貸評山下:收水的相對性 - 黃元山
內地今年認真「收水」後(中央的用語是貨幣政策由「寬鬆」變成「穩健」),突然間傳出很多企業和個人資金鏈緊張的消息。宏觀來看,這些消息只會不斷的增多,不會減少,按照畢菲特的說法,正是「水退的時候便知道誰沒有穿泳衣」,今年開始,被發現沒有穿泳褲的企業和個人可能越來越多。
近期比較矚目的是嘉漢林業(Sino-Forest),之前在美國透過借殼上市(Back-door Listing),最近股價大跌九成,有傳美國知名對冲基金經理保爾森(John Paulson)也因此損失超過5億美元。這類借殼上市的中國企業,最近在美國接二連三的出事,投資者可謂聞風喪膽。
一般人只會因此而看到內地企業的會計問題,其實,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這個問題不是始自今天,但近期大規模的爆發,卻可能反映了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就是內地「水退」的威力。會計問題,等於企業沒穿泳褲,在水漲時,看不到任何迹象,但一旦水退,企業面臨資金鏈斷裂,所謂「一袋袋現金」的故事,突然變成昨天的美景。
不過,我認為內地現在「收水」,是一個正確的做法。從某個意義來說,讓一部份沒有實力(或者根本沒有可持續的業務)的企業被淘汰,是一個比較健康的現象。
貨幣總量對GDP仍高
所謂的「收水」,其實只是一個相對性的說法,因為內地的貨幣增長仍然高達15%以上,仍然高於GDP加上通脹率,用這個標準來衡量的話,就算是「收水」,內地貨幣增長仍不可以說低。
不過,內地貨幣增長在過去的十多二十年,一般比GDP加上通脹率高很多,所以,「收水」的說法只是相對的。基於過去貨幣的高增長,內地的貨幣總量已達到70多萬億元人民幣,差不多是中國總GDP的兩倍,使貨幣總量/GDP這個比例,比絕大部份的國家都要高。這個肯定是內地的隱憂,說明內地的經濟增長需要透過創造更多的貨幣去支撐;為了支撐經濟增長,代價是老百姓手頭上的錢越來越不見使,造成所謂的「人民幣對外升值,對內貶值」的怪象。
黃元山
中大全球政經碩士課程兼任講師
本欄逢周五刊出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