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0日星期二

鄺民彬-收攝妄心,解脫自在

上文提及的禪修營是筆者參與最長時間的 一次,訓練程度也是最密集。正如指導禪師大乘比丘指出,禪修就是要開悟,而「悟」是由「心」「吾」組成,可演繹成自己的心。由於煩惱是由心而生,因此,斷 除煩惱就要從心著手。禪修就是引領我們去了解心的運作及其起惑作業的過患,然後加以管理及鍛鍊。是次20日課程主要是修習「安般念」(Anapanasati),即如何透過專注呼吸而達致禪定。

  根據上座部佛法,禪修的法門概括地可分為「止禪」與「觀禪」兩大類。前者是培育定力的修行方法,而後者則是開啟智慧為主。根據《清淨道論》,發展定力的法門有四十種之多,是次禪營教授的是較普遍應用的安般念,亦即保持正念去覺知鼻孔出口處的呼吸氣息,藉此培育定力的修行方法。

  雖然,呼吸與我們的關係最密切,只要活著,便會有呼吸,但我們往往對它並沒有太多注意。其實,呼吸反映我們的身心狀態︰緊張時,呼吸較急促粗糙;放鬆時,呼吸較緩慢柔和。因此,透過專注呼吸的出與入,便可產生調息身心的作用。

調伏五蓋,安住所緣

  如孔子所言︰「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禪修的重點也在於收攝由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與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接觸引發的內心妄動,續而生起的愛憎所分別衍生的煩惱。

  「止」的訓練就是要將心穩定地繫於「所緣」(此處為呼吸),並透過意念的專注集中而調伏「五蓋」(五種障礙善心,讓禪定及智慧無法發展的阻 礙),即(1)貪欲、(2)瞋恚、(3)昏沉睡眠、(4)掉舉與懊悔、(5)疑惑。最終,令身心能安穩調和,專注於一境,即所謂「善心一境性」,而進入禪 定的狀態。

  由於降服五蓋令不善念不能生起,便能以正知正見去思維觀察,而產生正念。修行就是要讓正念在每個當下仍能念念相續。當「止」修到一定程度時,原 本散亂的心便轉趨安定平穩,專注力提高,有助「觀」的修習。這時,在「止」的基礎上進行觀想,覺察力變得更敏銳及客觀,若持續不斷努力,心的運作便可提昇 至「如實知見」及「如理作意」(將佛法義理轉化成內在智慧去透視世間現象)。修「止」的功用就如混濁的泥水沉澱後,回復清徹如鏡照見萬物;又如聚焦的放大 鏡能將散弱的陽光轉化成燃燒的能量。

http://lifestyle.etnet.com.hk/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