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9日星期五

Must Read :羅家聰:來年會是怎麼樣?



不少評論都不會看得太淡,尤其亞洲,更尤其是身處中國的香港。若論「基調」,亞洲的確不錯,尤其在債務危機處處的今天,區內經濟體系多無欠債,且是債權體系。另外,不少體系在龐大人口支撐及經濟基數較低下,經濟增長能保較高趨勢(trend),縱現周期逆轉亦未必會見收縮,頂多或是大幅放緩。純從長遠的崛起、沒落角度看來,最早崛起的歐洲板塊恐會最先沒落;美國、非洲難講,但新興的亞洲崛起應無大錯。

然而,若以十年為單位計的趨勢來推論來年,顯然是用長鏡頭拍近照,用錯鏡頭;正如不應用每季才公布一次的GDP數字來測下周的股市一樣。同理,要論來年經濟,也毋須過分緊張一、兩次公布的數據,因這是噪音(noise)。展望一、兩、三年前景,應看的既非趨勢也非噪音,而是周期(cycle)。周期的定義不容易說得清楚,但每幾年一上一落的現象,大概是了。經濟數據的周期部分不難經統計過濾器(filter)取出。

貨幣政策欺騙市場
不少人在做展望前景時,明顯混淆了影響低頻數據與高頻數據的兩類因素。噪音,無因素的,但影響周期的因素與影響趨勢的因素卻未必一樣;其中一個最經典的因素,就是貨幣。貨幣是公認有短期但無長期實效的,此乃無論新古典派還是新凱派都認同的(詳見CarlWalsh撰寫的研究院教科書Monetary Theory andPolicy第一章文獻回顧)。貨幣政策被濫用多年,至少極度寬松的措施連續維持了四年,迄今效用已教人質疑。

貨幣政策的短期功效毋庸置疑:起碼三、四年前,若非一連串常規(主要是減息)與非常規措施,過去幾年可能已經全球大蕭條了。然則貨幣政策之所以可以只靠印鈔而「無本生效」,原因必定是欺騙了市場,而騙技主要就是靠貨幣幻覺(moneyillusion)。央行透過向金融體系注資,而資金泛濫亂炒令幾乎所有可以炒起的資產價格都被炒起。如此一來,只要持有資產的都無故發達,人人荷包無故脹了,經濟無故繁榮起來了。

然而,盡管價格可以一段時間內偏離基調,但長線而言還是會反向趨回均衡點的。當資產價格炒貴以後而實體基調如實業、就業等方面未見對應改善,先知先覺的炒家,自會先行獲利,再炒未被炒起的市場。如是者幾乎所有市場均被輪流炒起、繼而炒落,直至最終、最大的市場──貨物市場(goodsmarket)價格都被炒起,物價大幅上升,人人赫然發現購買力被通脹蠶食之際,其他資產價格卻早已回落,遂進失樂園境地。

上述正是過去數年來發生的事。持資產跌價、持鈔票貶值,一時間不知如何是好。是的,這種寫照,正正是貨幣政策長遠失效(money isneutral in the longrun)的現象。這反映市場普遍已清醒了,不被騙了,無幻覺了。央行再狂印銀紙也穀不起實體活動、穀不起資產價格,只穀起物價。在下早已常舉之例,就是假使明天所有鈔票都多個零,明天就有900%通脹,而這毋須任何實體供、求、實質價格改變,變的只是計價單位。

用計價單位(unit ofaccount)制造貨幣幻覺繼而財富效應,偶爾使用還是可以的。是故貨幣政策本宜在周期逆轉時稍稍運用、騙騙市場,從而將周期波幅盡量減至最低;又或是在周轉不靈之下穩穩信心,免得擠提失控使資不抵債自我實現(self-fulfilling)。然而,持續多年的極度寬松,無異於持續多年的欺騙全人類,結果就是貨幣政策失效。林肯講過:你無法無止境地欺騙全人類(youcannot fool all of the people all the time)。

歐美既近零息,亦已狂印銀紙,加上債務累累不容財政政策加碼,只要逆轉再現,幾可肯定他們是「坐以待衰」的。唯一可以盼望的是,假設2007至2009年是第一波,那末現在即使再衰都是餘波;而鑒諸曆史如比較第一波與第二波石油危機、第一波亞洲金融風暴及第二波科網泡沫爆破,甚至是鑒諸地震,第二波多比第一波小。由是觀之,如無其他意外,未來兩年的衰退深度,起碼大圍尤其是美國而言,應比對上一次淺。

