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8日星期三

黃金斬首行動 之四 瑞士金:小姐的心,丫鬟的命

宋鴻兵 貨幣戰爭 5




 




二戰的爆發,打斷了倫敦壟斷世界黃金市場的好日子。從1939年到1954年,倫敦黃金市場在戰爭的烽火和戰後的混亂中被迫關閉。如果一戰後大英帝國還能勉強維持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那麼英國在二戰中的空前損失,特別是其殖民帝國被美國強行肢解之後,倫敦永遠失去了恢復金融霸主的機會。在黃金市場中,另一個強大的對手已經悄然崛起,這就是瑞士。


瑞士在二戰中作為納粹德國與盟國進行秘密商業交易的中樞,被希特勒有意地“保護起來”,成為“中立國”。瑞士各銀行向瑞士財政部申報的總賬表明,瑞士的黃金從1941年的3.32億美元猛增至1945年的8.46億美元,其中至少有5億美元來自納粹德國,這個數字與克林頓時期美國國會的調查報告相吻合。該報告指出,二戰期間瑞士曾經接收了價值4.4億美元的納粹黃金,其中3.16億是納粹從別國掠奪的。


1945年至1954年,趁英國黃金市場仍處於關閉狀態的良機,瑞士的銀行開始四處活動,整合世界各地的黃金供銷渠道,試圖建立以瑞士為中心的全球黃金市場。在供貨渠道方面,瑞士人沒有意識形態的顧慮,他們一方面與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陣營建立起牢固的商業夥伴關係,另一方面甚至跑到南非去挖英國的牆腳。在銷售渠道上,瑞士人最成功的擴張就是發現了亞洲市場強烈的黃金需求,特別是在中國市場上狂賺了一把。


1949年,國民黨政權已經瀕臨最終的崩潰,北京、上海的黃金價格飛漲到50-55美元,而歐洲市場的黃金價格僅為38美元。國民政府的達官貴人和富豪們,以遠高於歐洲的價格瘋狂搶購黃金,最後又將這些黃金存入了瑞士的銀行。一進一出之間,巨額的利潤讓瑞士人賺得盆滿缽滿。同時,瑞士銀行的信用在中國深入人心,連新中國成立之後,主要的國際黃金業務都是通過瑞士進行。


瑞士的黃金市場迅猛擴張,很快就將世界各地市場中大大小小的黃金交易商籠絡到自己的帳下,再加上瑞士黃金高超的精煉技術,瑞士金條逐漸成為世界最流行的標準產品。到70年代初,80%的南非黃金流經瑞士而非英國,從1972年到1980年,蘇聯出口的2000噸黃金都匯集到了瑞士。 70年代中,美國和IMF為了將黃金徹底“非貨幣化”,大舉在市場中拋售金條,聰明的瑞士人悄悄吃進了其中的三分之一。瑞士人還每年向意大利和中東的首飾行業輸出500噸黃金,從羅馬到德黑蘭,從伊斯坦布爾到利雅得,從新加坡到香港,到處都是瑞士精煉的金條。




巨大的黃金市場為瑞士提供了豐沛的黃金儲備,瑞士中央銀行為每一個瑞士人存儲了13.2盎司(411克)的黃金,比美國這一最大的黃金儲備國的人均持有量高出了整整11倍!每一個流通中的瑞士法郎紙幣背後,有高達1.1倍的金條為支撐,瑞士法郎成為整個西方世界中最堅挺的貨幣。


在瑞士的強大挑戰面前,英國終於喪失了300年來世界黃金集散地的寶座,逐步演變成純粹的交易中心。


不過,倫敦在黃金定價方面的優勢並未被弱化。英國人已經看明白一個大趨勢,由於全球美元的長期超發,在黃金市場中掌握著巨額資金的金融機構和市場投機者,已經在資金實力上大大超越了實物黃金的最終需求者,英國祇要牢牢抓住金融資本的投資需求,就遠比控制黃金供銷渠道更為有利可圖。與其做黃金實物​​的世界搬運工,不如當國際黃金價格的定價者。


一句話,讓瑞士人去幹體力活,自己來做老闆。


如果將倫敦和瑞士的組合看作是“前店後廠”模式的話,倫敦就是做商業,而瑞士就是搞生產。倫敦利用其歐洲金融中心的有利地位,搖身一變成了黃金的定價中心,將運輸、倉儲、化驗、精煉等苦活累活外包給了瑞士,倫敦將主要注意力放在了拓展黃金投資商的渠道,以及為他們量身定制各種產品,將黃金市場清算的賬本牢牢地抓在自己手中,將提貨交割這等瑣事交給瑞士去處理。


瑞士雖有小姐的心,最終卻是丫鬟的命。

沒有留言: