankers' New Clothes)中所建議的方法。

最為徹底的對策是讓政府壟斷貨幣的創造權。最重要的此類提議之一來自“芝加哥計劃”(Chicago Plan),由著名經濟學家歐文•費雪(Irving Fisher)等人在20世紀30年代提出。其核心內容是要求銀行提供相當於存款100%的準備金。費雪稱,這將顯著遏制商業周期,結束銀行擠兌,大大減 少公共債務。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工作人員2012年的一項研究顯示,該計劃可能效果不錯。

波士頓大學(Boston University)的勞倫斯•科特利科夫(Laurence Kotlikoff)在《吉米•斯圖亞特死了》(Jimmy Stewart Is Dead)、安德魯•傑克遜(Andrew Jackson)和本•戴森(Ben Dyson)在《貨幣現代化》(Modernising Money)中也提出過類似想法。後一本書所提出的制度可概括如下。

第一,國家(而非銀行)創造所有的交易貨幣(transaction money),就像它現在創造現金那樣。客戶將貨幣放在交易賬戶(transaction account)中,並向銀行支付管理費。

第二,銀行可提供投資賬戶,從而發放貸款。但它們只能借出客戶實際投資的資金。這將阻止它們憑空創造投資賬戶,讓它們成為真正的中介機構。許多人以 為現在的銀行就是中介機構,這是錯誤的。在投資賬戶持有的資金不能被重新分配,變成支付手段。投資賬戶的持有者將容易受到虧損的影響。監管機構可對此類賬 戶提出股本要求和其他的審慎規則。

第三,央行按需創造新貨幣,以在不引發通脹情況下推動增長。與現在一樣,創造貨幣的決定由一個獨立於政府的委員會做出。

最後,可通過四種方式將新貨幣註入經濟:代替稅收或借款,為政府支出提供資金;直接支付給公民;償還公私貸款;通過銀行或其他中介機構發放新貸款。所有這些機制可以(並且應當)盡可能透明。

這種制度將貨幣創造與金融中介的職能分離。向該體系過渡是可行而復雜的,但它的好處巨大。它可以增加貨幣供應,而不會鼓勵人們債台高築。它將終結銀 行業的“大而不能倒”。它會將鑄幣稅(seignorage)——即創造貨幣的利益——轉移到公眾手中。例如在2013年,英鎊M1(交易貨幣)相當於國 內生產總值(GDP)的80%。如果央行認定M1可以以每年5%的速度增長,政府便能在不用借款或收稅的情況下,背負著相當於GDP 4%的赤字運營。右翼可能決定減稅,左翼可能決定增加支出。最終做出何種選擇將是政治決定,它也本該如此。

反對者會爭辯稱,經濟將極度缺乏信貸。我曾經支持這種觀點。但在英國銀行業全部貸款中,為商業地產之外的行業提供企業投資融資的只有約10%。對此,我們可以找到別的融資方法。

我們的金融體系相當不穩定,因為國家一開始允許它創造出經濟中幾乎所有的貨幣,然後又被迫在自己承擔這一職能時提供保險。這是我們市場經濟核心之處的巨大窟窿。將貨幣供應(本來就是國家的職責)與融資供應(私營部門的職責)相分離,可以填補這個窟窿。

這一切現在不會發生,但不要忘記可能性。當下一場危機到來時——它肯定會到來——我們就要做好準備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