債息跌至低無可低
不過這有兩個腳注。首先,第二波通常比第一波維時較長。無論第二波石油危機、第二波科網泡沫爆破,兩次維時都達兩、三年,比一般的一、兩年長。這十分合理的,畢竟「無本生效」的貨幣政策只能以時間換空間,減低波幅的代價,難免是延長衰退。此話應解為水浸市場雖能令價格以上上落落的模式慢跌下去,不過單憑水多水寡本身,卻無法改變價格相對均衡點偏高的現實,故政策頂多只能減慢跌速及避免「跌過龍」。

第二個腳注是今次真的要是第二波才行。要是有新的炸彈在今次逆轉周期才引爆,那今次未必是第二波了。所謂新的炸彈,大概是指歐美債務危機及亞太資產泡沫爆破。債務累累不是今天之事,很多年了。之所以今天才爆,原因是債息或已跌至低無可低,令三十年來以債?債的龐氏騙局無法持續下去。雖然政府最終極可能以印銀紙去償還,但這不等於債務貨幣化之過程一定是有秩序的;失控局面,起碼可體現於三個方面。

第一,在貨幣掛鉤、沒有本國貨幣政策而得不到救援下,實時違約肯定是失控的。第二,即使在貨幣掛鉤之下加上財政聯盟,使貨幣、財政政策統一,彙率也可受沖擊。第三,縱無上述問題而可任印銀紙者,貨幣急貶、通脹急升也可以是半失控或全失控,此乃ThisTime is Different一書中所描述的通脹危機(inflationcrisis)。不難觀察到的,是目前上至專家下至市場均似(嚴重)低估了通脹危機發生的可能。真的機會不大?

看來非也。看看美國的一籃子通脹壓力指標:消費信貸、銀行貸款、產能使用率,全在上升或高企;核心CPI通脹全未有止升跡象。今年埋單,美股表現幾乎全球最好,而且美債表現也佳,原因是資金回流美國;這可由美元自5月見底回升至今得到印證。過去三年的經驗顯示,當資金回流美國而推高資產價格後不久,通脹就會直線上升──上兩輪分別始於2009年中及2010年底的通脹急升,就是先有資金回流、美元急升。

資金回流歐美股市
近觀美彙雖仍未見很強之勢,尤其歐羅看似跌不下去,這是否顯示沒有淨資金流?看來未必。從亞太區資產格價尤其彙價回落,可推敲出資金或已同時返回歐、美二地,這是歐羅兌美元或以歐羅權重為主的美彙指數所看不出來的。既然資金回流歐美股市,為何美股升而歐股不升?這又要視乎回流的過程有否去杠杆、減債。歐洲股市肯定有,當資金在去杠杆後以「套現」形式回流,數字(大餅)會少很多;美股情況或有不同。

但無論如何,除非有一龐大的價格向下拉力,如樓價大跌般制造通縮,否則的話,即使資金回流是如美國2008年底般是「去杠杆式」的,通脹也會升溫──而事實上,美國通脹就於2009年下半年由-2%升至近+3%。須知資金不患寡而患不均,整體而言,歐洲其實不缺資金,只是怎也流不到有違約風險的國家及有破產風險的金融機構而已。既然印鈔速度高於實體活動增長,只要水浸市場而無法「填?」,結果也是通脹升溫。

樓市
上文提到,這是否第二波視乎歐美債務危機會否爆發,也視乎亞太樓市會否爆煲。答案其實是肯定的。國基會月前有一論文,研究了過去四十年近廿個OECD的樓市,結論是樓價愈高,跌的機會愈大。這看似廢話,但否證了有些人盲目以為樓價只會升、不會跌的想法;因數據證實了樓價並非發散式(diverging)而是呈周期上落(cyclical)。換言之,上了之後一定會落,只差是幾時跌與跌幾多(見IMFWorking Paper 11231)。

本欄曾引NBER研究指出,美國近半世紀的衰退,十一次中有九次由樓市引發。樓市周期是經濟周期的數倍,故樓價跌會引發衰退,反之有衰退樓價未必跌──2008年就是一例,亞太樓價普遍沒怎下跌,技術上說是牛市中的調整。我們來個反向推論:如果今次樓價下跌都如上次般是「假的」,調整而已,那麼過去兩、三年升了好幾成、甚至好幾倍的樓價,基於價格以指數(exponential)模式愈升愈急,未來數年要更急。

樓價急升屬資金市
再急幾年可以嗎?理論上是說得通的。不過環顧全球,所謂樓價是最賺錢的資產,只有在人口極度密集的城市尤是金融中心如紐約、倫敦、東京等,才有可能,但亦不是只升不跌。觀乎亞太不少地區根本不缺土地(包括香港、包括大陸)但樓價統統暴升,可以推測這是資金市多於基調因素如人口膨脹、都市遷移等。畢竟基調只能解釋趨勢;樓價的周期下跌(技術上稱熊市),由宏觀氣候帶動的資金因素解釋,顯然遠較合理。

