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6日星期一

畢老林:光證高盛鬥烏龍

8月25日,周日。一年前,老畢於〈《夜神起義》股市版〉一文的結尾如是說:「從KnightCapital事件可見,高頻系統經營者對程序如何運作亦不大了了。人腦vs計算機,恐怕已從2012年8月1日起翻開新的一章!」

系統錯誤猶如病毒
事隔十二個月,不幸言中。8月16至22日,短短一周,中美金融市場分別發生光大證券「世紀烏龍盤」、高盛期權買賣系統錯價,以及納斯特交易所因計算機接駁故障停市三小時。

在電子平台湧現、交易速度以毫秒計的今天,系統一天到晚不出狀況才不尋常,只要不觸發市場劇烈波動、牽連無數交易對手,「烏龍盤」即使不斷出現,恐怕亦不會引起多少人注意。

「肥手指」、「烏龍盤」不過是形象化的描述,並非手機按錯鍵那麼「低B」。烏龍交易的發生,跟券商采用的軟件以至投行預設的策略皆可能相關,源頭不一而足,後果往往非始料所及,券商及其交易對手蒙受損失不在話下,不直接相幹的市場參與者遭受池魚之殃,風險同樣不容低估。

過 去一年,足以令券商沒頂的「錯盤」雖未聽聞,惟除非不出事,一發生事故便跨地域(中美)跨市場(上交所、芝加哥期權交易所、紐交所、納斯時),接二連三。 由此可見,不同地方的烏龍交易雖屬「個別事件」,但彼此間具有一定的相通性,源頭也可能極其相似。從一年前Knight Capital出事,以及本月發生的光證、高盛和納斯特事件,足證系統錯誤已像病毒一樣說來便來、風險深深潛伏於環球市場之中。基於監管措施遠遠落後於一 日千里的市場發展,防止同類事件重演,談何容易?

低級錯誤接二連三
本月16至22日多宗系統故障,不僅觸動上交所、中證監的神經,還驚動了白宮和美國財政部,雙雙對事件興師問罪。周末期間,老畢重溫了中美「錯盤」的來龍去脈和監管機構的應對方式,並歸納出一些想法,今天且與讀者分享。

一、 在光證涉資逾70億元人民幣的「烏龍交易」發生後,隨即爆出公司以超低價、4.2厘孳息賣出面值1000萬元人民幣的十年期國債。後者涉及金額雖微不足 道,但光證一而再地犯上「低級錯誤」,雖已有高管為事件「人頭落地」,惟內地券商的風險意識以至監管制度是否存在重大漏洞,不由得投資者不滿腹疑團。

老畢注意到,新華社在報道光證連番出錯時,引述中證監發言人指出,光證再三辯稱烏龍操作源於軟件問題,但只有光證一家券商沿用「銘創軟件」進行高頻交易。中證監強調,此乃定制軟件,投資者不必擔心其他券商的交易受軟件影響。

官媒借監管機構之口為「錯盤」解畫,顯有安撫市場之意。然而,光證兩番犯錯,關鍵到底在於「銘創軟件」獨有的問題,抑或券商「低級錯誤」尤其在高頻領域所犯的低級錯誤有以致之?針對技術層面縮窄交易錯誤的調查範圍,對「防止同類事件發生」有用嗎?

二、 8月20日,高盛根據內部系統收集的數據發出交易指令,觸發多只美國藍籌股和ETF期權買賣激增。高盛當天早上便發現,其交易系統誤把需求意向作為實盤下 單,屬於技術錯盤。該行察覺問題後,馬上通知美國證監會,大部分受影響交易最終可能取消。期權交易是否集體DK"ed(don"t know the trade),就如什麼事都沒有發生過,老畢並未深究。

然而,結果若是這樣,那便不難看到監管機構對「錯盤」券商親疏有 別,Knight Capital一年前因程序系統出錯,在履行市場莊家提供流動性責任的過程中,以每秒處理40宗、每分鍾進行2400宗交易的速度,不斷以「錯價」閃電買 賣百餘只股份,短短45分鍾「燒」掉四億多美元。

同人不同命
紐交所最終下令取消交易的股份,合共只有六只,Knight Capital沒頂,若非「白騎士」及時現身,Knight Capital這個「黑騎士」,勢必一鋪清袋。同屬系統出錯引發「烏龍盤」,高盛向證監會「單聲」,由監管機構跟高盛的交易對手和其他市場人士「溝通」, 一宗原本可以導致高盛損失上億美元的錯盤事件,看來已在瞬間擺平。Knight ?恨不得那麼多了!

三、上交所周日透過微博,就交易所在「烏龍盤」發生後並未勒令暫停交易作出響應,針對不停市列舉了三大原因:①法律依據不充分;②必要性不突出;③參考境外市場一旦發生類似情況怎樣應對。

老畢擔心的事,等到針對光證事件的法規出台,高頻以至各類先進交易系統,只怕已不知發展至什麼程度、有多少新的風險隱藏於市場之中。上交所參考的境外例子,Knight Capital和高盛「烏龍盤」皆榜上有名,但同人不同命,參考什麼?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