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5日星期二
全球新劃分法:貨幣操縱國與被操縱國
人們習慣於把世界劃分為不同陣營,例如,蘇聯與西方,新興經濟體與發達經濟體,金磚國家與G7。而QZ最近提到了一種新的劃分方法:貨幣操縱國與被操縱國。
QZ的依據,是來自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的一份報告。根據經濟學家Joseph Gagnon和Fred Bergsten所作的這份報告,約有20個國家在積極操縱貨幣,總的操縱額達到每年1萬億美元。
報告說,包括中國、日本和韓國在內的許多亞洲國家都在人為壓低本幣匯率,石油生產國也在通過匯率操縱來促進出口。去年,最大的貨幣操縱國當屬瑞士,其一直在通過買入歐元來抑制瑞郎升值。
報告說,一些貨幣操縱經濟體,譬如台灣和以色列,出於政治而非經濟理由持有大量外匯儲備,因為它們擔心自己有一天被隔離於國際金融系統外。
報告還說,石油出口國也持有大量外匯儲備。它們的理由是,其國家收入是基於不可再生資源,因此需要為未來存錢。不過,經濟學家們很難判斷的是,究竟到何種程度會構成不公平操縱。
除上述經濟體外,印度和巴西等多個經濟體也實施了所謂的“防禦性干預”。
報告說,有41個經濟體受到貨幣操縱的傷害,其中既包括屬於發達經濟體的美國和歐元區,也包括墨西哥等發展中經濟體。Gagnon和Bergsten在報告中稱,由於經濟規模龐大和金融市場自由化,美國成為了受害最嚴重的國家。他們稱,美國目前有一半的就業缺口是由貨幣操縱導致的。
如果再往前追溯,可以直到2008年金融危機。報告說,為應對貨幣操縱帶來的惡果(由經常賬戶赤字引發的失業問題),美聯儲本世紀初實施了低利率政策,而這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房地產泡沫,進而引發危機。
美聯儲被指控煽動“貨幣戰爭”,因為它的刺激措施使得資金流入新興市場,並給它們帶來貨幣升值壓力。但Gagnon和Bergsten認為,把購買本國債券認為是發動貨幣戰爭,這有些反應過激,事實上,美元依舊相對強勁,且許多國家都在積極干預外匯市場。
但Gagnon和Bergsten也提到了美國上世紀40年代犯下的一個錯誤。在當時的布雷頓森林會議上,美國回絕了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等人的建議,後者要求IMF設定規則,限制貿易盈餘經濟體的行為。在當時,美國擁有大量貿易盈餘。
Gagnon和Bergsten說,現在的中國也應該想想50年後的情況,從當時的美國身上吸取教訓。
Gagnon和Bergsten的建議是,美國應該聯合其他受影響國,對以下8個經濟體進行反擊:中國、丹麥、香港、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瑞士、和台灣。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1 則留言:
QZ....痴 Q線,就真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