另一國基會論文問及,過去兩、三年四大央行狂印銀紙,究竟有否資金流向亞洲?其實證發現是肯定的(見IMFWorking Paper11237)。如果這些就是推升樓價的資金,那末從資金角度講,「歐美債務危機班資回朝」與「亞樓泡沫爆破資金外流」兩現象,根本就是同一回事。大膽的推論是,這兩回事,一則同不發生,不然,則須同時發生。按照上述思路,說句不幸,看來較壞的後果──兩件事同時發生──機會顯然較大。

美國樓價在逆轉下固仍有下跌壓力,但屬餘波。若美債危機未及於未來兩年爆發,那麼綜合經濟、樓市而言,三大區域中美國應是面臨第二波,而亞太區則面臨第一波;至於歐洲,在上次金融體系經曆第一波後現有第二波,但要再加上歐債危機的第一波,即一個第一波加一個第二波。固然,危機可以持續很多波,但亦有例子是兩波完事的。如果美債仍未及於未來數年爆煲,美國是有望於本周期衰退過後率先複蘇的第一批。

鑒於因樓市周期下跌而生的衰退通常不只一個周期,故亞太區今次衰退開始過後,恐要再過四至六年後才真正見底。這看似與基調不符,但別忘記,亞洲金融風暴之前,不少體系包括港、星都「很健康」的,結果也拖了兩個周期、約六年之長。究其原因,是亞太不少並非完整經濟體系,產業不勻、只靠生產,只要外圍不濟,幾健康都是假。不少人亦混淆了何謂真正健康:眼見增長快速、股樓飆升就說強健,其實外強中幹。

何謂外強中幹?今天亞太不少仍屬新興市場(emerging market)或細小開放型經濟(smallopeneconomy),兩者皆有一共同特色,就是產業不勻、只靠生產,賣方維生。亞太之所以無債有盈餘但全非本幣(儲備),顯然是出口所得或外資流入,不出此二。外資流入目的是投資,故在GDP的分類當中,亞太經濟仍離不開靠出口與外來投資。惜此二項皆由外圍(說白點即歐美)控制,一旦外圍出事,什麼健康之說都是徒然。

換句話說,亞太區看似豐厚的儲蓄盈餘、快速增長,其實是依附外圍的必然產物。再換言之,就是亞太區的健康要建基於外圍的健康。打從海嘯之後東西方貿易鏈斷裂,做實業的無不叫苦連天;有人關掉廠房辭掉工作專心炒作,賺到錢的,但不見得健康。須知海嘯至今的股樓飆升就在如斯背景下出現,還能算是健康?有人被趨勢蒙蔽周期,有人更被資產價格假象蒙蔽了實體經濟。炒作,縱如房產般能算進GDP,都是假的。

今年見頂2014見底
回說本港,在下已於不同場合指出,樓價如要進一步急升多一個周期,很困難的。另在今年3月本欄「編樓價至一九六四兼論百年樓市周期」可見,樓價今年若見頂,與上次1997年見頂相距14年,也符合一般9至16年的頂到頂(peak-to-peak)時距。按過去四十年內三次樓價下跌每次維時不少於三年推算,今次樓價見底應於2014年,另按樓價補裂口之慣性(6月拙文),樓價應至少跌至2008年底,甚至2006年密集區。按差估署指數,這兩水平分別為104.8及93,比今年6月高峰的188.1低45%及50%。

股市
有一現象顯而易見:過去數年狂印的銀紙,沒太多進了實體經濟,在未成通脹前,相信這些資金仍會於不同資產市場輪流進出。然則四大狂印毫無收水跡象,合理推測,乃一則資金真能推動實體經濟,股市也升;不然則資金推不起經濟,股市升後還是跌。滯脹格局愈趨明顯,看來股市升升跌跌格局亦愈趨可能。再問就是方向、幅度與速度。

水清無魚,水多才會起浪。1963至1982年的滯脹期,全期道指僅呈廿年上落市,高比低位為2:1;1997年至今的德國DAX、法國CAC、英國富時一百及道指亦僅橫行,高比低位分別為4:1、3:1、2:1及2:1。至於金磚四國俄、中、印、巴,過去五、六年,股市亦僅上落,高比低位分別為4.0:1、3.5:1、3.0:1及2.5:1。由此可見,股市曆時15至20年橫行,高比低位2至4倍,古今中外,無論發達國家定新興市場,比比皆是。

