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 菲利普•斯蒂芬斯
商界領袖正“大撈特撈”,二流的管理者在對股東和消費者 “敲竹杠”。搞砸了企業卻得到慷慨的獎勵,這“讓人們怒火中燒”。是時候對“裙帶資本主義”說不了。英國首相戴維•卡梅倫(David Cameron)本不會是一個怨天尤人者。但過不了多久,他就會在聖保羅大教堂的台階上支起帳篷,與“占領活動”的抗議者們為伍了。
又逢一年此時。倫敦的高端房產中介正在重新印製包裝精美的售樓手冊。金融城中的酒吧一次一次的購進香檳。銀行家們排著隊領取獎金。卡梅倫對這一切會帶來什麽政治後果感到了不安。
據說,今年銀行家的獎金數目要比去年略低。然而,對於生活水平不斷下降的大部分選民來說,這仍將是個天文數字。倫敦城存在於一個平行宇宙中。經濟崩潰也好,讓整個國家為銀行的損失埋單也罷,抑或是其他所有人被迫降薪,在這些問題上,我們似乎理應忘記銀行所需承擔的責任。
卡梅倫對政治後果感到緊張不安是可以理解的。距聯合政府警告稱財政緊縮將是一項長期性任務,僅僅過去了幾個月。疼痛將持續下去,直到2015年大選 結束之後。埃德•米利班德(Ed Miliband)公開斥責“強盜資本主義”,這讓他在政治上搶占了先機。這種優勢是卡梅倫不願讓與這位工黨對手的。
同樣不願意的還有尼克•克萊格(Nick Clegg)。這位自由民主黨黨首自詡是聯合政府公平議程的守護者。據說他正對腐朽的資本主義進行全面批判,斥責這種制度所獎勵的不是創建企業或是創造財富,而是投機行為。
好像是為了證明這不是一個非對即錯的問題,由英國保守黨議員組成的自由企業組織(Free Enterprise Group)向議會拋出了一連串批評。這些議員(全都是令人尊敬的資本家)哀嘆,商業利益與更廣泛的公共利益之間的聯系已不復存在。他們警告說,當創造精 神、勤勞工作和個人冒險同物質獎勵割裂開來後,市場經濟就失去了信譽。他們希望加強公司治理,並推行更加嚴格的競爭法則。
每一次民意測驗和抽樣調查帶給這些政客的感受都是大同小異。名聲遠揚的英國中部地區選民,基本上已準備好面對惡劣的經濟時期。他們雖不喜歡工資凍結、增稅和削減開支,但他們接受這樣一種看法:要想恢復公共財政的長期健康,必須有所行動。
他們忍受了這一切,卻看到社會中一部分最富有的人拿到了“護身符”,這對他們是一種侮辱。富時指數成分股公司的董事們在短短一年內加薪了49%,可 是,公司利潤漲了這麽多嗎?銀行家的獎金尤其觸犯了民眾的公平感。就如同鑽福利制度漏洞的行乞者刺痛人們的公平感一樣。民調分析者指出,如今,騙保者和銀 行家幾乎被歸入了一類人。
這並非民粹主義。客觀地觀察金融城,你會發現四個不容忽視的事實。銀行在面對經濟動盪尤其是歐元區經濟動盪時,依然脆弱得不堪一擊。它們必需拿出更 多的利潤用於增強資本金。可實際情況是,憑借“大到不能倒”的保證,它們仍在依靠納稅人的補貼。並且,它們提供的貸款仍滿足不了中小型企業的需求。
因此,令人不解的是,這些金融機構為什麽還會派發獎金。數十億英鎊的資金(一點都沒降)應被用於增加銀行資本金,同時增加對企業的貸款。然而,在面對一種“理所應當”的文化時,這種邏輯完全不堪一擊。
在這種環境下,卡梅倫能夠站在民眾立場上說話,應該受到贊 許。問題就出在聯合政府的辭令和它打算開出的“藥方”之間存在差距。銀行在《維克斯報告》(Vickers report)的幫助下成功“脫險”。當然,它們已被告知要將帶有賭博色彩的交易剝離零售銀行業。不過,改革的條件及時間表為銀行留下了充裕的空間,對改 革的含義作出限定。納稅人將繼續為他們的獎金掏腰包。
在公司治理的問題上,卡梅倫正朝著正確的方向邁進。允許股東就董事的薪資投票,以及高管獲得的獎金數應公之於眾,這些都是合情合理的要求。薪酬應該 與創造出的附加值掛鉤。許多高管都自欺欺人地認為,自己值拿到的那些錢,而那張舒適而愜意的關系網更是堅定了他們的這種認識,要打破這張關系網,還有很多 可以做。
不過,要是認為股東們會像熱心的警察那樣,或是想當然地認為政治上的勸誡會改變董事會的舉動,就大錯特錯了。
聯合政府已承諾施行由金融工程到生產性投資的結構性轉變,由此實現經濟的再平衡。這需要文化上的轉變予以配合,而這種轉變不僅是偶爾炮轟坐享其成的富人,或是對公司治理進行小修小補。聖保羅大教堂的示威者不知道答案。卡梅倫暫時也不知道。
http://big5.ftchinese.c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