外向主導持續橫行
這種橫行現象,不似是偶然的。其實股市橫行廿年升廿年的現象,敝欄已探討過,雖然每次橫行都看似有獨特原因──有大蕭條、世界大戰、政策出錯,但從制度上看,此乃資本主義的一大「修正期」,一如建構經濟周期上落的供求鍾擺,廿年的橫行市,或許僅是鍾擺向一邊的大氣候矣。港股素來外向主導,縱有什麼中印巴俄因素亦無助;高低位已見了,且約3:1,符合外圍;2004年至今橫行了八年,恐還要橫行好些日子。

知道方向是橫行、幅度是高比低位3:1,現只差速度一問未答。就本港樓市而言,是第一波;但就港股而論,因2010年高位已大遜2007年,故再跌也只算是第二波了。觀乎美股在第二波石油危機的表現,與港股在第二波科網泡沫爆破的表現,第二波慢,原因或是水平(估值)本已不高、或是水源(資金)充足,何況上輪急跌還記憶猶新。這一波慢,多少符合經濟第二波也慢的節奏,亦符合樓市起碼連跌三年的時間長度。

若以技術度底,恒指底部應在萬二餘點,如果盈利不變,以曆史市盈率8.7倍計,萬二點相當於5.4倍,還要稍低於有紀錄以來的1982年底低位5.6倍。不過,股市跌時盈利也跌,故即使真到萬二點,市盈率多少還看盈利跌速;故以市盈率撈底作用不大。另若市況真的橫行,理論上可見一萬,那啥情況下會穿萬二甚至上次低位?歐羅散檔、鄰近大國出事……或是原因,但機率難估。周期推算,港股2012或2013年可見底。

彙市
展望彙市,一是看三日,不然看三年;無人看一年的。一月至一年,基本上斷估。盡此,不難發現,美彙指數的升跌,起碼近十餘年而言,是直接與求險或避險掛鉤的。歐債以至日債危機擺在眼前,縱然美債水平也不低,但估計市場還會先炒歐、英、日,最後才到炒美債。況且純論經濟,美確比歐、英、日好,這或拜其早年寬松夠狂所賜。美彙應已於2011年5至8月打好了底,2012年應是強美元年,概於80至90間上落。

商品
環球放水但從未收水,水穀不起經濟也難持續穀起資產價格,通脹難以就此見頂。所謂通脹,說白了是整體價格上升,包括樓價、包括股價。不過,這僅就趨勢而言矣,樓價、股價早已倍計上升,現縱跌回幾成也肯定跑贏物價。故在確認通脹的後期階段,輪到大圍物價包括商品價格上升。沒錯,衰退有跌價拉力,尤其有樓價下跌的亞太區。不過粗略推斷,亞太樓價跌的小氣候,似乎未足以抵銷四大央行狂印的通脹大氣候。

由是觀之,即使通脹(CPI按年升幅)或是時候繼增長(GDP按年升幅)於2010年見頂後喘息一下,這個始自2000年的環球通(滯)脹潮應未結束,且還會浪高一浪。畢竟債務危機的歸宿是貨幣化,而貨幣危機的結局卻是大貶值,能抗貶值的真正貨幣,相信會是最終大贏家。故始自2001年的黃金、白銀牛市目前應只行到中段或多一點,或許還待三幾年後才噴射式爆升,造其最燦爛的一幕。2012年的商品或仍表現平平。

結語
每逢年尾,展望來年彷佛是條行規。本月早已有若幹媒體約好要做展望來年專訪,但經驗顯示,不管報章雜志有幾正氣,說在我口寫在他手,訪問出街後總有幾成走樣。

無他,機構代言人要靠媒體宣傳,媒體也借具人氣的來賣紙。在這互相利用關系之下,縱不營造嘩眾取寵,亦難免要制造效果。是故今次「學精」些少,在那些專訪出街前,筆在我手先行剖白。假使他朝大頭專訪與本文內容出入,當以原汁原味的自白為准。

6 則留言:

Larry Milano's Den 說...

D金響2012年升20%我已經好滿足架啦。

honson 說...

大家咁話啦,馬兄^_^

snow 說...

Honson,
sorry to interrupt, is it true that you can only sell back the gold panda to BOC provided that you bought it from them and prove with a receipt????

honson 說...

回snow
BOC 回收熊貓金幣,佢會按當日九九金出入價算,除非你是當年幣。
例如今年是2011年,你拿著2009年金貓去放,牌價跟當日九九金算。
如你拿的是2011年,咁就會跟熊貓幣出入價算。

snow 說...

Thanks Honson,
but BOC said without receipt from them even the current year Gold Panda will be treated as 99 gold prize.

honson 說...

因我未買過熊貓....所以無交收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